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如何做好學困生轉化工作
作者:陜西省丹鳳縣北趙川鎮中心小學 方文才
發布時間:2014-07-11 16:07:04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一、學困生形成原因
1.社會環境的影響。當今社會物欲橫流、享樂主義、金錢觀念、信息網絡、娛樂賭博游戲等一些格調低下的項目時刻誘惑著青少年,對其健康成長產生極大的負面影響。
2.家庭教育的影響。個別家長本身素質不高,甚至縱容子女貪圖享受,給子女灌輸一些“學習無用”的思想。這些不恰當的教育方法傷害了學生的心靈和自尊,使孩子逐漸失去了學習興趣,成為學困生。
3.學校教育的影響。一部分學校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學生在校教育脫離了軌道,片面追求升學率。為了升學,為了考高分,不斷地進行分類、淘汰,學校教育完全成了“淘汰式教學”,對學生分門別類,致使一些學生喪失了信心,時間久之便淪為學困生。
4.學生自身的影響。理想信念不堅定,不懂得“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道理,對學校的教育和家長的循循善誘產生逆反心理,甚至對立情緒,沒有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和習慣,而沉醉于低級趣味的東西,甚至接受完全錯誤的東西,破罐子破摔,成了名副其實的學困生。
綜上所述,學困生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所謂“學困生”并不都是真正的“學困生”,如果教育方法得當,學困生完全是可以轉化的。那么,在課堂教學中如何做好學困生轉化就成了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學困生的轉化
教育的對象是全體學生,把每個學生培養成社會棟梁之才,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最終目的。而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全面提高教學質量,首先要解決的就是學困生問題。那么,怎樣才能做好學困生轉化工作呢?
1.了解學困生,苦練基本功,鼓勵學困生參與教學進程。學困生不是天生就笨,而是基礎不扎實前面欠賬太多而造成的。教師對學困生要多鼓勵,只要有一點進步,就要不失時機鼓勵、見縫插針的點化。針對學困生的錯誤,要多原諒,多體貼,不能歧視和冷嘲熱諷,更不能采取一些過激的體罰行為,要給他們更多的機會參與課堂,讓他們能在課堂中獲得成功感和滿足感。
2.針對學困生,多層次教學,讓學困生有事可做。班級的學生來自不同的群體,他們有不同的心理發展水平,不同的學習成績和知識基礎,不同的個性特點,所以必須針對學生的個別差異,采用不同的措施,使每一個學生都學有所得。上課前,要把基礎較差的學生按分層次、分目標進行,做到有的放矢。在此基礎上,上課時要采用鼓勵、激勵等方法,幫助學生自覺向層次目標邁進。
3.精心布置作業,“強迫”學困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許多學困生不是智力不夠,而是學習習慣不好,有的學困生總不按時完成作業,教師就要單獨布置一些他能夠完成的作業,既要有難度,也要有數量。教師在布置練習、作業時,要遵循“因材施教”這一原則,同時還要遵循以下原則:貼近重點、降低起點迎學生;深入淺出、設置情境引學生;長期規劃、精心設計練學生,全面培養、發展能力送學生。教師應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水平,布置層次分明(個體層次、知識層次)結構合理(指題型)、題量適中的同步作業,不能搞“一刀切”,讓每個學生都能有所收獲,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悅。
4.關心學困生,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做他們的良師益友。針對不同的學困生,我們要及時抓住他們的閃光點,同他們談心,去了解他們的愛好,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做他們的知心朋友,喚起他們的自尊,使他們真正感受到被別人尊重的感覺。只有這樣,才能使他們擁有一個健康向上的心態。教師要用愛心和耐心感化學困生,以信任和尊重鼓勵學困生,以興趣和愛好陶冶學困生,以班級骨干帶動學困生。
學困生是一個群體,是一個角色,是一個責任,也是一項艱巨的任務。作為教師,應該恪守一種“沒有永遠的學困生,只有暫時的差異”的教育信條,多一點耐心,多一點愛心,就一定能夠點燃他們智慧的火花,只要持之以恒,付出我們真誠的愛,用愛去溫暖學困生的心靈,“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只要我們共同努力,學困生的轉化工作就一定會取得可喜成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