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校區高校學生管理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
作者:西安科技大學 陜西西安 劉光林 李 磊
發布時間:2014-07-01 11:48:35
【摘 要】多校區學生管理工作是當前高校管理中一個新難題。本文分析了多校區高校學生管理模式現狀及優缺點,指出了高校多校區學生管理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加強多校區高校學生管理對策。
【關鍵詞】高校 多校區 管理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眾化”的轉變,高等學校在擴大辦學規模的同時,也在不斷進行合并重組,“一校多區”的辦學實踐越來越普遍。高校多校區辦學彌補了教育資源的不足,開拓了新的辦學空間,增加了高校的競爭優勢,但同時也為高校帶來了新的挑戰。如何有效地建立多校區的學生管理模式,更好地服務學生成才成長,是當前多校區高校亟待解決的難題之一。
多校區高校學生管理模式現狀及優缺點
1.條狀管理模式。通常表現為,學校設立有學生工作部等職能部門,學生工作職能部門向分校區派駐學生管理的分支機構,負責分校區的學生管理各項工作。其優點為管理權力集中、管理結構簡單、指令落實較快;缺點就是管理空間跨度大,人力物力成本高,一旦出現突發事件,學生管理部門難以保證第一時間處理和幫助,降低了學生管理的實效性。
2.塊狀管理模式。工作機制上通常表現為 “學校統一決策,分區各自管理”,各校區均有自己獨立的學生管理部門,工作開展具有較大自主權。其優點在于管理跨度小、機構完善,利于充分調動各校區管理者和工作人員的積極性,提高校區的快速反應能力。缺點在于容易造成校園文化和學校管理的不統一,產生各自為政現象,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力、物力和財力上的浪費。
3.條塊結合模式。學校加強對各校區統一管理,同時根據某個或幾個校區實際設立校區內部的學生教育管理部門,給予其一定的自主權。其優點在于管理緊貼實際、資源配置更加合理,增強了校區的積極性。缺點是學校對各部門的調控能力下降、管理成本較高、協調事務的難度加大等都是其存在的不足。
高校多校區學生管理存在的問題
1.育人環境不全。國家和社會要求培養高素質專業技術人才。當前,多校區高校學生擺布,要么是學院、學院分離擺布,要么是本科與研究生分別在不同校區,不同層次、不同年級、不同專業學生之間的交流和潛移默化影響存在人為的隔離。
2.管理成本加大。多校區辦學的高校由于地域分散,校區間有的距離較遠,交通不便,資源分散,協調任務加重,造成學生管理成本上揚,管理資源嚴重浪費。
3.資源共享困難。因空間距離的原因,多校區高校通常分別在各個校區建造一定的場館,建設如生活條件、圖書資料、學術講座、醫療條件、實驗教學設施等。由于學科和專業的差異性,很多資源要么利用過度,要么資源閑置,資源未能充分共享。
4.文化建設不均。當前,多校區高校的核心校區文化歷史積淀較強,新建分校區由于建設時間短,較短的時間難形成校園文化,校園文化積淀和氛圍不濃,凸顯了新老校區、總分校區之間文化建設中的差異性。
5.師生交流不夠。當前,高校多校區辦學實踐中,大部分教師居住在位于城市中心區的老校區,而學生大多居住在離市區較遠的新校區,造成教師與學生在不同的校區生活和學習。很多教師上課結束后急于趕班車時間,教師與學生間的課外交流很少,教師很難與學生在學業、心理、感情等方面進行溝通。
加強多校區高校學生管理的對策研究
1.建立科學機制,實現集權分權有效統一。對于多校區辦學條件下的學生工作來說,也就是學校應將學生管理工作要從全盤和大局考慮,建立學校——學生處——校區學生工作組或辦公室——學院學生管理辦公室——基層管理人員的運行體制,以實現實行學校與校區之間,校區與校區之間的多校區學生管理集權與分權結合。要以學校為中心,各個校區學生教育管理為基點,使得每個校區的學生工作都有加強而不游離于整體之外。
2.加強文化建設,營造良好育人環境。多校區校園文化建設要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潛移默化到校園文化活動中來,利用校園文化活動靈活多樣的形式和生動、易以接受的特點,通過各校區之間學生社團活動、學生公益活動、文體活動等載體,實現文化教育潛移默化,學生愿意并樂于接受的教育體制。 要通過開展校區間教師的學術交流和合作等活動、學生之間的聯誼活動等多種形式的活動,讓校區校園文化在最大范圍,最大程度上進行交流互動。
3.加強隊伍建設,改進學生管理服務工作。要建立一支思想素質過硬、紀律嚴格、業務精通、作風正派的學生管理隊伍,為學生管理工作良好開展奠定基礎。建立輔導員進學生公寓制度,及時了解和掌握大學生思想狀況,加強輔導員與學生之間的溝通,及時解決學生思想、生活和學習上存在的困惑和難題。在新建的校區,推行每天值班制度,安排學校黨政領導、機關干部、專業教師進行值班,針對大學生關心的熱點、焦點問題,進行教育和引導,做好學生的知心人。
4.建立網絡校園,實現信息和資源貢獻。對于校區間地域較遠的高校,應搭建信息化的工作平臺,建設數字化校園。如建立遠程會議和網絡視頻會議系統,建立教務信息管理系統等。加強“網絡課程”和“精品課程”建設,使網絡教育積極發揮作用和效益,為學生自主學習搭建網絡平臺。
5.實行教師輔導答疑,增加師生交流互動。學校要在各校區設立教師工作室,建立良好的學習工作環境,每天安排一定教師開展輔導答疑,在固定時間地點與學生進行面對面交流,多給學生進行課余輔導,多與學生進行思想交流,以良好的師德師風、精湛的專業知識鑄造英才。教師通過與學生的溝通,發現教學工作存在的問題,不斷總結經驗,創新和授課方法,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學生通過老師的言傳身教,及時解決學業、生活上的困擾,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楊超月.協同管理視域下高校多校區學生管理新模式探析[J].赤峰學院學報,2013,8.
[2]張紅英.入學多校區學生管理工作探析[J].思想理論教育上半月綜合,2007,(7—8).
[3]王偉國.新疆高校多校區學生管理問題研究[J].中國電力教育,2012,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