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琴曲《梅花三弄》的文化意蘊及其民族特征探析
作者:西安音樂學院 陜西西安 張蓓蓓
發布時間:2014-06-24 10:41:36
【摘 要】《梅花三弄》是我國經典傳統樂曲,作為古琴曲,它充分借鑒并吸收了古代文學與繪畫當中的表現手法,將梅花風霜高潔的形象表現得淋漓盡致,十分符合中國文人對于藝術的審美追求,王建中先生在1973年將古琴曲《梅花三弄》改編成鋼琴曲,保留了原古琴曲當中的十段式的結構布局,充分利用了鋼琴的豐富表現力,并在此基礎上有了創新性發展,綜合運用中國傳統五聲音調與西方和聲的特點,使得五聲調性與歐洲和弦有了完美的融合形式,本文將從鋼琴曲對中國傳統民族音樂的改編和對古曲《梅花三弄》的鋼琴曲改編及作品分析的角度解讀鋼琴曲《梅花三弄》的文化意蘊與民族特征。
【關鍵詞】鋼琴曲 改編 《梅花三弄》 民族特征
自古以來,中國人民就對梅花特別喜愛,在傳統文化里,梅花象征著高潔,自古有“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的著名詩句,人們常用梅花來贊美人的高尚品格和高雅情趣,中國著名傳統音樂曲目《梅花三弄》就是著名例子。《梅花三弄》是我國經典傳統樂曲之一,相傳為東晉大將桓伊所作,至今已流傳了一千六百多年,這首著名曲目最初是一首笛曲,但是在漫長的歷史流傳時期,經過多次改編,這首曲子已經演變成笛曲、琴曲、古箏曲等多個版本,雖然演奏各具千秋,但都能夠借物喻人,表現人物性格品格高尚的特點。我國著名曲作家王建中先生非常喜歡這首古曲《梅花三弄》,在他的努力下,這首著名古曲被改編成了鋼琴曲,賦予了更加豐富的內容,也具有了十分現代的特點。下面,本文將從鋼琴曲對中國傳統民族音樂改編的角度解讀鋼琴曲《梅花三弄》的文化意蘊及曲中所體現的民族特征。
鋼琴曲對中國傳統民族音樂的改編
我國具有五千年的悠久文明歷史,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孕育出了多姿多彩的民族藝術形式,我國傳統民族藝術具有自己獨特而鮮明的藝術特點,且充滿著東方人的審美理念與審美趣味,在世界民族藝術之林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尤其是我國的民族傳統音樂,與西方古典音樂相比,具有十分鮮明的特色,傳統五聲音階的表現形式與西方七聲音階的音樂內容有著十分迥異的特色對比。自上世紀初開始,西方音樂開始流入我國,隨著對西方音樂了解的不斷擴大,鋼琴和鋼琴曲也開始被越來越多的廣大人民群眾所認識并接受。相對于我國傳統民族樂器,鋼琴因為具有更為寬闊的音域形式,所以它的音色更具復雜性,音樂表現力也更為廣闊,從而對于音樂作品的創作和演奏方面都有著十分明顯的優勢。基于鋼琴的這些特點,我國作曲家們對鋼琴曲創作情有獨鐘,在這短短的一百多年里,我國的曲作家們創作出了大量的優秀鋼琴曲。
經由鋼琴作曲家改編之后的傳統民族音樂與原有音樂形式有了明顯的不同,其演奏具有了多生思維形式,具有了更為豐富的內涵和表現形式。但是傳統民族音樂與鋼琴改編之后的民族音樂其性質上與風格上并沒有根本的不同,他們都是植根于中國音樂傳統的,只不過鋼琴改編之后的民族音樂是新時代下對于傳統音樂的全新創造與進一步發展。比如經過作曲家王建中先生改編之后的鋼琴曲《梅花三弄》就是對原作的繼承與發展,顯示了作曲家對于民族多生化思維的高度敏感,也體現了王先生豐富的中外音樂知識與藝術修養。
對古曲《梅花三弄》的鋼琴曲改編及作品分析
對于中國傳統音樂曲目《梅花三弄》來說,作為古琴曲,它充分借鑒并吸收了古代文學與繪畫當中的表現手法,將梅花風霜高潔的形象表現得淋漓盡致,十分符合中國文人對于藝術的審美追求,同時也遵循了中國意境美的傳統美學思想,在一首曲子下,將同一主題在不同的段落當中重復出現了三次,從動態和靜態兩個方面反復表現梅花的清雅與端莊,塑造出了性格鮮明形神兼備的音樂形象,這也是曲子的標題“三弄”的由來,體現了民族音調中的特有旋法。
而作為鋼琴曲的《梅花三弄》則是王建中先生在1973年改編的,王建中先生是我國當代著名作曲家,經由他改編的音樂作品其內容十分豐富,表現類型也呈現出多種多樣的形式,王建中先生在改編中特別注重民族韻味與現代鋼琴的相互融合,注重發揮民族傳統藝術特色,具有含蓄內斂的音樂色彩,在民族音樂的基礎上運用西方的作曲方法進行鋼琴曲對民族音樂的改編。
鋼琴改編曲《梅花三弄》的作品分析
鋼琴改編曲《梅花三弄》保留了原古琴曲當中的十段式的結構布局,充分利用了鋼琴的豐富表現力,并在此基礎上有了創新性發展。王建中先生一直喜歡古琴曲《梅花三弄》,而有意將這首名曲改編成鋼琴曲則是受了《卜算子·詠梅》的影響,這首詞與曲子一起表現了梅花形象的主題意涵和藝術意境。在改編過程中,王先生利用了鋼琴的優勢,用豐富織體變化展現出了浩瀚的氣勢,最為重要的是,王先生利用鋼琴的特點模仿出了古琴音腔的技巧,具有十分高的難度,同時也把民族音樂特色發揮到了極致。這首改編之后的鋼琴曲保留了原來曲子的段式結構,同時也塑造了梅花高潔的音樂形象。《梅花三弄》的鋼琴改編曲是一部復合式的二部曲式結構,首先在引子部分就與以往古琴曲不同,古琴曲中凝重的氣氛經由鋼琴改編之后變得傲然挺拔,其后主題的不斷出現使得全曲的情緒變化多端,節奏也是時快時慢,有時曲中音樂堅定而穩健,有時歡快而靈活,不斷變化的曲式結構讓人仿佛置身雪景,目睹了雪中寒梅與風雪搏斗的場景,體現了梅花“她在叢中笑”的高貴品格。
將五聲音調與和聲相互融合,綜合表現曲子的風格特征是鋼琴改編曲《梅花三弄》的重要特征,雖然歐洲傳統調式和聲體系與我國傳統民族音樂當中的音調旋法有很大不同,但是王建中在改編過程中取長補短,使得五聲調性與歐洲和弦有了完美的融合形式,對于和弦的構成,王先生采用五聲性和弦為主,其次,對于和聲的運用則是用平行四五度的結構特點,如此一來,曲調旋律相得益彰,表達方式變得豐富多樣。與此同時,《梅花三弄》充分利用了中國傳統音樂當中“潤腔”的特點,將梅花的主題與其他的段落用不同的音樂織體表現了出來,充分展現了中國傳統音樂的獨特內涵。
由于《梅花三弄》是中國傳統音樂曲目,所以對于曲子原有風格意境的塑造是十分重要的,鋼琴改編之后的曲目由于演奏樂器是鋼琴,所以在演奏過程中既要考慮傳統音樂的線條型旋律特征,同時也要注重鋼琴這種樂器本身的多聲交織的立體化特點,所以,演奏者在演奏過程中不但要有高超的演奏水平,同時還要注重作品意境的塑造,充分發揮想象力,將作品中梅花高尚的品格表現出來。對于鋼琴曲的引子部分,作曲家采用了鋼琴中的低音區的八度和弦倚音來營造寒冬里冰冷陰郁的氣氛,這個演奏技巧較為困難,因為它需要演奏者的內心聽覺極度靈敏,在演奏時,不僅要手腕放松,同時還要求手指指尖敏感靈活,并且結合踏板彈奏出豐富的音響效果。在曲子的主題梅花出現后,曲子的音區發生了突然變化,從低聲部直接跨越到了高聲部,此時的彈奏要顯示出鋼琴豐富的表現力,并且彈出空曠的五度音程,在這部分改變中,作曲家王建中先生利用了鋼琴豐富的織體效果,將原曲中表現出來的梅花的優美豐腴作了進一步表達,豐富了原有含義。在主題第二次出現的時候彈奏起來就顯示出了比第一主題稍微醇厚的特點,因為在第二主題中,作者加入了對于我國傳統民族樂器笙的模仿,從而使得改編之后的鋼琴曲有了濃厚的民族韻味。在梅花的主題“三弄”之時,曲子表現出氣韻悠長的特點,給聽眾的感覺是天地凝結靜默肅穆,弱而不虛的音色表現突出了主題的靈動性,具有十分獨特的韻味,讓聽眾回味無窮,有一種繞梁三日之感。
《梅花三弄》的鋼琴曲改編是鋼琴曲改編的經典作品,它不但在意境上把握了鋼琴作品的民族特點,同時也是傳統民族音樂與西方樂器的鋼琴的一次完美融合,對于我國鋼琴曲的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鄧川.王建中的鋼琴改編曲對文革時期鋼琴音樂的影響——以《百鳥朝鳳》和《梅花三弄》為例[J].大家,2011(15).
[2]代百生.根據傳統樂曲改編5首中國鋼琴曲的藝術特色[J].武漢音樂學院學報,1999(03).
[3]呂爽.高師鋼琴教學中的中國鋼琴改編作品——以王建中鋼琴改編曲為例[J].邊疆經濟與文化,2012(12).
[4]范立芝.有關中國鋼琴音樂演奏的幾個問題[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02(01).
[5]蔡加友.在文化和歷史的律動中探求音樂的真諦——民族音樂學研究方法的啟示[J].文教資料,2009(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