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模擬身份介入的英語演講學習者 語言輸出效果分析
作者:西安醫學院英語系 陜西西安 周 密
發布時間:2014-07-01 11:37:20
【摘 要】模擬身份是用一種新的經驗與新的身份讓學習者體會到如何說出合乎身份的語用行為結果,這樣的一種學習方式通過模擬的過程增強了自我對社會屬性以及整個現實社會的認識,本文從模擬身份介入,從英語演講的重要性以及英語演講者語言輸出效果兩個方面,分析處于不同語境下具有不同身份的英語演講者對于語言的輸出狀況。
【關鍵詞】模擬身份 英語 演講 語言輸出
項目基金:西安醫學院校級科研計劃人文社科項目(編號:12RKX02)階段成果。
對于英語學習者而言,能夠熟練運用聽、說、讀、寫這四種語言形式是每一個英語學習者最終的學習目標,在這四種運用方式中,“說”這項語言技能最能夠展現一個人的英語水平與運用熟練度。如何說一口標準流利的英語的能力訓練一直都是困擾英語學習者和授課教師的問題,老師們也想盡各種辦法想要提高學生的口語水平,但都是收效甚微。在這里,本文將提出一種新的訓練思路以提高英語演講學習者的語言技巧和語言能力,下面,筆者將從利用模擬身份介入進行英語演講的重要性以及基于模擬身份介入的英語演講者語言輸出效果分析這兩個大的方面,解讀處于不同語境下具有不同身份的英語演講者對于語言的輸出狀況。
利用模擬身份介入進行英語演講的重要性
在以往的情景課堂教學中,教師和學生大部分時間都在脫離既定的社會情境中來進行語言輸出訓練,在這個訓練過程中,他們都忽視了參與對話與交流的具體交際參與者,即使設定了具體的語言環境,設定了參與者具體扮演的某個人,只要一開口,參與者就常常會忘記作為“某個人”身份的自己具體應該說些什么話,不管自己口中的英語是出自日常平時交流還是官方正式語言,只要出口的是英語就算合格。其實這種做法和觀點都是不可取的,只知道自己“是誰”,卻不清楚自己應該“怎么說”,這樣的情況在中國目前的英語演講訓練中比比皆是。運用這樣的訓練方法訓練出來的英語演講學生只能是搜腸刮肚,將自己課堂上學到的各種華麗的辭藻和紛繁復雜的修辭手段堆加、羅砌到一起,看似中規中矩、標準流利,像是具有流利口語水平和能力,但實際上這種做法確是有點讓人哭笑不得的,運用如此方法培訓出來的英語演講能力只能使學生們盲目增長自滿情緒,而看不到英語這門語言與其所處的社會環境和社會身份之間的關系。這樣的誤區會讓學生蒙蔽了雙眼,忽視了語言與社會之間的必然聯系,長此以往的話,對于英語演講者今后從事外語工作,與人進行英語交流是極其不利的,甚至會出現貽笑大方的后果。
近幾年來,后現代身份理論為英語學習,特別是英語演講的學習提供了一種新的范式和新的教學思路,這種后現代身份理論要求學習者側重于關注自己所處的具體語境,時刻明確自己的身份變化,基于自己身份認同的條件下才能進行語言的相互交流,對于英語演講者而言,這種身份認同更為重要。在演講和與人交流的過程當中,語言者單單做到能夠脫口而出是遠不夠的。語言的交流,特別是演講者在進行公共演講的過程并不是單純的展示自己語言技能的過程,語言運用在這里是一個極其復雜的社會實踐過程,它十分強調演講者所處的身份與地位,因此,要想獲得一個更好的演講氛圍,達到更好的表達效果,更多地關注演講者所處的多樣化語境,更多地考慮演講者的多重社會身份是極其重要。語言學習具有社會屬性,這就要求英語學習者在進行演講的訓練時要注重對自我身份發展的滲透。
作為語言運用的高級形式,演講,特別是公共演講對于語言運用者來說是一件具有挑戰性和鍛煉性的表達形式,這是一項難度較高、操作性較強的實踐性語言修辭活動。在演講過程中,演講者會處在一個公眾的環境下,他的身份決定了他所運用的語言會跟平時日常人際交流的語言有很大不同,公共的語言環境和語境因素與演講者的身份一起構成了演講這一復雜的表達活動。英語演講者要通過演講,通過恰當運用話語,使聽者在聽懂并且理解自己的觀點的基礎上支持并踐行自己的理論主張,演講者與聽眾之間要通過話語建立起一種可以維持現實人際關于社會關系的聯結。社會關系的一種復雜且宏觀的體現就是出于特殊語境下的特殊機構身份,這種身份放置在英語演講者身上就會變成各種身份關系,構成各種不同的機構語境,演講在這里可以算作是一種學習者的語言輸出。演講者在這個語言輸出活動中扮演著各色各類的角色,出于各種不同的社會關系與人際關系中合作者的關系、上下級的關系等等方式都是對英語演講者的身份約束,經過這樣的約束之后,語言有了一種制約性,演講者要時刻警惕自己的語言是否對這個語境構成了利益威脅和沖突關系。而對于英語教學者而言,通過這樣一種特定語境下的特定身份的語言輸出過程,會更加直觀且深刻地認識學生在語言輸出的過程中出現的種種問題以及語言掌握能力,所以,模擬身份進行英語演講的這樣一種新型教學方式對于學習者的語言輸出能力培養是十分有幫助的。
利用模擬身份介入進行英語演講的語言輸出分析
語言與社會身份是直接相關的,這種關系雖然一直存在,但是被當作現象進行研究還應該從上世紀60年代Labov等人的相關研究說起,這些人特別注重語言與社會身份的關系,并且經過一系列調查與考證之后建立了語言與社會身份的靜態對應聯系,這些關系從理論上闡釋了語言運用者在運用語言的過程中應該注意的社會身份與語境特征,此后,還有一些研究者著重強調了語境在構建語言以及語言意義中所發揮的重大作用,這也成了語用行為學研究的重要內容,在語用行為學里,語言和身份之間是存在著重要的動態聯系。一個人的身份決定了他的具體語言運用,交際社會語言學認為在語言交際活動中,語言會對社會身份的建構產生一定的影響。交際社會語言學對于社會身份的建構與語言研究的關系方面提供了一種新的思維模式和分析模式,這種模式要求以實際的演講場景為模本,通過語言運用者之間面對面的實時交際為研究對象,自己分析并研究了在具體的場景環境下,語言運用者之間所發生的語言變化和語言表達能力,在對交際當中的語境化提示成分(包括句式、詞匯等)進行采集捕捉和分析之后揭示了語言運用過程中交際雙方的社會身份構建。
在特定的機構框架下,模擬身份利用具體的情境完成對自己身份的設定,更具有身份認同感,被模擬之后的身份不僅具有模擬話語語境中的身份特征,同時還具有現實生活中的具體人物形象特征。
研究發現,演講者在進行身份模擬之后會表現出對于自身身份的積極認同,這種對自我身份的順應可以理解為身份驅動的學習行為。在模擬身份下,學習者會根據自己的身份特征主動研究尋求與自己身份直接相關的知識結構并積極搜集學習資源,在這個主動接觸和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學習者自然而然地會運用各種不同的方法對身份進行模仿或者是類模仿,這種模仿手段包括平時課堂里老師教授的翻譯、借鑒等,同時也包括了咨詢、挪用等不同的方式與方法。在模擬的身份之下,學習者經過一系列的實地考察與多種手段運用,最后通過自己的想象和適度的揣測與推理表達出自己所模擬的身份可能說出的話,這樣經過多重加工之后的語言輸出具有了特別的實踐意義,會具有貼切合理的表達效果,從而也就完成了對于模擬身份的建構。
傳統的英語語言教學都是脫離了具體的情境與身份,這種教學方式很難讓英語學習者體會到語言與社會的關系,而模擬身份則是用一種新的經驗與新的身份讓學習者體會到如何說出合乎身份規定的語用行為結果,這樣的一種學習方式通過模擬的過程增強了學習者對于自我的身份認同,提高了公民意識,同時也就強化了自我與社會之間的具體聯系,增強了自我對社會屬性以及整個現實社會的認識。
參考文獻:
[1]崔敏.二語習得過程及對外語教學的啟示[J].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05.
[2]姜奕.教師話語對學習者語言輸出的影響[J].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8,02.
[3]何小龍.輸出理論與外語課堂教學[J].齊齊哈爾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02.
[4]徐昉.中國學生英語學術寫作中身份語塊的語料庫研究[J].外語研究,011(03).
[5]谷小娟,李藝.語言與身份構建:相關文獻回顧[J].外語學刊,2007(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