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從文化角度出發,著重論述王維山水田園詩體現的中國山水文化特征。他的山水詩,體現了儒、道、釋三家思想在山水文化方面的獨特內涵,借此我們可以洞悉中國山水文化的獨特魅力。【關鍵詞】王維 山水詩 文化精神

陜西省科學技術廳課題項目:項目名稱《中醫藥高校文化素質建設創新方法研究與實踐教育體系的建構》,編號:2013KRM51。

何謂文化?廣義的文化(culture)是指人類所創造的物質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總和。而詩歌作品當然是精神文化的象征之一。山水詩作,就其本質來說,是詩人在特定的社會環境中借助于自然山水來表現思想意識和感情活動的產物。本文就以唐代著名詩人王維山水作品為媒介,探析我國自然山水的文化品格和獨特魅力。

景情互映、平等對話

王維的山水田園詩吸納陶淵明清新自然之風,又兼得二謝(謝靈運、謝朓)之長。謝靈運山水詩打破了東晉玄言詩的統治,但尚未脫離玄言詩風的影響,且重在對山水景物作繁復的描述;謝朓的山水詩則通過山水景物的描寫來抒發情感意趣,玄理成分已消除殆盡,語言精美、音韻和諧,體現了永明體詩歌的特點。而王維的一些山水詩,抓住自然的色彩、形狀、聲音和動態,或素描,或刻畫,揮灑自如,細致入微地描繪自然山水本身的美,清秀之中表現出一種與自然山水景情互映、平等對話的精神。

這類詩中最為人們稱道的是《輞川集》絕句,包括《斤竹嶺》、《竹里館》、《鹿柴》、《木蘭柴》、《白石灘》、《北垞》、《臨湖亭》、《欒家瀨》、《辛夷塢》等。此處以《欒家瀨》和《辛夷塢》為例:

“颯颯秋雨中,淺淺石溜瀉。跳波自相濺,白鷺驚復下。”(《欒家瀨》)[1]

這是一首歌頌自然風光的佳作。颯颯秋雨、清流見底,跳波相濺卻又惹得白鷺驚飛。可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勾勒出欒家瀨安寧祥和的自然之美。

“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辛夷塢》)[2]

這首詩通過澗戶無人,芙蓉花的自開自落寫出山中的幽寂,呈現出自然景物的自由生命。總之,王維的這些詩作,通過形象、鮮明、生動的描繪,賦予自然風光一種與人和諧相處、景情互映、平等對話的文化風格。

元氣淋漓,澄懷觀道

在王維亦官亦隱時期,曾有過一段學道求仙的經歷,“氣”的學說對他影響很大。以《終南別業》為例: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3]

這首詩描繪了他隱居終南山的閑適怡樂、隨遇而安之情。尤其第三聯寫心境閑適,隨意而行,自由自在。那元氣淋漓之感躍然而出,足見莊子關于“氣”的學說以及“心齋”“坐忘”等思想對王維詩歌創作的影響,給人一種復歸生命之本的釋然感、無限感。這樣,使得自然山水的文化蘊涵由第一部分所述的表現自然山水自身之美、形式之美轉向由自然山水引發的對生命內在的體悟,進而上升到對宇宙人生的終極關懷。

王維山水詩,重視人與宇宙精神的深刻契合,在“虛靜”之中展示一種宇宙情懷。《老子》云:“致虛極,守靜篤。”《莊子·人間世》云:“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心齋”就是空虛的心境。王維的詩歌創作,憑借的正是這樣一種虛靜恬淡的胸懷,追求一種直徹于“道”的本源式生命感悟。且看如下幾組詩:

秋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4]酬張少府》

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5]《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

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6]《終南別業》

詩人不役于世俗喜怒哀樂、利害得失,始終保持一種超然達觀的胸懷,通過自然的虛靜,達到對宇宙人生的形而上的體驗。

空靈寂然,了無掛礙

所謂空靈,空即空闊感,靈即靈動感。宗白華先生認為,藝術心靈誕生在忘我的一瞬間,這就是美學上所說的靜照。靜照的起點在于放下世間的一切,和世事暫時絕緣,心無掛礙。這時,作者用自己的一點覺心來靜觀萬象,萬象猶如在鏡中,光明瑩潔,呈現著它們各自的充實的、內在的、自由的生命,所謂萬物靜觀皆自得[7]。葉朗先生認為,空靈的文化內涵就是禪宗中的“悟”。“悟”是一種瞬間的永恒的形而上的體驗,就是要從當下的感性世界,去領悟那永恒的空寂的本體。“空靈”作為一種美感體驗,其最大特色是靜,即在對生活世界的當下體驗中,靜觀花開花落,得到一種自由感和解脫感以及一種平靜和恬淡[8]。誦讀王維晚年的詩歌,不難發現,在詩人筆下,經常會出現“空潭”“空林”“空山”“空翠”“空房”“空云”等形象。可見佛教的“空”對王維影響很大。

總之,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自然山水文化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詩人也好,哲學家也罷,往往賦予自然山水一種深厚的文化意蘊,一種撫慰、陶冶心靈的特殊功能,一種平等對話的生態觀念;一種元氣淋漓、追求宇宙本體之道的哲學境界;一種空靈釋然、物我兩忘的佛理禪趣等。王維這個杰出的山水詩人,由于他的思想受到了儒、道、釋三家思想的交融影響,因而從他身上、從他的山水詩作中,我們能強烈地感受到自然山水無盡的文化精神及哲學蘊涵,而這些正是中國山水文化的說不盡、道不完的獨特魅力!

參考文獻:

[1]-[6]楊旭輝.唐詩鑒賞大辭典[M].北京:中華書局,2011.

[7]宗白華.美學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56.

[8]葉朗.美學原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388-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