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的視角解讀中國鋼琴音樂作品中的“中國風格”
作者:西安音樂學院 陜西西安 李 佳
發布時間:2014-06-24 10:40:30
【摘 要】 本文主要從文化視角研究鋼琴作品,不僅從淺層的鋼琴作品中的音樂因素分析,還從這些因素之外的角度探討,這一視角著重探討文化因素,主要是鋼琴作品中體現的文化,這對于鋼琴作品中的“中國風格”在世界的傳播具有積極作用,有助于理解音樂的跨文化特性。
【關鍵詞】 鋼琴作品 中國風格 文化視角
鋼琴作品中的“中國風格”
1.對于鋼琴作品的“中國風格”的理解
美籍俄裔作曲家、鋼琴家齊爾品首次提出“中國風味”,以此為創作要求是為了引起中國本土的音樂家能夠足夠重視民族鋼琴文化,主要是由于當時西方音樂的模式幾乎要覆蓋掉中國傳統的文化作品。之后,深受齊爾品的影響,國內外開始了廣泛的對于中國風格的鋼琴作品的研究,這一命題也成了中國鋼琴家為之奮斗的夢想。而在中國音樂界對于“民族風格”也有自己的發展歷程。20世紀40年代主要討論音樂中蘊含的民族形式;50年代認為民族風格體現在地方的民族特色;60年代指出外來的音樂形式要附加上民族特色,但是依然停留在淺層形式上;70年代,音樂作品的民族風格走向另個極端,忽視了60年代的形式表層,更多強調音樂作品的內部特征,甚至認為民族風格可以用國際性音樂語言來體現。以上綜述我們可以看到,由于政治、觀念等各種因素影響使得對于“音樂作品的中國風格”出現了極端片面理解。
基于以上發展過程,對于鋼琴作品的“中國風格”的理解也分時期體現出來。1949年前,鋼琴作品在中國音樂中少見,但卻強調民族音調作為中國風格的方式;50年代,追求民族風格的方式主要是借用傳統的具有民族音調的旋律;60年代,鋼琴創作主流趨向于和聲的民族化;80年代,鋼琴作品處于繁榮期,民族風格由單一性趨于多樣性。這樣,鋼琴作品的“中國風格”在歷代作曲家的不懈努力下逐步確立。
2.對于鋼琴作品中的“中國風格”幾個概念的闡釋
(1)對于“中國風格”的理解
中國風格是從音樂藝術角度理解還是文化方面探討?作者認為單從音樂藝術角度理解稍有狹隘。雖然“風格”從學術上可以從國家和地域方面考慮,但鋼琴作品的“中國風格”更應該從文化視角來進行闡釋。因為在音樂實踐中,關于中國風格的鋼琴比賽越來越多,鋼琴作品的“中國風格”已經跨越國界,具有文化上交流的意義。為了在歐洲音樂史上標新立異,一些作曲家加入了中國元素進去,這些中國風格的融入并沒有真正理解中國文化,只是為了自己的素材新穎。但對于這些作曲家來說,這些被使用的中國元素的東西就是中國的,而歐洲聽眾也會認為聽到的這些不同的異國格調也是來自中國的。這些中國元素成為了中國的文化標簽,歐洲人也憑借這些元素來理解中國音樂。而音樂作為文化形式的一種,也體現了民族文化。而“中國風格”的關鍵是要在作品中體現中國文化的東西。而鋼琴作品的“中國風格”則也應該被看作是中國文化標簽在音樂作品中的體現。
(2) 中國鋼琴音樂與鋼琴音樂的中國風格的關系
“中國風格”并不是蘊含在全部中國鋼琴音樂中。中國作曲家要在具有歐洲特征的交響樂、室內樂等音樂類型中體現出中國風格,既要能夠很好理解西方音樂藝術,更要全面了解本族的文化含義。音樂的精湛不光是技術上的高超,更多的還有包含精神層面的東西,具有文化風格的音樂才稱得上是好音樂。但是有些音樂只不過是作曲家在完成自己的創作理念,在音樂技術中并不包含民族風格,雖然這些作品不具有民族風格,但其嘗試性也不斷促進鋼琴音樂的進步。
3.對鋼琴作品的“中國風格”的學術理論研究
(1)國內研究
魏廷格于1981年發表的碩士學位論文《論我國的鋼琴音樂》被看作我國首份有重要價值的學術論文,在此之后出現大量相關作品,主要集中討論特定演奏作品的音樂技術上,對中國風格的詮釋有些片面。近年來,學者著重于整體全面的音樂特性,比如被稱為“我國第一部系統研究中國鋼琴文化的歷史和理論的學術著作”的博士學位論文《中國鋼琴文化之形成與發展》,由卞萌撰寫;趙曉生于1999年發表的《鋼琴演奏之道》簡要論述了風格問題,但由于內容有限,使得其見解不能為人所深入理解,2003年又發表論文《中國鋼琴語境》,比較詳盡地闡述了鋼琴音樂中帶有的東方民族文化特性;在“我對中國音樂風格的理解”學術研討會上,學者們就中國風格發表了各自的見解,盡管沒有給出明確定義,但對于中國風格的討論對于中國鋼琴音樂的發展具有理論和實踐上的雙重意義。
(2)國外研究
國外對于鋼琴作品的“中國風格”的研究很少。20世紀80年代以來,一些國外留學的學者發表一些英文博士學位論文,多數站在中國本民族的視角對中國本土特定的鋼琴曲目進行研究,少有涉及研究中國鋼琴音樂的整個過程中帶有的中國文化傳統以及歐洲音樂文化對其的影響。中國鋼琴音樂對于歐洲人來說相對陌生,尤其對于那些持有歐洲音樂中心論優越感的歐洲人來說,最開始是含有鄙夷輕視的態度,慢慢承認中國鋼琴音樂中帶有民族文化特征,但鋼琴音樂作為年輕的中國音樂并沒有吸引國外研究者的興趣和歐洲聽眾的賞評欲望,雖然其在中國音樂發展中,在中國聽眾的生活中,在中國音樂學者的研究中占據了一定地位。由此以來,中國鋼琴音樂在國外很難受到重視,中外音樂交流中,傳播介紹的還是以中國傳統音樂為主,中國鋼琴音樂以及中國現在音樂都寥寥無幾。1990年和1991年由Schott公司出版的一本中國鋼琴曲集和一本兒童鋼琴曲集,是由廖乃雄并用德文和英文撰寫。在著作中,作者簡介了所選作品,概述了中國鋼琴音樂的發展歷程,作者旨在把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現代藝術相融合,把中國民族文化與世界節奏接軌,突出中國音樂文化的個性。兒童鋼琴曲集的出版旨在讓孩子從小接觸歐洲音樂,使孩子成年后不至于禁錮于“異國情調”的框框。這兩本曲集對于介紹中國鋼琴音樂發揮了重要作用。
從文化的視角解讀中國鋼琴音樂作品中的“中國風格”
音樂作為體現文化的一種形式,音樂的發展是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以及民族文化的發展而發展。從民族音樂學角度來看,對于音樂的研究,不能僅僅從技術角度闡釋,也應該走出音樂本身的束縛,從音樂外的文化角度進行分析。這種研究視角對于中國鋼琴音樂作品的研究具有重大的啟示意義。
除了對音樂技術表層進行分析外,更重要的是從文化因素進行探討,包括作品出現的政治經濟社會背景以及深層的文化背景來考慮民族音樂。中國音樂作品建立在西方作曲技術上,因此,對中國鋼琴音樂作品的解讀還需聯系西方音樂風格。要想音樂具有中國風格,因此不能僅僅是模仿西方的風格和技術,從音樂外的層面來研究。中國鋼琴音樂的發展起源于中國解體的封建體制,動蕩的社會思想和國家政策的影響,因此,首先從音樂技術上借鑒西方音樂并與之進行比較,并結合中國音樂產生的背景和環境分析異同。從文化角度分析要避免文化性心理,防止跨文化交際中的沖突。對于中國研究學者來說,要從跨文化交際視角來研究而將中國鋼琴作品推向世界進而推動學術研究的發展。因為各異的文化背景和思維方式,對于中國人來說是極為簡單的問題,可能對于外國人來理解就會存在一定的文化障礙和困難。因此,要充分重視音樂中的背景知識和一些文化傳統知識。不僅對于外國人要詳細介紹,對于中國人來說,也應該有責任學習這些傳統知識。在遭受西方文化沖擊之下,中國的音樂學院幾乎被西方音樂統治,民族音樂急需被喚醒并繁榮開來。對于中國學生來說,多數可以輕而易舉掌握西方鋼琴經典文獻,而對于中國傳統鋼琴曲卻不喜歡也不能演奏好。對于西方學者來說,要摒棄西方音樂中心的優越感,不能禁錮于已有的音樂標準,而應從音樂文化的視角去認識自己的不足。
中國鋼琴音樂發展時間不長,不能簡單被概括成是歐洲音樂的復制和全盤模仿,它也具有中國文化的縮影。被中國作曲家演繹的鋼琴作品的中國風格同樣包含了民族文化認同感。而西方聽眾理解不了的作品,不是音樂當中的技術和要素,而恰恰是音樂之外的背景和文化等因素,正是這些因素,成為了研究音樂跨文化交際的重點。
參考文獻:
[1]代百生.中國鋼琴音樂與跨文化音樂教育[J].中國音樂,2010,(1):45-49.
[2]王青.中國風格鋼琴作品創作國際比賽——(87·中西杯)獲獎作品和聲研究[J].中國音樂學,1991,(1):72-75.
[3]戴鵬海.民族風格問題六議[J].中國音樂學,1989,(4):102-106.
[4]郝思震.中國風格鋼琴作品的多元化繁衍與發展[J].音樂探索,2007,(2):21-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