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研是實施新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是學校發展的動力,是促進教育教學提高的有效形式,其在教師專業成長方面的重要作用日益顯示出來,是教師專業發展的主要途徑。大雁塔小學堅持校本研修“以學生發展為本”“以教師發展為本”“以學校發展為本”的“三為本”原則,以課程教學改革中學校所面臨的教學問題為對象,在國家、省、市科研課題的引領下,不斷嘗試校本教研的新模式,在原有“共享式的集體備課、探究式的課例分析、專題式的學習研討、問題式的教學反思”研修形式上,以校本研修階梯工程為運作策略,以“一師一品”工作的全力推廣為抓手,發現和培養本校教師的專業發展方向,促進教師的自主發展,實現教師與學校的共同進步。

一、“一師一品”校本研修模式的構建

1.指導思想

一是以學生發展為本。以人為本就是以學生的發展為本,要把學生放在第一位,以學生作為教育教學的出發點,牢記“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的教育理念,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是以教師發展為本。有好的老師,才有好的教育,教師是學校最豐富、最有潛力、最有生命力的教育資源。學校只有把教師當做一個獨特的人,一個發展中的人,一個完整的人,讓每位教師獲得個性發展,關注教師一生的發展,關注他們精神成長和閑暇生活,才能鍛煉出一支有理想,善合作,能實干,有創新的教師團隊。

三是以學校發展為本。建設優質學校是基礎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追求,而優質學校又是一個永無止境追求卓越的過程。校本研修模式的確立是為這個過程服務的,是為學校不斷的進步實現自身超越服務的。

2.“一師一品”校本研修模式

在校本研修階梯工程中,我校立足于“合作共贏”的研修文化,以“我的教學主張”為抓手,以“兩橫五縱”研修體系為載體,以“一師一品”為研修目標,探索出“一師一品有效研修模式”。“兩橫五縱”研修體系就是圍繞“名師工作室建設和課題研究”兩條橫向主線,從新教師、合格教師、勝任教師、骨干教師、教學名師的培養為五個縱向環節,通過確定學科研究主題,制定研究措施和方法,在課堂展示、研討交流、沙龍論壇、讀書感悟等活動中,深化主題的研究與探索,有條不紊地挖掘、形成每位教師的專業主張。同時,借助我校參加的國家、省、市級科研課題,以“行動”研究為方法,在“問題—研究—行動—反思”的四步行動研究中踐行、檢驗自己“主張”。此模式既為教師的有效研修提供了大力支持,又很好地促進了教師的專業成長。

二、“一師一品”校本研修模式的具體實踐探索

1.營建文化,機制保障

校本研修應該是教師具有內在需求的自主研究,是自主學習和自主發展的研究,是引領提升教師自我學習、自我發展的愿望和能力的研究。因此,要設法拉動教師自我主動研究的“內需”,就必須建立校本研修的長效機制,營造教師的價值文化和觀念文化。

首先我們以幫助建立教師的價值文化為抓手,推進“一師一品”工作,引導教師追求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學主張,實現自己的教育理想,努力提升教師工作的質量,增加教師工作的科學含量。其次,引導教師樹立“校本研修、校本培訓是最大的福利”的觀念,使教師認識到因循守舊的經驗型教育必須向科研先導型教育轉化,拼時間拼體力的體力型教育必須向智慧型教育轉化,認識到“教而不研則淺、管而不研則滯”的道理,從而自覺參與到校本研修活動中來。最終,教育追求就會成為教師專業成長的持續動力,能將教師內在的潛能釋放出來。

2.課堂示范,引領帶動

我校擁有一支德正名清、學高業精的教師隊伍,其中有2名特級教師,7名中學高級教師,國家、省、市教學能手、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等就有36人,這是支撐校本研修走向深層次的寶貴資源。在校本研修中,我校采用“菜單式教研”,更關注課例的研究,更關注原始課堂與新設計課堂之間理念的更新,促使教師不斷尋找自身與他人的差距、設計與現實的差距。每學期開展青年教師評優課,設計不同的主題,在教學行動中開展反思。在“一師一品”示范課上,省市教學能手人人登臺執教,親自示范。針對古詩教學,王靜老師執教了《鳥鳴澗》,讓教師體會古詩教學中詩意的美;針對五年級學生寫作內容簡單,情節不具體的普遍現象,趙懿老師執教了一節《修鞋姑娘》,通過文中重要人物心理活動曲線圖的描繪學習寫作方法,使教師明確“閱讀與習作同行”的教學新思路。趙杰老師執教了《第二單元復習與整理》一課,讓老師們體驗合作學習的契機和要求,體驗現代技術輔助教學的優勢。在不同級別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能從不同的觀察點著眼,在課堂中洞察,在教學中取證,在悟談中生成,在課例中積蘊,為每位教師階段性成長與尋找自己獨特專業方向提供了扎實有效的平臺。

3.團隊互助,促進成長

在“一師一品”推進中,越來越多的老師認識到團隊的合作及評價是自己持久發展的推動力。對于教學中的失敗或不確定性,教師不再采取逃避或防衛的態度,而是在相互幫助中共同面對問題,在相互討論的基礎上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對于新教師,我校充分發揮優秀骨干教師的傳、幫、帶作用,開展“青藍工程”拜師結對活動。制定了《“青藍締友誼 攜手共成長”拜師結對方案》,明確了導師、徒弟的職責及考核辦法。對于合格教師,采用“行動教育”,促進他們在實踐中洞察積累。對于骨干教師,更多是在現代信息技術環境的支持下,通過集體教研,幫助他們明晰自己的教學風格,梳理教學思路,總結教學經驗,促進他們對于自身進行有效地反思。通過集體的引領點撥讓骨干迅速成為“有主張”的教師,從根本上擺脫“教書匠”的桎梏。在不斷的踐行、交流、推廣自己的教學主張中,老師們實現了思想的交流、觀點的碰撞,更重要的是教學主張的提出像是發動機,激發了教師內心對自己對所教學科研究的熱愛,體會到了教育研究的幸福感,形成了名師發展的不竭動力。

4.實踐反思,課題研究

《學記》云:“學,然后知困;教,然后知不足。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強調的是教和學都需要通過實踐與反思來促進發展。我校抓住課改中各種各樣層出不窮的問題,以外聘專家及其國家級科研課題為圓心,以教學名師、骨干教師、教學能手、教研組長、各學科教師主持或參與的各級各類科研課題為一系列半徑不同的圓的科研模式為主,讓教師參與科學研究的各個環節,并結合科學研究內容指導教學。通過課題研究,老師們在實踐中解決問題的同時也找到專業發展的新基點,不斷進行研究和創新,更新自身教育教學理念,改變原有行為方式,為形成自己的“品”打下堅實的基礎,努力朝著有思想、有能力、有智慧的教育實踐主體邁進。

5.區域聯動,整體推進

在大學區管理制改革工作中,我校與瓦胡同小學、曲江池小學結為教育教學共同體。作為學區長學校,我們積極構建學習群體,形成相互學習、相互觀摩與相互促進的良好的氛圍。通過實施“三環聯動”,實現整體推進的目標。

一是教師聯動。首先三校成立涉及5門學科的8個中心學科組,先后有近30位教師進行轉任交流。二是活動聯動。“一日示范教學”、一日“師徒影子”活動、“大學區知識點分析會”、“大學區有效教學”優質課大賽、“大學區讀書月”等活動的成功舉行,為大學區教師搭建了學習先進教學理念和課堂文化的平臺,讓校本研修可感可知。尤其是大學區研修活動,為帶動成員校教師的成長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研修會現場,老師們抓住問題的尾巴,從各自的教學主張入手,暢談解決實踐問題的思路,并幫助成員校教師梳理困惑,總結經驗,為形成教學主張奠定基礎。三是資源共享。結合學區主題教研,以“請進來”的方式開展教師專題培訓。同時將精品課例、課件、教學設計,刻錄光盤下發到成員校,或上傳到學校和區教育局的大學區資源平臺上,以實現優質教學資源共享共用。

三、“一師一品”校本研修模式的進一步思考

教師專業成長是一個長期的、系統的、漸進的工程,“一師一品”只是我校的一種嘗試,還存在著許多的困惑和問題,但我們會作積極地實踐和探索。

首先,應努力創設氛圍搭建平臺。校本研修的核心理念是以“人”為本。在實踐與探索中,要盡可能尊重教師的發展需求,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挖掘每一個教師的能力特長,使教師獲得歷練,學生獲得提高,學校獲得發展。學校是教師成長的園地,在以分數衡量教師水平的當下,如何營造良好的校本研修文化氛圍,確保實踐和研究所需的良好物質條件,使領導和教師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校本研修中去。如何建立科學管理機制,對優秀的青年教師在評價、晉職、激勵等方面予以支持和傾斜。如何使校本研修克服形式化而落到實處,使教師真正成為校本研修的主人。如何使校本研修不斷創新而形成學校特色,這都是我們以后要努力的方向。

其次,內容和形式上有待不斷更新與完善。雖然我們有一支較為雄厚的教師團隊,但仍然擺脫不了草根式的研究,更渴望得到各級教育研究部門的專業指導,讓校本研修的內容更富內涵、更為系統,并根據不同的發展階段、教師的不同需求而找到更適合、更科學的培訓內容和形式,這是我們“一師一品”前進中亟待解決的困難。

總之,校本研修工作任重道遠,新形勢下要求我們要不斷地提升認識,做好校本研修工作的頂層設計,做到研修實施有計劃,層層推進有臺階,目標指向更清晰,研修內容更豐富。相信,扎實開展大校本研修活動,必能讓校本研修之花在教育教學質量快速提升中靜靜地開放,在學校管理和發展中絢麗地綻放,在全面落實素質教育中自由地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