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軟件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實踐
作者:陜西國防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電子信息學院 陜西西安 魏曉艷
發布時間:2014-07-01 15:31:52
【摘 要】文章結合陜西國防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軟件技術專業建設狀況,提出軟件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思路,根據現代職業教育先進理念對軟件人才需求進行調研、分析專業現狀,通過構建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及人才培養模式實踐等方面的深入探討,以及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實踐,軟件技術專業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關鍵詞】高職 人才培養 模式改革
為了適應社會與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提高軟件技術專業畢業生的就業質量,促進人才培養、教學改革及教學體系的完善,電子信息學院對軟件技術專業的人才需求情況進行了深入的市場調研。在國家、陜西政府、企業及西部環境等多方優勢條件的共同催生下,西部地區的軟件和服務外包產業發展異軍突起,軟件人才需求量急劇猛增。國際軟件行業中合理的人才分布是高職軟件人才需求占8/13。結合國家人才需求和產業人才結構標準,計算機軟件職業教育將有廣闊的市場,為了培養切合市場實際需求的軟件人才,學院對軟件技術專業進行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是非常必要的。
軟件技術專業發展現狀
2004年學院軟件技術專業首次招收三年制高中畢業生,2006年該專業建設成院級重點專業。專業發展前幾年,培養方向為計算機軟件操作人員,沒有確定的就業崗位群,課程體系中設置了幾乎所有的軟件語言類課程(如C語言、VB、Delphi、java程序設計、軟件工程、網頁制作等課程)。2007年,學院開始梳理規劃專業培養目標為網站開發、數據庫方向、軟件開發方向等系列方向課程的技能型人才,但其他課程并未減少。2008年開始嘗試基于工作過程的項目教學改革,逐漸形成了軟件技術專業“工程項目嵌入課程”的人才培養模式。經過幾輪的教學改革和實踐,逐步形成了更能突出實踐性的“職業情境、任務導向、能力遞進”的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該模式課程體系主要以JAVA方向(包括J2EE)、.NET方向崗位為主線進行設置課程。
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總體思路
1.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號)文件精神,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研結合發展道路”的高等職業教育方針,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以全面素質教育為目標,體現現代高職教育理念,遵循教育教學規律。
2.總體思路
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須加強素質教育,主動適應軟件行業及陜西經濟社會產業結構調整和技術升級的需要,依據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的宏觀調控政策,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調整專業服務方向、課程體系及教學內容。進一步明確軟件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凝練人才培養特色,專業培養目標符合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的培養要求,在市場調研及崗位分析的基礎上,確定專業人才培養規格。在學院“校企聯動、工學耦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框架下,軟件技術專業緊緊圍繞軟件行業特點,在專業市場調研的基礎上,形成適合市場需求和專業發展的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在專業指導委員會的指導下,依托校企工作站與企業共同設計、共同進行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從而增強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提升學生的就業能力。
面向軟件行業,深入開展調研工作,吸納行業企業的職業資格標準,構建軟件技術專業“職業情境、任務導向、能力遞進”的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構建基于軟件開發工作過程的課程體系。在專業指導委員會的指導下,校企合作共組課程開發團隊,在進行職業分析的基礎上,確定典型工作任務,共同制訂課程標準,共同開發專業核心課程,共同實施人才培養工作,細化能力培養過程,提高人才培養工作效率。
“職業情境、任務導向、能力遞進”的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
通過構建人才培養模式、構建課程體系、實踐人才培養模式,對軟件技術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不斷完善。
1.構建人才培養模式
結合專業培養目標,以西安軟件園合作企業為資源平臺,與企業深度融合構建“職業情境、任務導向、能力遞進”的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培養以編程為核心能力的高素質高技能型人才。軟件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就是圍繞著職業崗位能力的過程情境,將軟件開發過程中的典型工作任務進行提煉、加工成適宜教學的工作任務,依據完成工作任務需要的職業能力序化課程,以完成一個完整的工作任務所需要的知識、技能和素質結構進行教學方案設計,按照完成一個任務的工作過程組織實施教學,學生在完成工作任務的過程中逐步提高職業能力,校企合作達到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
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將能力培養分三個階段進行,即技能積累階段、能力發展階段和綜合實踐階段。技能積累階段在第一、二學期完成,在校內實訓室進行獨立工作任務一體化教學,編寫單一功能程序,進行基本技能訓練,訓練單項職業能力;能力發展階段在第三、四學期完成,在校內實訓基地模擬企業環境進行復合工作任務教學,開發小型軟件,進行輪崗體驗,訓練綜合職業能力;綜合實踐階段在第五、六學期完成,在校內頂崗實習和校外企業頂崗實習,在校企聯合生產實習基地的企業環境或校外軟件企業進行企業真實工作任務訓練,開發真實項目,達到能力遷移和崗位職業能力的培養。三階段逐步養成職業素質,職業能力遞進提高,人才培養目標為能勝任軟件程序員、軟件測試員及軟件開發人員的崗位工作。
2.構建基于軟件開發工作過程的課程體系
軟件開發周期一般都比較長,需要經過需求分析、軟件設計、編碼實現、軟件測試、軟件維護和軟件服務等多個階段,涉及所有軟件開發崗位,為此根據軟件開發周期規律,選擇軟件開發工作過程作為建立課程體系的邏輯起點,依靠領域專家、按照崗位能力成長規律構建課程體系。通過分析在軟件開發過程中各工作崗位需要完成的典型工作任務,確定各軟件崗位的具體能力要求;根據能力要求的復雜程度歸納總結出軟件開發的行動領域;以行動領域為課程開發平臺,按照各崗位職業成長規律,將行動領域轉化為學習領域。分析過程如圖1所示。
3.“職業情境、任務導向、能力遞進”的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實踐
⑴校企深度合作,將“工作過程”融入教學中,形成基于工作過程的教學模式。以“職業情境、任務導向、能力遞進”的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為指導方向,在6門專業優質核心課程上實施了以“項目為載體、能力為導向”的基于工作過程的項目教學改革和實踐。引入企業真實項目進行教學,依托“教、學、做”一體化教室,采取以任務為驅動、子項目遞進為綜合項目的現場情境教學和崗位實踐加討論研究的教學方式,一體化場景教學的應用課堂教學,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場景創新能力。
⑵全面推進軟件技術專業“基于軟件開發工作過程”課程教學模式改革與實踐。在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過程中,分別對《C語言程序設計》、《JAVA程序設計》、《.NET程序設計》、《軟件工程》、《J2EE》等課程優質核心課程全面實施“基于軟件開發工作過程”的教學改革與實踐。教學過程中,學生進行項目角色扮演,效果良好,有效地推進了”職業情境、任務導向、能力遞進”的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實踐,加速課程建設進程和效果。
⑶加強軟件技術專業教學資源建設,建成一批重點規劃教材、重點教材、精品課程及課程網站。近幾年通過全面實施教學改革工作,課程教學團隊成員建立了9門課的課程教學資源網站,逐步建成了5門省級精品課程、3門院級精品課程、1門網絡課程,各個課程組組織編寫了《C語言程序設計》、《網頁制作》、《數據庫技術》、《新軟件工程實用技術》、《JAVA程序設計》、《.NET程序設計》等課程實用教材。
⑷加強軟件技術專業師資隊伍,建立一支結構合理的“雙師”素質、專兼結合、教學經驗豐富、實踐能力強的師資結構。軟件技術專業擁有35名教學改革經驗豐富、教學能力強的師資隊伍,其中校內教師20人,企業兼職15人,兼職教師15人都是從軟件企業中聘請的具有豐富軟件開發實踐經驗的技術人員。“雙師”素質教師25人,非雙師5人;高級職稱8人,中級職稱2人,初級職稱5人。通過教學改革與實踐,進入企業鍛煉、承擔企業項目等途徑提高了教學團隊的教學水平、科研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
⑸建立校內省級示范軟件工程實訓基地和校外實訓基地,為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實踐保駕護航。在2012年至2013年,軟件技術專業建立了校內省級示范軟件工程實訓基地,目前該專業已經建立校內一體化教室1個、實訓室4個、大學生創新中心1個、軟件工作室1個,后續將建立校內專項實習基地2個、實驗室3個。依托西安軟件園、青島軟件園、蘇州軟件園已經建設了8個校外實訓基地。學生通過在校內實訓基地的實踐全面提升基礎編程能力、項目開發基礎能力及自主學習能力。通過去校外實訓基地實習,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感受到了企業工作氛圍,為其走入工作崗位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結論
軟件技術專業“職業情境、任務導向、能力遞進”的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經過3年的改革實踐與完善,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主要表現在:實踐性辦學模式突出,教學資源信息化,學生受到社會好評,學生一次就業率保持在96%以上、就業質量好、待遇較高;該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受到業界的一致認可和好評。將來主要從三方面工作展開:進一步完善人才培養模式并進行推廣應用;推進實驗室軟件實訓平臺教學資源建設、學生學習資源建設;深化實訓基地建設與升級,為實踐性高技能型軟件人才的培養創造更好的條件。
參考文獻:
[1]李靜,宋風忠.校企合作、工學結合、項目驅動——論高職軟件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J].濮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04.
[2]李紅梅,張紅延.影響軟件人才培養質量的要素分析與解決途徑研究[J].計算機教育,201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