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張濤榮膺院士 審視地方高校高等教育的發展
作者:陜西理工學院文學院 陜西漢中 邵金金 白麗艷
發布時間:2014-07-01 11:04:33
2013年12月19日,中國科學院宣布新增院士名單,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所長張濤榮膺院士。對于熟知張濤學術成就的人而言,這個消息并不意外。張濤于1983年進入大連化物所,從事科研工作30余年,在催化劑研究領域取得了卓越成就。目前,他已有260余篇論文被SCI收錄,獲授權專利100余件,其中國際專利12件。他組織研發了負載型高分散亞納米催化劑和單原子催化劑的制備方法,這一技術已經廣泛應用到中國航空航天領域,其研究水準已經獲得了國內外科學界的高度認可。但是相對于張濤的成就而言,他的第一學歷卻不大為人關注。張濤院士于1978年就讀于漢中師范學院(2001年更名為陜西理工學院)化學系,在當時是一所普通師范院校。翻檢中國科學院院士的教育履歷,從一個普通師范院校走出一位院士的情況在院士群體中是不多見的。普通學院走出院士的現象,可以讓我們反思目前高等教育中的諸多問題。
第一,我們需要重新認識地方高等院校在培養人才和平衡教育資源上的優勢作用。胡錦濤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指出:“公平正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①教育資源分配的公平和公正是社會主義公平的一個重要方面。我國的教育界長期存在著教育資源地域分配不平衡的狀況。而近年來教育資金,教師隊伍以及其他教育資源向一線城市、省會城市集中的趨勢無疑正在加重這一問題。2011年8月5日,南方周末刊出《窮孩子沒有春天?——寒門子弟為何離一線高校越來越遠》的報道,該報道根據名校中農村學生比例逐年下滑的統計數據,指出相對于大城市的孩子而言,出身寒門的農村孩子一開始就已經輸在了起跑線上。但我們也要認識到,受到歷史原因,地方經濟水平,優秀人才擇業意向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平衡基礎教育需要一個艱難漫長的過程。如何在基礎教育現狀短時間難以改變的狀況下,使教育達到相對平衡,這是一個值得深入思索的問題。張濤院士的學習經歷讓我們認識到了地方普通高校在人才培養及教育平衡方面的重要作用。
張濤院士是一個輸在起跑線上的學生。安康市相對落后的基礎教育,讓他在1978年參加高考時,沒能考入名校。但作為普通地方院校的漢中師范學院在他青澀黯淡的人生階段接納并培養了他,給他提供了一個棲息之所,讓他得以繼續自己的夢想征程。漢中師范學院于1953年建校,他雖處在地域位置比較偏遠的陜南地區,但是其學科建設卻比較完備,是一所正規的師范類綜合院校。張濤于1978年考入漢中師范學院化學系,畢業之后他的科研方向也一直集中于化學領域,并且他主要的成就都是在這一領域取得的。可以說正是在這所綜合院校中,張濤院士選定了他的科研方向,為他的發展打下了基礎。此外,作為學科完備的高等院校,漢中師范學院擁有相對開放的信息渠道。1980年前后,陜南地區還是一個非常閉塞的區域,但是當時的漢中師范學院已經有比較完備的圖書館和資料庫,同時該校執教的教師也一般都有在省內外重點院校和科研機構求學或進修的經歷,這為學生了解省內外先進科研機構提供了條件。張濤院士就是在這里了解到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的信息,并通過研究生考試最終進入這所研究機構,開啟自己科研發展的新里程。
因此,通過張濤的求學經歷,我們認識到一所正規完善的地方高校對于一些基礎教育相對落后地區人才培養的重要性。在目前基礎教育難以短時間平衡的局面下,我們應該加強落后地方高等院校的建設與投入,并通過招生政策的傾斜,給那些基礎教育受到局限的學子們一次新的機會,為那些已經輸在起跑線上的寒門學子,搭建一個緩沖帶。讓那些有天分的學子不會被遺漏,避免國家人才資源的浪費。這樣對于構建一個平衡多元的教育局面很有好處。
第二,普通高校應該協調好科研與教學的關系,不可重科研,輕教學,忽視對學生的培養。回顧張濤院士的成功經歷,漢中師范學院教師對他的輔導和關心至關重要。張濤院士1978年入校,其時該校是一所師范院校,以教育和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作為辦學宗旨。據《漢中師范學院校史》記錄,該校1978年制定的辦學方針是:“把提高教學、教育質量作為學院的基本任務切實抓好。為此,必須充實教學第一線的力量。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采取多種措施提高師資水平,更要不斷充實和更新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要加強教學管理,校、系(科)、教研室要把教學管理工作落到實處,真正做到責任明確,真抓實干;學院的黨務、行政、后勤等部門,都要圍繞提高教學質量這個中心任務來開展工作、搞好服務。”②在這種辦學宗旨的導向下,學院教師都將精力放到對學生的關心和培養上,張濤無疑是這種學校風氣的受益者。③2014年4月8日,張濤院士回陜西理工學院考察,在他的勵志演講中,他深情回憶了該校老師當年對他生活和學習的指導和幫助,以及這些幫助對他人生和學業的助推作用。
張濤院士的學習經歷告訴我們,一個盡職盡責,愿意為學生付出的高校老師對學生的影響是巨大的。大學是學生由懵懂轉向成熟的人生階段,是他們人生理想,人格形成的關鍵時期,同時也是他們困惑和迷茫情緒比較集中的一個時期。他們很需要具有豐厚知識修養和人生閱歷的老師給他們答疑解惑,指明人生的航向。只有這樣才能使有資質的學生發揮出自己最大潛質。但是目前高校老師和學生的距離卻在逐年拉大。受到現在高校評價機制的影響,許多地方普通高校將提升科研實力作為發展的目標。對科研的過分重視,導致其教育職能的逐漸弱化。在教師評價體系的建構中,項目、論文、專利等科研成果成為普通高校評價教師任職能力及晉升職稱的最重要指標。在這種評價指標導向下,大量老師迫于科研壓力,將自己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科研之中,削減教學方面的時間投入。這一方面導致教師除了上課之外沒有時間廣泛接觸學生,及時了解學生思想上的困惑和學業上的難題,并給予指導。另一方面,師生關系冷漠,致使學生不愿意主動求教老師,影響其自身的發展。據《對當前師生關系現狀的調查與思考》統計,當學生遇到困難時,選擇求助老師的僅有2.9%。④這一現狀自然會導致教學質量與學生素質下降,不利于學生的培養。因此平衡科研和教學之間的關系,重視高校的教育職能,是當前地方普通高校發展過程中應該重視的問題。
第三,張濤院士的成功可以讓我們反思逆境教育在高校人才培養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張濤院士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他堅強的意志力,珍惜感恩的心態及勇于奉獻的精神。這些素質的形成與他所受的逆境教育有密切的關系。張濤院士的求學經歷頗為坎坷。他從小學到高中就讀的都是普通學校。在安康電視臺對張濤的采訪中,張濤母親回憶了他高中的學習環境:“住了十平方米左右的辦公室,屋里連桌子都安不成。”高中畢業后,他考入漢中師范學院化學系,作為高中的優等生,這一結果讓張濤充滿了挫折感。在安康電視臺的采訪中,張濤院士以“大哭一場”來描繪他當時考上這所學校的感受。當時漢中師范學院化學系的設施還比較落后:“化學系的設備比較落后,很多實驗都不能做……自習室十點之后就要熄燈。學生沒有其他復習功課的地方。”但這種逆境對張濤院士品性及意志力的培養卻起到了重要作用。首先,漢中師范學院艱苦的教學環境培養了張濤院士珍惜時光,自主學習的習慣。在漢中師范學院讀書階段,張濤往往在熄燈之后去樓道或學校門口的路燈下看書到深夜。這一習慣延續到了他日后的學習和科研中。在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他幾乎每天晚上工作到深夜,且數十年如一日,這是這種珍惜時間的態度和自主努力的習慣,讓他攻克一道道科學難關,走在了催化劑研究領域的前沿。其次,漢中師范學院艱苦的學習環境造就了張濤院士懂得珍惜,懂得感恩的心態,這一心態讓他珍惜自己所擁有的條件奮發圖強。在安康電視臺的采訪中,張濤說:“研究所培養了我們,我們也應該給這個研究所服務,帶領這個研究所走一段。”“國家給你這樣的榮譽,給你這樣的工作條件和生活條件。要珍惜好這些條件,給國家作出更多更重要的貢獻。”對自我優越條件的感恩,來源于與曾經艱難學習和生活環境的對比。這種心態在一定程度上也造就了他今日的成就。正因為懷著對國家感恩的心態,他才主動請纓,帶領自己的團隊承擔國家重大技術難題的攻關。用自己的科研助推國家科學技術的發展。因此他的科研成就也獲得了國家和社會的高度認可。
孟子曾說:“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⑤張濤的成功之路無疑是這一理論的鮮活范例。雖然目前的一些教育研究者反復呼吁逆境教育的重要性,但這一教育理念并未引起社會的廣泛重視。“逆境缺失”問題在目前的高等教育中尤其突出。目前我國高校教育的氛圍普遍比較寬松,即所謂的“嚴進寬出”。雖然目前高校一般采用嚴格的學分制,即學生通過必修、選修課的學習和考試來獲得學分,通過學分的疊加累計最終達到畢業要求。但在教育的具體實施過程中,各科目考試的命題者卻有意降低考試難度,并以寬松的閱卷標準來增加學生的通過率。考前老師劃重點,學生縮印筆記已經成為高等院校的普遍風氣。這種教育風氣客觀造成了學生的“順境”。而這種順境對學生的潛在傷害是巨大的。得之太易的成績和學分,讓學生輕視平時的積累與學習;教師“劃重點式”的引導,使學生產生依賴感,忽視自身努力的重要性。此外,高校整體舒適的“順境”也讓心智還在成長階段的大學生產生諸如“坦途人生”的錯誤預想,增大了其進入社會之后的理想錯差,增加了其融入社會的難度。總之,目前高等教育對“逆境教育”的忽視,使現在的大學生普遍呈現出依賴性強,自我學習能力弱,抗挫抗壓能力差的問題,不利于學生的長遠發展。因此,通過“逆境”來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重視逆境教育,促使學生全面健康發展是現代高等教育應該重視的問題。
第四,張濤院士的成功也讓我們認識到理想教育在高等教育人才培養中的重要作用。如果說逆境磨煉了張濤院士的意志力,為他日后的成功提供了保障,那么理想則是他成功的重要動力。在安康電視臺的采訪中,張濤回顧了他的理想:“從小家里和社會上文化的影響,就是認為科學家是個崇高的職業。兒時就有這樣一個夢想。”這一夢想成為張濤奮斗的催化劑,正是懷抱科學家的理想,他才克服了惡劣的學習條件,追求更高的平臺,更大的發展空間。張濤在漢中師范學院讀書期間就立志考研,但是第一次考研名落孫山,他回到了安康擔任一名中學教師,但是成為科學家的夢想讓他無法安于現狀,于是白天講課,晚上備課之后就復習考研,一年努力之后,他終于如愿以償,進入理想的科研殿堂。畢業留在研究所后,生活條件有了很大改善,但是他依然沒有止步,反而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攀登一座座科學高峰,終于成為了他心儀已久的“科學家”。
從張濤一生的奮斗履歷中,我們能真切地感受到夢想對他的助推作用。夢想對一個人的成長至關重要,關于這一點前賢已多有闡發并已成功用于教育實踐中。大學是學生人生理想形成的重要階段,崇高的理想可以激發大學生奮斗的熱情,從而最大程度發揮其潛質。而理想教育缺失也是當今高等教育的一個顯著問題。正如《全球背景下我國大學生理想教育研究》指出:“我國高校一貫的理想教育方法是對大學生進行理論灌輸,所采用的具體途徑主要也是輿論宣傳和課堂教育……缺乏應對新時代新環境的創新,缺乏對適應大學生生活方式多樣化的理想教育之方法與途徑的探索……產生實際操作上的慣性,形成形式主義。”⑥高校理想教育的失位,直接導致大學生理想信念的普遍缺失。這在一些普通地方高校的學生中較為普遍。在當今211,985名校和普通院校壁壘森嚴的高等教育現狀中,處在普通高等院校的學生多少有一些自卑情緒。處在不利位置的他們本應該更加努力,但在多年求學、任教及對部分院校的走訪過程中,筆者發現較之名牌院校的學生,普通院校的學生反而更容易無視嚴峻的現實,不重視基礎知識學習,而將時間浪費在刷微博,聊微信,打網游,追捧明星中。不長莊稼的土地容易野草橫生,缺乏明確的目標與遠大的理想是他們浪費寶貴大學時光的主要原因。因此,在目前高校特別是一些普通高校的教育中,要重視學生的理想教育,用理想之光掃平他們頹喪的情緒,為他們的人生指明方向。如可以定期開設理想講堂,宣傳偉人的成功事跡及歷程,傳播理想的元素;組織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讓學生們暢談理想。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在為理想奮斗中釋放自己青春的能量與激情。
普通院校走出院士的現象告訴我們,體制完備的地方高等院校,優秀教師的悉心指導和關懷,逆境教育和理想激勵在人才培養方面的重要作用。這既需要國家加大對地方高校的扶持,同時也需要地方院校在自身的發展規劃中處理好科研和教學的關系。只有這樣才能讓更多出身貧寒的優秀人才,不會淹沒在相對落后的基礎教育中,而能在更高的平臺上施展自己的才華,釋放個人的潛力。也許不久之后,會有更多的院士從普通的院校中走出。
注釋:
①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4.
②任杰義主編.漢中師范學院校史[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135—136.
③目前該校的老師仍然秉持這一傳統。2013年7月4日,該校文學院袁平復教授在《光明日報》上發表了《劉沛和他502實驗室》,介紹了李沛教授對學生的付出,以及學生在他悉心培養下所取得的成果,引起了巨大的轟動。
④鄒強等.對當前師生關系現狀的調查與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07(1).這份調查報告是以咸寧學院作為調研對象,但基本可以反映目前高校教育存在的普遍問題。
⑤楊伯峻譯注.孟子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60:298.
⑥盧艷蘭.全球背景下我國大學生理想教育研究[D].武漢:武漢大學,2005: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