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教學中兩類介詞短語的功能語法分析
作者:西北政法大學外國語學院 陜西西安 王莎莎
發布時間:2014-07-01 11:32:01
【摘 要】從傳統語法意義上來說,介詞短語包含“介詞+動詞ing”和“介詞+名詞詞組”這兩種結構。文章作者旨在分析出以上兩類結構的不同,主要依據系統功能語法的句法分析理論和原則,圍繞意義中心,對這兩類結構進行句法功能的分析。
【關鍵詞】系統功能語法 “介詞+動詞ing” “介詞+名詞詞組”
引言
從傳統的英語語法書來看,小句和介詞短語的區別在于語法范疇層級的高低,小句比介詞短語在層級上高一級。從系統功能語法的角度來看詞素在最下層,然后是詞,接著是短語和詞組,最上層的是小句。本文著眼于小句與介詞短語在功能語法角度的不同。在進行研究前,首先要從傳統語法角度進行回顧。下邊的例子(1)-(4)是小句,(5)-(8)則是介詞短語。從動詞的限定性上來看小句,例(1)和(2)里的動詞walk是非限定性動詞,句子是省略的小句;而例(3)和(4)句子是包含完整主謂賓的小句。
(1)when walking along the road,(2)while walking along the road,(3)after they walked along the road,(4)when they walked along the road,(5)on her way to school,(6)on walking along the road,(7)with the children away,(8)after walking along the road,黃國文曾從功能句法角度對類似于例(4) when they walked along the road的例子分析過,而且,他還從功能語言學視角詳細闡述了介詞短語。結論如下:例(6)和(8)不是介詞短語,從系統功能句法來看,是屬于小句。本文的理論基礎是系統功能語法,主要是從功能句法角度進行討論,挖掘出小句與介詞短語的區別,主要弄清的疑問如下:(1)探究出例(5)屬于介詞短語,而例(6)和例(8)屬于小句的原因。(2)例(7)是屬于小句范圍還是介詞短語范圍。3)把例(3)和例(4)放在小句行列的話,when和after應該按什么范圍的詞類處理。
意義與形式
在韓禮德提出的系統功能語法中,對意義與形式關系進行了論證,即意義的表達是由形式來表現出來的。功能句法分析正是用來分析形式如何體現意義的。對以上八個例子進行分析時,要從形式和意義角度對英語的使用進行探討。以例(5)和例(6)為例進行分析,形式上動詞的出現,即表示“situation”或“figure”,就是通常指的小句;與形式相匹配的,是意義上的“process”,體現在動詞上。形式層和意義層的中心成分分別是動詞和過程。在例(6)中,walking是一個主要動詞,所以例(6)是一個小句;而在例(5)中,沒有動詞出現,所以它不是小句而是短語。以上說明的即是“存在過程/動詞表示情形/小句”原則。
在現實中,一些形式不出現或不必要出現,而意義卻表現出來了。以下以例子來闡述。例(9)中的knocking(不是動詞形式上的撞倒,而是撞倒的意義)這個過程包含了時間、地點等發生的環境因素,還有撞倒的當事者和受事者,即被撞倒的人和實施撞的動作者。
(9)Her grandpa was knocked over by a car in a traffic accident.在例(9)中,knocking涉及了當事者和受事者,即Her grandpa和a car,其中還有環境因素是a traffic accident。然而,在例(10)中,“實施撞的動作者”(a car)和環境因素( in a traffic accident)雖然都沒有體現在形式上,但是意義卻還是很明了。(10)While her grandpa was walking along the road, a car ran to him. He was knocked over. 在例(10)中的第三個小句中“實施撞的動作者”(a car)和環境因素( in a traffic accident)沒有出現,但是作為讀者能夠明白誰是事故的肇事者和事故發生的時間。
在以意義為中心進行功能句法分析的原則指引下,我們進行例子(7)的探討。從形式上,例子中沒有出現動詞,但從語義層來看,例子中是不是包含一個關系過程呢?換一種說法,從意義上來看,其中是不是存在with the kids being away的意義呢?更深層次上來說,它所表達的意義是不是和since/while/when the children be away表達的意義一樣呢?Martin對此持肯定態度。以下是他們的觀點,例(7)是歸屬型關系過程,不過在形式上未體現出be這一代表關系過程的詞。在他們看來,例(7)不是介詞短語是個小句,是個表示關系過程的小句。在這個小句里,the children是小句的載體(主語),away則是小句的屬性(表語)。根據上述探討,從句法上看例(7)是個小句,然而它的特殊之處在于過程be并沒有在句法層從形式上表現出來。例(7)中的引導詞是with;它的補足語是兩個,并且是“主語——補足語”的關系,動詞be可以插入其中。
一般語法意義上來說,with結構表明的是伴隨狀態,伴隨的結果和狀況。從功能句法角度來看,with的兩個補足語存在一種“載體”和“屬性”的關系,這一關系實際是由動詞be隱性地進行銜接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例(7)是個小句,也可以從句法來看,是個小句,是個省略的非限定性小句。
小句的引導詞
總結上述分析,例(6)(7)(8)均為小句由于這些小句從語義層來看都存在著過程。在回答了引言中第一、第二個問題的基礎上,我們試圖進行第三個問題的解答。從傳統語法上來說,例(5)—(8)中的引導詞on,with,after均為介詞,例(1)—(4)中的引導詞為從屬連詞。同樣是after,在例(8)是介詞,在例(3)中是從屬連詞,而例(1)(4)中when都是從屬連詞。不同于傳統功能語法,系統功能語法的分析主要著眼于結構中是不是有過程出現。小句中有過程出現而未出現過程的則非小句。這樣看來,例(1)—(8)中,只有例(5)不是小句,由于不存在過程,其他7個均為小句。
在對詞類進行分類的問題上,傳統語法存在不足。下邊以before和know為例進行說明。
我們須要指出before和know的不同,know在句子中充當的是動詞詞性,相對于know,before的用法稍微復雜些,在(A)中是介詞,(B)中是連詞,(C)中是副詞。以上說法顯然有不足之處。對此,Huddleston和Pullum認為,可以把上述before的用法統一看成是介詞詞性。
結語
本文研究表明,介詞短語和非限定小句都可以由介詞引導出來,語義層上的“過程”有無決定了二者的區別,短語是停留在句法詞匯層面上,語義層面上的則是小句。出現在英語教學中的“介詞+名詞詞組”與“介詞+動詞ing”結構有本質區別,“介詞+V-ing”結構屬于非限定小句。
參考文獻:
[1]黃國文.兩類英語介詞短語的功能語法分析[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2(6):32-34.
[2]管樂.英語存在句人際功能的應用性探討[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0(11):17.
[3]陳旸,黃國文.識解經驗與過程參與者的確定[J].中國外語,2010(2):121-125.
[4]路洋.英語轉述現象多層面分析[J].延邊黨校學報,2009(2):25-30.
[5]黃國文.英語“John is easy/eager to please”的系統功能語法分析[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0(4):175-1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