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所本科轉職教”,高校能否華麗轉身?
發布時間:2014-07-10 15:52:23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大學生過剩”與“技工嚴重缺乏”冰火兩重天的反差格局或將逐漸終結。國家教育部的改革方向已經明確:1200所普通高等院校中,將有600多所轉向職業教育,轉型的大學本科院校正好占高校總數的50%。今后,中國將以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為突破口,對教育結構實施戰略性調整,而這一調整將集中在高中和高等教育階段。本次高校改革調整的重點是1999年大學擴招后“專升本”的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將率先轉作職業院校。
政策
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將轉型
據悉,本次高校改革調整的重點是1999年大學擴招后“專升本”的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它們將再次轉型,成為高級別的職業教育院校,重點培養工程師、高級技工、高素質勞動者等。
目前,國家教育部已經成立了聯盟,有150多所地方院校報名參加教育部的轉型改革,但改革的更多細節尚未透露。
作為就業薄弱環節的地方高校,近年來有不少院校熱衷于學院升大學、專科變綜合,教育部副部長魯昕認為,當前我國高等院校結構中,學術型大學比重過大,而應用技術型大學比重過小的現狀,正是大學生就業難的根源所在。
現狀
職業教育的好日子近幾年已經開始
業內有擔心,600多所本科院校轉型職業院校,會不會因為太猛太快,導致職業教育的過剩。青島職業技術學院副院長邢廣陸認為,我國向職業教育轉型不存在太快太猛的問題。“技能高考”在各省的高職單獨招生、對口單招中已經實施多年,2013年300余萬的高職新生,有140余萬新生是通過技能高考進高職就讀。技能高考不是新事物,只是有待推廣更廣泛、制度更完善。
目前的職業教育體系,既有的模式中在打通學歷層次方面,中職和高職已經有3+2連讀,也就是說,中職畢業的中專生,如果深造2年,可以獲得大專文憑;而高職畢業的大專生,深造2年可以獲得本科文憑。另外,也可以選擇3+2人才分段培養等模式:就是完成了前半部分,就可以拿到前半部分證書,進入到后半部分,學業合格也可以拿到另外的證書。通過聯合招生、自學考試、專升本考試,在學校也可以修本科,甚至是碩士、博士。
社會準備好了嗎?
想改變國內沒有人愿意當工人的現狀,需要改變現在的收入分配規則。兩種模式的高考讓專家眼前一亮,但如果現實中觀念鴻溝和酬勞體系鴻溝難以跨越,那么兩種模式的高考也只是美好的設想。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副校長姜耀東認為,社會的發展需要更多的技能技術性人才,但社會還沒有給這些人以認可,無論是道義尊嚴上還是薪酬工資上。“德國的社會已經從尊嚴和薪酬上都同等認可并接納了學術型的大學生和技能技術型的大學生,我們的社會顯然還沒有形成這種文化。”“我國的傳統觀念歷來重學輕術,所謂學而優則仕。”姜耀東表示,近幾十年來政府在辦學過程中把職業教育作為一個層次而不是一個類型的做法,在老百姓心目中已經形成了大學比學院好、學院比學校好的看法。“職教是二等教育”、“技能型人才低人一等”,這也是近年來一些高校熱衷升本、改名的根本原因。“在大多數工業化國家,技術技能型人才是社會中產階級的主體,收入不錯,也不會受到社會歧視。”陳宇建議,想改變國內沒有人愿意當工人的現狀,需要社會經濟結構、階層關系的調整,更需要改變現在的收入分配規則。
學校準備好了嗎?
大學里的老師幾乎是清一色學術型,怎么能培養出技能技術型人才?
姜耀東表示,這些年教育部主導的把研究生分為學術型和專業型的做法,并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試想同一個導師怎么可能在培養指導學術型和專業型研究生的培養方法上有太大差別。如果不在教師結構上進行改革,不把高等職業教育院校回歸產業、行業和企業,還是由教育部門主管,顯然是不可能達到這一輪改革所預定的目標。此外,大學里的老師幾乎是清一色的由學校到學校的師資隊伍,這種學術型而非技能技術型老師又怎么能培養出技能技術型人才?
學生準備好了嗎?
對于一名16歲的高中生來說,恐怕還不能清晰找準未來職業發展方向。
不少輿論認為此次教育部提出高考分為技能型人才的高考和學術型人才的高考是重大突破。魯昕副部長解釋了分類高考的目的,“在高中階段,16歲就可以選擇你未來發展的模式。當然不管你選擇的是什么模式,你都可以實現你的人生目標。技術技能型有三類人,第一類是工程師,第二類是高級技工,第三類是高素質勞動者。”魯昕表示之前的職業教育只講技能,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產業升級,技能需以技術為基礎。
兩類人才、兩種模式高考的設想固然很好,但專家認為,對于一名16歲的高中生來說,恐怕還不能清晰找準未來職業發展方向。根據中青輿情監測室提供的數據,17.3%的網民不同意進行改革,有10.9%的網友認為,16歲學生心智未成熟,不能自己決定。新浪微博網友“光未然”說,“兩種模式高考,我并不覺得必須拍案叫好。學生高中就可以選擇發展模式,不過金玉其外。16歲的抉擇,拼的是父母眼界”。
各方觀點
“本科轉型職教”謹防強扭的瓜不甜
全國1200所普通高等院校,將有600多所地方院校轉型職業教育,比例近半。報道認為,“大學生過剩”與“技工嚴重缺乏”這種冰火兩重天的反差格局或將逐漸終結。
一邊是喊找不著工作的大學畢業生,一邊是喊找不著人才的企業,這已是近年就業季里的“四季歌”。解決學生就業難和企業招工難,推動職業教育大轉變,理論上的確可以化解多年社會心病。因為發達國家,諸如美國、歐盟高校畢業生中80%是應用型人才,20%是學術型人才,這是國際趨勢。
可我們的職業教育環境與發達國家不同,多年來,職校是上不重視,下不待見,發展得并不好。像許多教育學者說的,有些學生只是為了本科文憑好找工作,根本沒必要上學術型大學浪費時間,而應選擇職業大學。然而一條腿走路的教育現狀,學生沒得選,為了文憑,只好都往學術型大學鉆,焉能不就業難?社會環境如此,發展職業教育,顯然不是改塊牌子那么簡單。這和當年以行政手段推動大學擴招和專升本不同,那都是高校求之不得的。本科轉職教,高校有擔心、社會有疑慮。即便以行政手段要求600多所高校必須改,結果可能會換湯不換藥。
原有專業要換血、老師要重招,教學理念和市場對接都要重新修正,生源怎么保障,任務艱巨。何況,還有來自外在的阻力。財政和規劃能否告別重本科輕職教的偏愛,藍領和技術人才能否笑傲職場。在社會環境和高校準備還不充分的情況下,貿然一刀切欲速則不達。正所謂,強扭的瓜不甜。
我們看到,由于現實的倒逼,許多綜合類院校已開辦應用類專業,為學生謀出路。改革給出方向,具體讓學校自己做,當試驗田逐漸被市場和學生認可,再推廣轉型也就水到渠成了。(何剛)
本科高校轉向職教是教育的理性回歸
教育部此次明確的普通高等院校改革方向,無疑是理性的,也是讓人欣慰的。因為教育本身并不是盲目追求文憑的,而是在提升國民素質的基礎上,培養社會建設所需要的人才。但遺憾的是,改革開放之后,我們國家在教育事業的建設中,出現了一些片面追求“高大上”的現象。本科院校如雨后春筍一般紛紛“冒頭”出現,相關教育卻越來越失去了技能化、專業化。漸漸地,一些高校的教育也與社會對人才的需求脫節。
其中最為明顯的表現就在于:幾乎每年都會出現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很多本科,甚至碩士、博士生畢業之后找不到理想工作,選擇了流浪甚至自殺;而另一邊,卻是為數不少的企業,面臨“用工荒”,發愁找不到合適的技術型、實用型員工。
因此,600多所本科高校將轉向職教,這樣的教育改革方向,無疑是抓住了教育的本質,揪住了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之間脫節問題的“牛鼻子”。
此外,此次針對高等教育的改革,還有兩個亮點值得關注:一是轉型的高校數量大,占到總高校的50%,達到600多所。這一方面解決了當下職業教育力量缺失的問題,有利于職業教育的發展,可以培養更多的社會所真正需要的人才;另一方面,也拯救了一些高校,解決了其之前盲目擴張給自身所造成的生存危機。比如擴招之后,很多大學不顧自身力量盲目開辦,之后漸漸出現了力不從心,或者教育質量不高等問題,有的高校甚至已經出現了招不到學生的難題等。
二是打破了以往職業教育文憑僅限于中專和大專的限制,實現了職業教育體系從大專到大本、甚至于研究生、博士生的構建。職業學校再不是比本科高校低人一等的教育機構,職校畢業生也可以是本科甚至是研究生文憑,可以享受與本科、研究生一樣的就業待遇等。這無疑從根本上解決了人們因嫌職業教育文憑低而不愿意去上的問題,使得本科教育與職業教育之間更加平等化!
事實上,近些年來,一些本科高校已經面臨著多重危機,比如教育質量無法突破、專業設置與變革跟不上社會需求,畢業生就業無優勢,招攬不到生源等等。其如果繼續在本科院校中堅守,等到的極有可能是破產與消失。而如今,將這些高校轉向職業教育,充分利用了資源,適應了社會對人才教育的需要,同時也解決這些院校的生死存亡問題。因此,600多所本科高校將轉向職教是教育的理性回歸,值得我們期待!(劉鵬)
職業教育“急轉彎”讓人難樂觀
教育部的這一“革命性改革”的直接起因是當下中國人才市場的突出矛盾:一方面高校畢業生就業困難,另一方面企業所需要的技術人才供給嚴重不足。我國去年畢業大學生699萬,但就業率只達到了77.4%,而市場對第一線的技術人才的需求只能滿足一半。
從個人到家庭到政府,全社會都為教育付出了巨大成本,但高等教育產出的性價比不高,難令各方滿意,新一輪“讀書無用論”漸成勢頭,在客觀上已提出高等教育價值何在的質問。在現實的倒逼下,中國高等教育不能不選擇一次“急轉彎”。
不過,即便這一步意義重大,其能否徹底扭轉高等教育的被動局面,仍令許多人深感擔憂。畢竟,今日普通高校轉型職業教育相比當年“專升本大躍進”更為艱難。且不說在職業教育仍被輕視的當下,相關方是否有同樣的積極性,僅就技術而論:一則現在大力發展“硬約束”的職業教育遠比當年開發“軟約束”的文科專業艱難,教材在哪里?實習的設備和場合如何備齊?大批既有理論準備又有操作能力的師資從何而來?二則方向模糊的文科畢業生同精準對口崗位的技能型人才,在培養難度和市場定位上也不可同日而語。
如此說來,形同第二次“高等教育大躍進”的職業教育大發展,真能一炮打響嗎?
近代中國自科舉制廢除以來,教育改革的主張和勢頭從未中止,但至今未能取得令國家和國民滿意的效果,其中一個原因就是過于急功近利,習慣于以眼下解困代替長遠籌劃,最后淪為“帶泥吃蘿卜——洗一段,吃一段”,隨錯隨改,隨改隨錯,屢改屢錯,屢錯屢改,陷入怪圈而不能自拔。若不是當年好大喜功盲目升級,何至于這批高校一夜間同時轉為“職業教育”?如今誰能預言,600所“職業學校”培養的“技能型人才”走向市場之日可以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而不會比今日大學生更漫無方向?(顧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