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讓學生的作文成績有明顯的進步,對很多語文教師來講是個非常棘手的大難題。十幾年的語文教學中,我覺得最困惑的就是作文教學。盡管在作文課上不斷引導、多種方式評講,但往往收效甚微,語文教學生涯中的挫敗感幾乎都是來自于作文教學。經過多年的摸索,我認為幫助學生提高作文成績的關鍵在于:作文課之外,我們教師還需多為作文做點什么。

一、讓學生多積累寫作素材和語言

1.舍得花時間給學生閱讀。大量的、廣泛的閱讀是積累的重要手段和主要方式。但現在初中生的學業壓力大、學習任務重,導致他們的課外閱讀很零散,沒有整體性、計劃性、系統性。因此語文教師要科學整合時間,適當地放棄一些講課時間,留下更多能讓學生完整閱讀的時間。讓學生真正靜下心來,潛下心去,有計劃地讀些經典的文學作品,充分體驗和感悟優秀作品獨有的風格、獨具的魅力、獨蘊的內涵,從中不斷豐富和積累素材與語言,從而學會更好地用文字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2.給機會讓學生交流閱讀感受。學生在閱讀之后必定有不同的感受、感悟,這些感受、感悟對促進學生積累和寫作有重要的作用。如果不及時將這些感受、感悟記錄下來,那就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淡化、忘卻。這樣閱讀的效果就大打折扣,積累的進程也就極為緩慢。因此,閱讀之后,教師應及時要求學生把閱讀的體驗寫下來,然后趁熱打鐵安排時間組織學生交流。這樣不僅讓學生留住了自己在閱讀中的感受和體驗,還能在交流中與別人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對作品內涵有更深層次的理解,使閱讀更深入更有效。每月再對一個月來的閱讀作個總結,再次鞏固、吸收、消化,能讓學生真正從閱讀中得到積累,得到收獲,得到提升,得到發展。

當然讓學生積累素材、積累語言的方法和途徑還有很多,但以上兩點往往是我們語文教師難以做到的。總覺得課堂時間寶貴得很,要趕進度,所以舍不得拿出來給學生閱讀、交流。殊不知,這寶貴的課堂時間就是要做最有價值、最高效的事。多給學生閱讀的時間吧。

二、督促學生多觀察、多思考、多動筆

一些學生總覺得生活只不過是不斷重復,身邊的一切都很平常和普通,找不到作文可寫的材料。這只是因為他們沒有敏銳的觀察力,沒有遇事多思考的習慣。所以,生活中大量的素材都從他們的眼前溜走了。而一個學期有限的作文課根本就不足以喚起他們觀察、思考的激情,學生總是到了寫作文的時候才開始搜索記憶,苦思冥想,尋找題材,可往往搜索枯腸而終不可得。筆者認為每天寫日記是培養學生細心觀察、認真思考的有效方法。教師應強調學生每天寫日記,既要寫當天發生的某件事,又要寫下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切忌寫記流水賬式的日記。這樣,學生就必須要留意每天發生的事情,而且還要對發生的事情分析思考。日積月累,作文的素材多了,語言也豐富和個性化了,文筆也越來越流暢了,還能慢慢養成多觀察、善思考的好習慣。當然為了提高學生寫日記的積極性,語文教師要多動腦筋,比如可以在學生的日記本上和學生交流。有時我們的只言片語會被學生視為珍寶,讓他們對寫日記產生濃厚的興趣。漸漸地,寫日記從“要求”變成了“需要”,學生越來越愿意寫,越來越會寫,作文能力也隨之提高了。

當然,每天閱讀、批改學生的日記,一定會占用語文教師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我們也可以選擇每天閱讀、批改部分學生的日記,輪流進行,也可以將寫得精彩的日記在班級中展示,這樣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盡管這樣教師會比較辛苦,但只要學生因此而能不斷進步,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學生的作文水平也許不是靠“教出來”的。但是只要我們多探索、多思考、多總結,在作文課之外不斷想辦法幫助學生多積累,督促學生多動筆,就一定可以使學生的作文寫得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