淺析將研究性學習引入語文課堂
作者:陜西省銅川市耀州區教育體育局 左 蓉
發布時間:2014-07-11 16:14:29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近年來,多種教學模式被廣泛應用于語文教學中,但成效始終難以達到。筆者通過查閱大量資料,在語文教學中引入研究性學習,以期提高教學效果。
一、研究性學習概述
上溯我國幾千年的人文歷史,“講授”一直是文化教育的精髓,語文課堂亦是如此。對于專業性強、內容龐雜的語文課堂而言仍然要牢牢把握講授式教學。筆者在講授式、研討式、小組合作、質疑導向等多種課堂模式的基礎上加以概括融合形成獨特的研究性學習模式。“研究性學習”應當全面體現學生本位的教學觀念,以學生創新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為根本目標。具體流程為:激發興趣導入(教師設置疑問)→形成課題→提出設想及方案→具體實施(學生研究解答)→師生研討(學生質疑,教師解疑)→形成結果→總結評價(學生歸納知識點)。
二、將研究性學習引入語文課堂的具體措施
1.創新觀念,樹立“學生本位”的教學觀念。
長期以來,應試大背景下的語文課程已經逐漸磨滅了其應有的人文科學特征。教師面對一篇文學材料,一開始就對其進行精心解構,包括時代背景、作者生平、文章結構、主旨、寫作手法等。學生對課文的認知也逐漸失去了思考,只剩下記憶。久而久之,學生思維也受到桎梏。因此在研究性學習的語文教學中應當首先轉變思路,將“重教輕學”轉變為“教學并重”。教師應當摒棄知識本位,而樹立學生智力本位、個性本位以及創造力本位的新思維。語文作為人文科學之首,教師必須打破現有的被動教學,積極樹立“學生本位”的現代教育觀念,重視學生創新潛力的挖掘。
2.思學互通,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
課堂上,教師應當運用多種方法,圍繞學生社會性和人文性的養成,塑造富有個性和自主學習能力的青少年。學生思維的創造性是建立在主體思想自由基礎上的。因此塑造學生個性正是保證其始終處于一個不受既定思想束縛的思想環境中。確保學生能夠無所顧忌地張開思想的翅膀,為其創造性思維提供前提保障。老師要適當地處理好學生的質疑,要鼓勵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教師應當營造一個更具自由性、開放性與情感性的課堂氛圍。建立起學生和教師之間雙向的溝通、交流途徑。課堂上積極設計小組討論、答疑釋難、情景模擬等環節,鼓勵學生手腦口耳齊開動。真正在課堂上實現學生本位,發揮其主體作用。
3.啟發聯想,鼓勵學生自主探究。
研究性學習課堂應當使學生自覺自主地進行探究活動。通過自己對問題的分析,來嘗試解決問題,并通過實踐進行檢驗。這樣不但能夠使學生的能力得到提高,其自主探究等綜合素質能力也同樣能夠得到增強。主動探究并非一個宏觀的概念,它也包含有一些細節性的方法。所以教師要恰當地運用啟發,引導學生積極開展聯想。將學生頭腦中的已有知識和既往體驗,自主地將其同課堂教學內容聯系起來,如同碰撞產生的火花。引導學生采取比較探究、逆向探究、追根探究、拓展探究以及自由探究等方式。這些探究方法都具有自身特點,可以被運用于各種學習場合。如果學生能夠根據學習任務的特征,來選用適當的質疑方法,其探究能力便會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4.創設情境,引發學生情感共鳴。
教育氛圍對學生的情感活動影響非常明顯。要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情感滲透,首先就要創設良好的情感滲透教育氛圍,以激發學生的內心情感。在情感滲透與情感教育過程當中,學生應當是絕對的主體,他們的情感體驗直接關系著情感滲透與教育的有效性。只有使學生自己去親身體驗文中的情感過程,才能使情感滲透與教育對學生的成長與發展起到推動作用。在教學過程當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的主題,在課堂上為學生創設一種與之相關的教學情境。將學生的內在情感激發出來,使其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增強他們對文章情感把握的準確度。
總之,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將研究性學習引入語文課堂中已經成為了一種必然的發展趨勢。在此過程中,教師應積極發揮指導、引導與輔導作用;學生應不斷增強自身質疑、釋疑精神。通過不斷探索有利于語文教學的研究性策略,培養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獨立性和創造意識,并激發其求知欲。從而使學生的語文素養得到有效提升,使語文課堂成為學生張揚個性、自我發展的平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