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是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的重要戰略部署,是全省深化綜合改革的重要內容,也是群眾關心、社會關注的民生大事。近日,陜西省召開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進展情況新聞發布會,陜西省教育廳副廳長王海波、西安市教育局局長李穎科、陜西省教育廳基礎教育一處處長王彬武向媒體通報了我省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進展情況。在新聞發布會上,王海波副廳長表示,2014年,省教育廳將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統一部署和教育部要求,從推動學校標準化建設、開展校長教師輪崗交流、深化義務教育課程改革、落實義務教育免試就近入學制度等四個方面推進全省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

2020年全省107個縣全達標

2011年,省政府與教育部簽訂了《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備忘錄》,確定了“到2020年,陜西省107個縣(市、區)全部實現縣域內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的戰略目標;2012年,國務院又專門印發《關于深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意見》(國發〔2012〕48號),要求各級政府深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近年來,省委、省政府始終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把義務教育擺在“重中之重”的地位。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下,截至目前,全省已有5個縣區達到國務院“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合格縣”標準,46個縣區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達到省級標準,21個縣區“雙高雙普”通過省級評估。全省做到了小學基本無輟學,初中輟學率控制在2%以內。通過加大投入,農村義務教育辦學條件明顯改善,全省義務教育發展勢頭良好。但是,對照《備忘錄》的各項承諾和國務院48號文件要求,我省深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任務還非常艱巨,還有許多深層次的矛盾亟待解決。隨著城鎮化步伐加快,大量農村孩子進入城市上學,使城鄉教育之間的矛盾更加尖銳;城市學校人滿為患,一些地級市城區七八十人的大班額、甚至上百人的超大班額依然存在,“擇校熱”不降反升;不少農村學校雖然辦學條件改善,但是學生仍在不斷流失,造成辦學活力萎縮和教育資源的閑置浪費。這些問題的存在影響了基礎教育發展,阻礙了教育公平實現。特別是目前我省僅有5個縣區達到國務院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合格縣標準,完成率僅4.7%。要在2020年前其余102個縣區達標,實現全省縣域內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任務還十分艱巨。

推進學校標準化建設

“十二五”以來,陜西省緊緊抓住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契機,針對“農村學校太弱、教學裝備短缺、縣鎮學校太擁擠”等突出問題,從多個方面加大投入,推動農村義務教育學校的標準化建設。一是加強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中省累計投資12.3億元,支持1150所學校新建和改擴建學生宿舍、廁所、鍋爐房、浴室等學生附屬生活設施等77.2萬平方米。二是進行縣鎮學校擴容改造,逐步解決縣鎮“大班額”等突出問題。省財政每年設立1億元專項資金,累計安排3.8億元,項目學校80所,新建和改擴建教學及輔助用房30.85萬平方米。三是實施中小學條件裝備項目。中省累計下達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改造計劃教學裝備類項目資金7.6億元,為3136所項目學校裝配圖書館(室)3504個、配備教學儀器3041套、音樂美術器材2498套、多媒體遠程教學設備5405套。四是支持農村學校改善就餐條件。中省投資28.288億元,累計下達項目學校3377所,新建和改擴建學校食堂、餐廳建筑面積 154.1萬平方米。

投入的增加使農村中小學總體面貌發生了顯著變化。一是農村中小學食堂條件大為改觀。多數農村學校都建起了學生開水房、浴室,配齊了食堂基本設施設備,建起了寬敞明亮的餐廳,學生就餐條件基本滿足。二是農村中小學住宿條件明顯改善。學生宿舍建成后,還配齊了標準架子床、儲物柜、臉盆架等設施。陜北、關中地區多數農村學校實行鍋爐集中供暖,陜南多數農村學校學生宿舍安裝了空調,大部分住校學生徹底告別了過去農村學校宿舍“簡、陋、差”的歷史。三是城鎮學校的就學壓力逐漸緩解。縣鎮學校擴容改造項目的實施,使部分縣鎮學齡人口入學難和學校“大班額”問題得到有效緩解。四是學校教學條件不斷提升。隨著校舍建設的快速推進和中小學條件裝備項目的實施,農村學校的實驗教學設施逐漸充實,部室建設更為完善,現代化教學設備走上講臺,“有鞋沒襪子”的尷尬局面得到有效解決,為推進學校標準化建設奠定了基礎。

加快校長教師輪崗交流

這些年,陜西省部分市、縣(區)一直都在組織開展校長、教師的交流輪崗工作。西安市僅在2013年,交流校長就達到186人;寶雞市自2011年秋季學期就組織開展城鄉學校互動交流,目前,已組織869名校長和教師進行崗位交流。今年起,省教育廳把推動校長教師交流輪崗作為一個關鍵環節強力推進,以此緩解校際之間在師資和管理方面的差距。前不久,省教育、組織、編制、財政和人社等五部門聯合發文,對教師校長交流輪崗提出了統一要求和具體意見。

在確定名優教師交流比例方面,要求各縣區每學年教師交流比例一般不低于符合交流條件教師總數的10%,其中名師(特級教師、教學能手、學科帶頭人和教學名師等)、高級教師和一級教師不低于交流總數的30%。在確定輪崗教師范圍方面,要求在職名師和優秀教師要積極參與輪崗交流,也提出要發揮老教師的余熱。對已辦理退休手續的名師和高級教師,凡工作需要、身體健康、能夠勝任日常教育教學工作且本人自愿的,經縣區教育部門批準可以返聘,定向支教幫扶農村學校和薄弱學校。在校長輪崗交流方面,規定凡男55周歲、女50周歲以下的正、副校長在同一所學校任滿8年后,均應進行交流輪崗。在職稱評定和名優評選方面,一是對主動到農村和薄弱學校工作的校長、教師,在職稱評審、崗位聘用、評優樹模等方面實行政策傾斜。二是要求中小學教師評定高一級職稱時,必須具有農村學校任教1年或薄弱學校任教3年的經歷;2016年起,評選特級教師、縣級及以上名師名校長時,參評人選須具有2所以上學校的工作經歷,或在農村(薄弱)學校有6年以上的工作經歷。三是在省特級教師、省學科帶頭人、省教學能手評選以及名師培訓和省級骨干教師培訓中,優先向城區學校到農村學校交流的骨干教師傾斜。

義務教育民辦學校的校長,其聘用和待遇均由學校舉辦人決定。所以,在校長交流輪崗工作方面,民辦學校和公辦學校會有區別。

深化義務教育課程改革

2013年至今,陜西省先后推廣了西安市大學區改革和寶雞市高效課堂改革的經驗,在全省產生了良好的示范效應。今年,將從三個層面深入推進義務教育課程改革。一是市級教育部門牽頭,指導縣區改進對學校的管理考核方式,強化學校管理人員的業務培訓,引導學校主動轉變辦學觀念、落實新課程理念。二是按照教育部《關于推進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改革的意見》(教基二〔2013〕2號)要求,全省部署實施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改革工作,切實扭轉單純以學生學業考試成績和學校升學率評價中小學教育質量的傾向。三是制定學校體育工作評價制度,建立學生體質狀況和體育工作通報制度,完善中小學藝術素養評價體系,以此改進體育和美育教學,切實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和審美素養。

熱點問答:

關鍵詞——“學區房”

隨著中省加大義務教育免試就近入學政策的執行力度,在部分市縣,很多房地產開發商打出了“學區房”廣告,這也引發部分家長產生了通過購買“學區房”,實現孩子上優質學校的想法。對此,王海波副廳長向廣大家長提出三點建議:第一,為滿足更多學生想“上好學”的需要,我省大部分市(區)、縣的學區劃分基本上都堅持動態調整的原則,從長遠看,要逐步做到每個片區內都有優質學校。當優質學校學位難以滿足需求時,教育部門結合實際,指導學校采取較為公平的方式分配有限的學位。所以,購買廣告宣傳的“學區房”,不能完全保證您的孩子就能上優質學校。第二,家長應多了解一些學校情況。眼下大部分家長對周邊學校的了解比較模糊,并不實際,而是熱衷于追逐一些所謂的“名校”。事實上,隨著近年來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力度不斷增大,很多傳統認知中的薄弱學校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現實中的優質學校也不再是家長心目中的幾所,家長多了解一點家門口學校的情況,就會在孩子入學問題上少一些盲從心態,多一些理性選擇。第三,家長要多了解一些購房風險。有些所謂的“學區房”,本身就是五證不全的“問題房”,家長要仔細甄別。還有一些“學區房”,由于學區實行動態調整的不確定因素,這些“學區房”與“名校”的對口入學關系能否長期保持還是疑問,家長對此應該有心理準備。下一步我們會加快推進義務教育學校的標準化建設,努力提升義務教育辦學水平,盡可能把優質教育資源的“蛋糕”越做越大,使更多的學生受益。同時,我們也會加大學校發展改革情況的宣傳,盡可能讓更多的“家門口好學校”得到家長認可,成為孩子的入學選擇。

關鍵詞——“減負”

近年來,中小學生學習負擔過重已演變成為一個引人關注的社會問題。在省委、省政府領導下,各級教育部門通過強化政策引導、開展督導檢查、加強日常監管,深入開展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的相關工作。王海波副廳長告訴記者,我省從2009年起,省政府就發文改進政府對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的評價機制,嚴禁向教育行政部門及學校下達升學指標,優化中小學辦學環境,規范中小學辦學行為等作出明確要求,特別強調要通過深化教育綜合改革,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2011年,省教育廳制定印發《減輕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生過重課業負擔督查辦法》(陜教基一〔2011〕10號)和《縣區教研機構監測義務教育學校學生課業負擔實施方案》(陜教基一〔2011〕16號),明確將學校的課程管理、學生在校學習時間、作業量、違規補課、考試管理、休息鍛煉時間、招生管理和教輔材料等八項內容作為落實減負工作的督查內容,要求縣級教育部門對轄區內中小學生課業負擔情況每學期組織1-2次集中督查,督查面要達到100%。同時,在全省建立中小學課業負擔監測、舉報、公告、問責制度,由縣(區、市)教科研機構對義務教育學校學生課業負擔狀況進行科學監測。要求每學期監測三次,每次監測的學校數應占縣(區、市)域內義務教育學校總數的10%,每次集中監測結束后要形成監測報告,教育行政部門逐級上報。

2011年,省教育廳分別于春季、秋季學期組織開展了全省義務教育階段“減輕中小學生過重課業負擔”的專項督查和規范學生用書的專項督查,并分別對專項督查情況進行了全省通報。去年和今年,按照教育部統一部署,又分別組織開展了義務教育學校“減負萬里行”的第1季和第2季活動,按照教育部規定的減負督查項目,組織市、縣(區)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從不同層面,組織開展規范義務教育學校辦學行為的自查工作。

王海波廳長表示,每年寒暑假前,省教育廳都要對全省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在假日期間合理布置假期作業、保證學生休息活動時間、嚴禁違規補課、組織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等作出要求。特別2010年起在省教育廳門戶網站建立了“曝光臺”,鼓勵學生、家長等對增加學生課業負擔及各類違規辦學行為進行舉報。今年1月30日,省教育廳對省內11所中小學違規補課行為進行了集中通報,要求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加強督導檢查,及時處理違規補課投訴,堅決查處和制止違規補課行為,切實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促進青少年健康快樂成長。

關鍵詞——“小升初”

在新聞發布會上,西安市教育局局長李穎科就2014年西安市“小升初”工作回答了記者的提問。他說,2014年西安市將認真貫徹落實《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做好小學升入初中免試就近入學工作的實施意見》和《教育部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做好重點大城市義務教育免試就近入學工作的通知》各項要求,做好義務教育免試就近入學工作。一是嚴格實行公辦學校免試就近入學,切實保障公民的義務教育平等受教育權。全市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學校小學升初中工作,由縣(區)級教育行政部門統一組織實施,嚴格堅持“單校劃片,一個入口,對口直升,不得擇校”的總體要求,做到學區服務范圍全覆蓋,無死角、無盲點。對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嚴格按照“以流入地為主、就近入學,以公辦學校為主、免試入學”的原則,由區縣教育行政部門實行派位,相對就近免試入學。同時加強中小學生學籍管理,宏觀把握計劃落實和正向流動,確保每一位適齡兒童、少年“有學上”,切實維護義務教育正常入學秩序。二是穩妥實施以綜合素質測評為主要內容的民辦學校初中招生制度改革,依法保障群眾對民辦教育的選擇權。今年,西安市按照《民辦教育促進法》相關規定,在充分征求群眾意見的基礎上,對實施義務教育的民辦學校實施區縣監督下的學校自主招生,按“小學生六年綜合素養發展過程性評價與小學生畢業綜合素質養成階段性評價相結合的素質教育綜合評價”的方式。評價過程堅持“公平、公正、公開”,評價結論及錄取過程向學生、家長和社會公開。未被民辦學校錄取的學生,將嚴格按照學區劃分范圍向公辦學校直接派位。

關鍵詞——“名校長工程”

李穎科局長介紹說, 2013年西安市啟動實施了中小學名校長工程,此項工作目前正在穩步實施。2014年西安市中小學名校長工程實施主要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一是啟動教育家型、專家型校長培養工作。制定了教育家型、專家型校長(2014—2015年)培養方案,遴選50名中學校長、50名小學校長、50名幼兒園園長到教育部中小學校長培訓中心,采取集中培訓、個性研修、重點提升、域外培訓等措施,進行為期2年的重點培養,為2015年命名表彰首批西安市教育家型、專家型校長打下堅實基礎。二是全力推進校長能力提升培訓工作。2014年中小學校長培訓工作市級經費財政預算711萬元,將舉辦校長崗位任職培訓、校長崗位提高培訓、校長高級研修培訓和校長海外培訓項目,培訓中小學校長718人。各區縣教育局將按照職能分工,對900名小學校長、幼兒園園長崗位培訓,促進全市中小學校長能力提升工作取得新進展、新成效。三是落實中小學校長持證上崗制度。根據《陜西省中小學校長管理暫行辦法》,結合我市實際,印發《關于完善中小學、幼兒園校(園)長持證上崗的意見》,采取分級管理、分塊培訓的形式,組織開展中小學校長、幼兒園園長任職資格培訓,到2015年底使全市所有中小學、幼兒園校(園)長取得“崗位任職資格證書”。四是全面加強校長勝任力評估考核。市教育局委托陜西師范大學課題組完成了《校長勝任力評估考核指標體系》,隨后將運用校長勝任力評估考核指標體系,從政策執行、辦學思想、辦學理念、治校方略、辦學特色、教育教學、校園文化等方面對校長業績進行綜合考核評價,將其作為晉級晉升、評優表彰,遴選教育家型、專家型校長的依據。五是積極推進中小學校長交流輪崗工作。結合大學區管理制改革,積極實施校長交流輪崗工作,2014年交流校長45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