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的教學思考
作者:陜西省石油化工學校機械工程系 陜西西安 馬變芳 張 涵 朱愛霞
發布時間:2014-07-01 15:35:06
【摘 要】技能大賽的舉辦對職業院校的教學產生了積極效應,促進了學生學習興趣的提升、教學模式的改革、師資隊伍和實驗實訓基地的建設,但同時也令人深思,應把技能大賽歸入到常態化的教學中,避免踏入“精英”教育誤區;同時平衡好財務預算,做好實驗實訓用品采購,才能真正培養出技能型人才。
【關鍵詞】技能大賽 積極效應 教學思考 [中圖分類號] G710 [文獻標識碼] A
2008年教育部原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司長黃堯提出:要形成“普通教育有高考,職業教育有技能大賽”的局面,職業技能大賽對職業教育的影響可見一斑[1]。特別是從2008年以來,每年一度的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院校踴躍參加。大賽已經成為了職業院校教育教學改革的“導航標”,它對職業院校的教學起到了鮮明的導向作用,產生了積極的效應,但同時也帶給我們一些教學思考。
技能大賽對教學產生的積極效應
1.技能大賽促進了學生學習興趣的提升
不論是省級還是國家級技能大賽,參賽院校都進行了充分準備,在準備的過程中,大力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熱情。以陜西省石油化工學校國賽化工檢修鉗工賽項為例,大賽需要兩名選手,每次報名參加的學生會達到六十余人。將這些學生培訓一段時間,通過考試初次選拔出一半學生,集中培訓一段時間后,再次選一半學生,以此類推,直到最后甄選出參賽選手。在選拔過程中,學生們認真學習理論知識,激發了其學習新知識的興趣,同時也使得教學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滿意效果。
2.技能大賽促進了傳統教學模式的改革
傳統的教學模式是“填鴨式”教學,“教師講,學生聽”,注重理論講解,不重視動手實踐[2]。其結果是教師覺得講得很費勁,學生更是感覺枯燥無味;另一方面,隨著我國職業教育的普及,中職學生普遍文化基礎差,好動性強,這使得傳統的教學模式處在風口浪尖上,不得不改。而技能大賽采用理論考試、實際操作測試、現場應變搶答等形式,全面檢驗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團隊協作能力、交流溝通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創新能力、實踐應用能力及安全意識的職業素養,傳遞著職業教育改革和發展的信息和方向。在這種新形勢下,各職業院校紛紛根據大賽的要求進行教學改革,逐漸形成了理實一體化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學中做,做中學,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開發他們的創造力,向培養手腦并重轉變,高素質、復合型技能人才轉變,徹底顛覆了傳統的教學模式。
3.技能大賽促進了課程設置的調整和課程改革
本著“源于企業、高于企業”,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和職業核心能力的目標,大賽充分為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提供先進的技術設備和整體解決方案,大賽內容也力求與企業生產實際保持一致,充分體現了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賽項設計的基本原則。而多數職業院校的課程設置及實訓項目沒有隨著企業的變革而變革,造成了學生畢業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另一方面,企業也招不到合適的人才[3、4]。伴隨著技能大賽舉辦的成熟化和項目的多樣化,職業院校的課程設置也迎來了新的挑戰,大部分職業院校都進行了課程改革。適當調整專業教學計劃,按照“職業領域”對課程進行模塊化整合,形成對應的“學習領域”,從而既能滿足各類技能大賽的要求,又能夠適應職業崗位需求。可見,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有力地推動了職業院校課程設置的調整和改革。
4.技能大賽提升了師資隊伍的專業技能
隨著技能大賽的多次舉行,承辦院校每年都會邀請企業的行家與學校的專業教師,同時研討比賽項目的深度和不完善之處,并最終確定比賽規程及評分細則,提高技能大賽的技術含量和專業難度。參賽學校的指導教師在指導學生的過程中,不僅提高了專業技能水平,同時也錘煉了實際操作水平。不僅如此,每年為取得好成績,各學校將教師派到高級別的職業認證培訓機構進行專項培訓認證,不斷掌握新技術、新技能、新方法,為提高參賽團隊的指導水平也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隨著指導教師能力的提升,會逐漸形成以點帶面,以個人帶動整個教研室的技能提升。因此,技能大賽直接促進了教師整體素質的提高,同時也使學生在教學中受益,達到雙贏的結果。
5.技能大賽促進了實驗實訓基地的建設與發展
由于技能大賽有市賽、省賽、國賽,有的地區三類賽項項目并不完全相同,職業院校如果要參加相關技能大賽,必須有相應的大賽設備組織訓練。在這種情況下,學校會根據自身的財力狀況,投入一定的資金購置設備和教具,新建或擴建校內實驗實訓基地,這些都在客觀上對學校整體實訓基地的建設起到了良好的推動作用,同時大賽結束后,這些實驗實訓基地都會應用于教學,明顯提高了教學效果。
技能大賽帶給教學上的思考
1.“精英”教育誤區
盡管參賽選手經過了層層選拔,激發了同學們學習的熱情,但是,學校實訓場地的設備是有限的,教師們的精力也是有限的,選拔過程不會很長,往往兩個禮拜左右。一旦參賽選手最終確定,就集中培訓。參賽的教師、學生和指導教師幾乎全身心地投入到備賽中,個別學校甚至讓參賽選手放棄其他課程的學習,相關教師也無視正常的教學工作,專門集中培訓。由于各級各類比賽時間跨度長,選手的訓練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對正常教學工作的沖擊是不言而喻的。至關重要的是,用很大的精力只是去培養幾位“精英”同學,即使競賽取得了很好的成績名次,也不能代表學校真正的教學水平,喪失了職業教育的公平性,長此以往,應該說是職業教育的悲哀[5、6]。
職業教育要滿足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需要,其根本目標是要培養數以萬計的高素質勞動者,是面向全體職教學生的教育。而片面追求“精英競賽”,有損大多數人的職業自尊心。少數人的參賽,并未能帶動全體或者大多數學生技能水平的提高,也沒有得力的措施來保障或者檢測這種提高,那就失去了舉辦技能大賽促進技能教學的作用,因為舉辦大賽的根本目的不是為了選出一些尖子學生,而是為了推動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全面提升。
2.人力財力資源的浪費
近幾年,省級賽項一般在四月舉行,國賽在六月舉行,各參賽院校為了取得好的成績,更是提前三個月就開始“操練”,也就是說,幾乎寒假結束,新學期伊始就要開始進行選拔賽,進行“大練兵”了。這無論從人力還是學校財力資源上來說,都是一種浪費。更有一些學校,由于財力狀況欠佳,只要是大賽用品,一路綠燈,和大賽無關的一些必備的實訓或實驗課用品,卻減了再減,直至課時少得可憐或者干脆消失。這極大地挫傷了一部分教師上課的積極性,也從根本上破壞了教學的有序性。大量的錢財只是為了取得名次,重復訓練也是為了相同的目的,完全背離了職業教育的宗旨,也遠離了舉辦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的初衷。
結論
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給教學帶來了一系列積極的效應,有效促進了職業院校的實訓課和專業課教學,推動了教學改革的進程,但同時也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引人深思。今后應該把比賽刻苦訓練的內容和精神歸入到常態化的教學當中,避免走入“精英”教育的誤區。同時積極進行財務的預算,平衡好實驗實訓用品的開支,深化“以賽促學、以賽促教、以賽促建”的專業發展和改革模式,真正培養出適合社會發展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參考文獻:
[1]陳兆芳.對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的理性思考[J].職教論壇,2011(07):78-80.
[2]李名梁.職業教育吸引力的驅動機制研究:一個利益相關者視角[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2(03):30-33.
[3]張雅泉.對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熱的理性思考[J].職教論壇,2011(01):34-37.
[4]李名梁,李媛媛.我國職業技能大賽對職業教育吸引力的影響分析[J].職教論壇,2012(24):73-76.
[5]劉陽,郝建軍.如何通過技能大賽促進專業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創新[J].教育與職業,2011(9):170-1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