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地處陜西關中腹地的渭南師范學院著力于創業創新科學人才培養目標,切實推動團中央“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傳承渭華照金精神,初步形成了具有創業創新科學素養的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模式。

渭南師范學院的前身是1923年創辦的赤水職業學校。走在學院校園內,佇立在校園中央的渭華門上閃爍著“傳承渭華照金精神”“培養創業創新科學人才”的金色大字,莊嚴雄偉。而校歌石、校風石、校史館等一系列體現學院歷史的建筑,使生活和學習在這里的每一個人,都能時刻聯系到這所院校的紅色氣質。中共黨員、社團聯合會副主席、校史館講解員、渭南師范學院2010級學生郝丹娜是老師眼中典型的好學生。她還有一個令同學羨慕的身份——“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培訓班”學員。郝丹娜說,“一直以為馬克思主義者的稱號只屬于偉人。通過在‘青馬班’的學習,對馬克思主義有了更深的認識。只要努力完成學業并確立堅定的理想信念,我也是一名青年馬克思主義者。”

大繁至簡的理論表達

郝丹娜所表達的其實也是學院的教育理念。學院院長丁德科坦言,在價值多元化的當下,讓大學生自豪地說出自己是一名馬克思主義者絕非易事。只有將復雜的理論命題具體化、生活化并賦予時代特色,才能被學生了解、接受并認同。

從舉辦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學術研討會,到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大學生馬克思主義素養培育模式研究”,再到建立“陜西省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普及基地”,這個大繁至簡的理論表達背后,是學院對于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標準、培養路徑等一系列理論問題的深入探索。2011年以來,渭南師范學院校以紅色校史為基點,以傳承弘揚渭華照金精神和培養創業創新科學人才為主線,將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融入學校人才培養體系,以貫徹實施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為龍頭,積極開展各項工作。學校組建由校領導、校內外專家和學工部、團委、思政課教學部、專業教師為成員的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研究團隊、成立馬克思主義學院、建立陜西省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普及基地、通過召開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研討會,黨課、團課和青馬培訓班,特別是申請承擔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大學生馬克思主義素養培育模式研究》,為平臺積極推進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行之有效的實施。

沒有正確的理論探索,就沒有創造性的成功實踐。渭南師范學院認真學習貫徹團中央《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實施綱要》和《大學生骨干培養工作實施細則》等文件精神,經過圍繞什么是馬克思主義者,如何成為馬克思主義者這一問題進行深入理論探討,他們認為,當前,一個大學生,系統地學習了政治理論和專業課程,擁有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能夠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和方法認識、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夠用所學知識服務社會,積極進取,勤奮努力,樂觀向上,精神愉快,那么在大學畢業時,他就應該成長為一名青年馬克思主義者了。

“青馬班”的光榮與夢想

在渭南師范學院,像郝丹娜這樣能到“青馬班”學習是一件光榮的事情。學校每年組織的培訓班,學員是專業課成績排在班級前三十名的團委學生會骨干,以及各專業課成績排名前列的學生。

自2011年起,渭南師范學院實施“百項大學生創業創新計劃”,每年確立100個項目,其中20項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項目,通過社會調查、理論研究、社會實踐、科學實驗等途徑引導學生樹立科學信仰、塑造科學品質、弘揚科學精神、培養科學能力。特別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項目的實施,使學生由單一的“學習”上升到了“研究”的層次,使他們自覺地將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方法、態度、立場應用于實踐中去,生動的體現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

為了打牢“基礎”、造就“動力”,學校在大學生中設立“大學生創業創新校長獎”和多項“渭華學子”企業獎學金。獎項的設立,給了大學生以物質獎勵,更給了大學生心靈激勵,使學生感受創業快樂,滋養精神世界,堅持自覺地成長為高素質的青年馬克思主義者。

由共青團渭南師范學院委員會指導、渭南師范學院學生會主辦的《渭華青年》報是該校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的理論宣傳陣地,以“觀察、思考、傳遞”為辦報宗旨,傳遞時政信息、號召責任擔當、探討社會熱點、反映校園生活;今年5月,他們按照《共青團中央關于開展五四運動95周年紀念活動的通知》出版“紀念五四運動95周年”專刊。6月還將圍繞學校的中心工作出版“畢業季”專刊。9月將圍繞學校的中心工作出版“迎新”專刊,同時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團委網站和《渭華青年》報形成優勢互補的宣傳機制,積極推動團的宣傳工作邁上新臺階。

“青馬班”學員喜歡將“天天奮斗、天天快樂”的學校精神掛在嘴上。學院每年開展“大學生身邊的青春榜樣”評選活動,并將青春榜樣細化為“勵志篤學型”、“公益奉獻型”、“責任擔當型”、“才情盎然型”、“創業創新型”。曾擔任“青馬班”班長、“責任擔當型”青春榜樣的周淵同學,帶領國旗儀仗隊,自組建以來每天堅持訓練。除了完成學校的升旗任務,他積極聯系當地中小學,推廣升國旗這項經典愛國主義教育活動。“當這些校園之中可親、可近、可學、可敬的‘青春榜樣’,與青年馬克思主義者結合在一起,就會產生‘化學反應’,激發大學生奮發向上。”學院團委書記袁梁說。

有形的紅色元素和無形的紅色精神

渭南師范學院院長丁德科說:渭華照金精神是中國共產黨紅色精神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渭南師范學院傳承紅色先進文化,是把中華優秀人文傳統與馬克思主義緊密結合的生動體現和實踐。

大膽的創新,成功的探索,不斷涌現的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的新思考、新舉措,一次次沖擊著師生們的思維模式和行為習慣,一次次超越了師生們的原有視野和固有經驗。學員在培訓結束后都會有這樣的感觸:以前總認為馬克思主義者的稱號只屬于偉人,普通人可望而不可即。但現在學生只要努力學習完成學業并確立堅定的理想信念,也可以稱為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學生思想上的升華,得益于學校對“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扎實有效的推進,以至于在學生中形成一種共識,能夠進入青年馬克思主義培訓班學習是一件無比光榮的事情。

渭華起義和創建照金革命根據地等歷史事件在我黨歷史上有重要影響。學校通過劉志丹習仲勛關中東部早期革命活動紀念館、渭華門、校歌石、校風石、校訓和學校精神碑等一系列固化教育資源的設計和建設、積極傳承和弘揚渭華照金精神。一個體系健全、遍布校園的物化思想元素組成的校園文化體系為渭南師范學員實施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營造了良好的氛圍。

傳承渭華照金精神,創新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措施,將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有機融入學校人才培養體系,渭南師范學院初步形成了獨具特色、行之有效的具有創業創新科學素養的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模式。什么是馬克思主義者?怎樣成為馬克思主義者?丁德科院長給出了答案:“一個大學生,系統地學習了政治理論和專業課程,擁有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能夠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和方法認識、分析和解決問題,那么在大學畢業時,他就應該具備了青年馬克思主義者的一些優秀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