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教學的成功與否在很大程度上表現在是否培養了學生的數學能力,而數學能力的強弱在很大程度上又表現在學生能否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目前使用的教材從概念的形成、方法的歸納、知識的運用等方面已為這方面的教學創造了很好的條件。但如何運用這些條件,創造性地發揮教師的主觀能動性,使數學教學更貼近生活實際,更好地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把數學與生活相聯系是我以前不曾想到的。如何讓學生感覺到數學的學習不是枯燥、乏味、無用的,而是輕松、愉快的,并和我們的生活學習關系密切,讓學生深刻體會到生活離不開數學。我把我的困惑、想法在我參加的雁塔區數學課題研究活動中提出,各位數學教研員和老師們都給了我大力的支持。在不斷的研討中,我逐漸有了教學思路,并親自主持了西安市小課題《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創新研究》的研究。借助課題研究形成我的教學主張:生活數學。

課堂是課題實踐的主陣地。我將我自己不斷在學習中“領悟”出的想法服務于教學。這里我將我在數學教學研究和教學實踐中一些的所見、所聞、所想及由此引發的感悟、頓悟和大家分享,共同感受學習和研究如何傳承數學知識過程的精彩!

一年級數學的教學,對剛剛入學的小學生來說只有從他們熟悉的生活中來尋找數學問題,才能培養起他們對數學學習的興趣,我們幾位課題組成員老師在進行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球的認識的過程中,每位老師充分讓學生貼近生活,在教室里和自己家中找一找哪些物體是由這些形狀組成的,并動手摸一摸充分感受這些物體的特點,這樣學生經過了親身實踐,更扎實地掌握了這個知識點,同時也感受到了身邊的數學知識。這樣教學接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充分調動了學生積極性,達到了教學目的。

學生學習了乘除法和周長的知識之后的《交通與數學》一課我利用學校所處在大雁塔和大唐芙蓉園附近的有利資源,完全拋開課本設計內容,自己設計了一節乘車出游的課例,學生首先遇到解決行車路線的問題,從出發路線的9條路線中如何找出最短的路線,接著游玩大雁塔遇到了解決噴泉廣場的周長問題和登大雁塔的塔高和登塔時間問題。最后又遇到了外地朋友來西安游玩的車票和乘車問題。整個一節課環環相扣在不知不覺的游覽和欣賞中解決了一系列遇到的數學問題,充分體現我們學數學是為了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系。

乘車問題也是一種典型,有這樣一道租車題,大客車限乘客30人,租一輛50元;面包車限乘客20人,租一輛35元,現在有師生80人,怎樣租車合算?這是一道思考題,一個綜合性較強的生活實際問題,也是一個開放性問題。我放手讓學生自己設計,結果學生設計的合理方案是多種多樣,但沒有一定的條理性。但我繼續追問:“要求是怎樣租車合算?這里的合算該怎樣理解。”一位學生說:“省錢。”那怎樣才算省錢?學生說:“租車少就省錢。”繼續追問:“也就是既要考慮人數又要考慮錢數,哪種車省錢?”在步步追問當中學生豁然開朗。要盡量地多用大客車,才能省錢。最后得出結論在解決租車、租船、租房間這一類問題中盡可能從容納多的那一類開始考慮問題,才能最快地找出最合算的那一種方案。那么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學生的問題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培養的同時,也體驗了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讓學生自己主動地進行學習,低入口、大感受、深探究。讓每個學生都有話說,讓每個學生都有收獲;老師在認真傾聽學生討論、發言的基礎上進行“點火”,讓學生的思維進行更好的發揮,讓智慧之火熊熊燃燒,讓學生的潛能得到發揮與拓展。這就是數學中的生活,生活中的數學。

在研究中,我深深感到課題研究不是簡單的立項、研究走過場。在實踐中,我常常把傳授給學生的數學知識與生活有意無意地聯系,發現巧合越來越多,不經意的剎那,驀然頓悟:那些我在教學中的數學思維、數學方法,賦予孩子們的不僅僅是數學知識,同時蘊藏著一些深刻的理性思考和人生哲理。課題研究也讓我體會到,課題是形成思想、檢驗思想的過程。

【點評】

學校進行教育科研的目的是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學校高質量的教學,需要在教育科研的引領下實現全面優化。實踐證明,課題真正成為教師專業成長的助推器。但我們也發現,老師的研究是為學校研究,并未真正喚醒內在探究的需要。如何能讓兩者有機結合起來呢?鑒于我校的課題研究的優勢——已有20年參加國家級課題研究的經歷,并且均獲得一等獎。目前擁有全國教育科學專項課題1個,省級課題4個,市級小課題8個,校主課題下擁有4個子課題組,全校教師參加課題率達95%,所以,“讓課題創生我的教學主張”便成為我校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及提升課堂教學效果的有效途徑之一。在各級各類課題研究中,教師用先進的教育思想武裝自己,促進自我反思,主動參與到教育改革中去,形成教育、研究、學習、創新一體化的職業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