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有大量的有關英語學習需求的研究出現,然而這些研究多從靜態的角度來分析英語學習需求。但是,在語言的學習過程中,英語學習需求所呈現出的動態屬性則尤為重要。本文以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方法從動態的角度對非英語專業學習者的英語需求的差異進行了調查和分析。

【關鍵詞】外語需求分析 動態差異 非英語專業學習者

Richeterich and Chancerel(1987)提出需求分析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它并非是一件一勞永逸的事情,而應該是連續的、重復的、它應該是隨著課程的進展而不斷進行適時的、反復的分析(Hutchinoson & Waters,1993:59)。雖然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反復強調“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實際上我們往往忽略了學習者的英語學習需求的動態差異。這種“自上而下”以專家學者意見為準的分析調查違背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因此,只有充分了解不同階段學習者英語學習的需求,才能使教與學相統一,提高英語教學水平。

問卷調查和分析方法

本次調查涵蓋了某高校大一、大三和研一理學院和材料學院非英語專業學生,并參考了Steven Widdows and Peter Voller設計的 The PANSI(Profile of Attitudes,Needs and Student Interests)Questionnaire問卷調查,筆者將英語需求分為學術需求、課程需求、工作需求、個人發展需求、個人興趣愛好。借助數據分析軟件SPSS13.0將收集到的數據應用T檢驗的分析對比得出不同階段英語學習者的英語需求差異。

學術需求

表1 One-Sample Test

從表1可以看出雙尾T檢驗的顯著性概率分別為sig.=0.673,0.332,大于0.05說明一大、大三學生在學術需求方面沒有顯著的差異,但是,對于研一學生,雙尾T檢驗的顯著性概率為sig.=0.001<0 .05,說明研一學生在學術需求方面相對于大一學生和大三學生,有顯著差異,研一的學生更傾向于學術方面的需求。

課程需求

表 2 One-Sample Test

從表2可以看出雙尾T檢驗的顯著性概率分別為sigGroup0,sigGroup Three=0.003,均小于0.05,而sigGroup Two=0.158大于0.05,說明大一、研一學生在課程需求方面相對于大三學生要強烈,同時也說明大一的學生在課程需求方面更為突出。

工作需求

表3 One-Sample Test

從表3可以看出雙尾T檢驗的顯著性概率分別為sigGroup0.601,sigGroup Two=0.196,均大于0.05。但是,對于研一學生,雙尾T檢驗的顯著性概率為sigGroup Three=0.02,小于0.05說明研一學生在工作需求方面相對于大一學生和大三學生有顯著差異,研一的學生更傾向于工作方面的需求。

個人發展需求

表4 One-Sample Test

從表4可以以看出雙尾T檢驗的顯著性概率分別為sigGroup0.45,sigGroup Two=0.206,sigGroup Three=0.055均大于0.05,說明大一、大三和研一學生在個人發展需求方面沒有顯著的差異。

個人興趣愛好

表5 One-Sample Test

從表5以看出雙尾T檢驗的顯著性概率分別為sigGroup Two=0.112,sigGroup Three=0.070均大于0.05,說明大三和研一學生在個人興趣愛好方面沒有顯著的差異,但是,對于大一學生,雙尾T檢驗的顯著性概率為sigGroup0.008小于0.05,說明大一新生對于學習英語的積極性比較高。

總之,外語需求分析在英語教學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學生在不同階段的英語學習過程中的英語需求也是不同的,因此,需求分析也分階段,每個階段都應該對學生進行需求分析,只有“先調查,后教學”才能對癥下藥,真正做到為學生服務的目的,才夠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使教與學能夠順利有效地進行。

參考文獻:

[1]Hutchinson,T. and Waters,A.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A Learning-centred Approach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

[2]Richterich, R. and Chancerel, J. L. Identifying the Needs of Adults Learning a Foreign language [M]. Strasbourg: Council of Europe,1977.

[3]Steven Widdows and Peter Voller, PANSI: A Survey of the ELT Needs of Janpanese University Students, Cross Currents,1991:136-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