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習語認知的文化透析
作者:陜西科技大學外國語與傳播學院 陜西西安 翟菊霞
發布時間:2014-06-24 10:37:50
【摘 要】英語習語是隱喻化的語言,而且習語的隱喻認知是一種文化認知,習語所傳承和反映的文化內容就是其認知的理據。英語習語的隱喻化過程不僅基于不同民族的文化共性,更是源于英語民族特有的文化土壤和文化觀念。
【關鍵詞】英語習語 隱喻 認知 文化
基金項目:陜西科技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項目編號:2012 ZX—11)。
引言
對于習語的研究,傳統觀點認為它是一個不可分割的語義整體, 是約定俗成的習慣用法, 其意義不能從各個構成詞的字面意義上推測出來,只能強行記憶。20世紀80年代隨著認知語言學的興起,萊考夫Lakoff(1987)認為大部分英語習語的語義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分析的,習語意義與其構成詞的字面義之間存在某種理據性關系。Gibbs等學者也證實了習語的可分析性,認為絕大多數習語可以從其構成詞的字面意義找到這個習語的語義理據。本文從英語習語的隱喻特性切入來分析習語的認知機制,進而探討其文化內涵。
習語的隱喻性特征
1.語言實質上是隱喻的
人類語言中充滿了隱喻,而習語作為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各種比喻修辭格的集中表現,可以說大部分習語都是含有比喻的形象化語言。但傳統修辭學只是把隱喻看作隱含著各種比喻的修辭格,起修飾語言的作用,是一種語言現象。
20世紀30年代,英國修辭學家理查茲Richards在他的《修辭哲學》一書中提出隱喻實質是互動的觀點,把隱喻研究提升到概念層面。在此基礎上,布萊克提出了互動理論,認為語言實質上是隱喻的,隱喻包含兩個主要方面“本體”和“喻源”,而隱喻事實上就是這兩個事物的概念系統在思維中被激活后彼此互動生成的結果,兩個概念中存在的共同點就是其互動的驅動力。例如,在Culture is an iceberg中,Culture是本體,而iceberg是喻源,分屬于不同的概念系統,但它們相似的特征相互作用,形成一個隱喻。Iceberg有水面之上和隱藏在水下的部分,所以文化就猶如冰山一樣,為大家所看見的只是文化的表層,深層次文化往往不為大家所見。
2.隱喻本質上是認知的
近年來,很多學者開始從不同角度對隱喻進行研究。直到1980年,萊考夫Lakoff和約翰遜Johnson合著的《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把隱喻從傳統的修辭研究推動到認知研究的新領域。在書中,他們首次提到了“概念隱喻”的術語,指出概念隱喻就是用一個概念去理解、建構另一個概念,也用一個概念的詞語來表述另一個概念(Lakoff&Johnson,1980)。所以,他們認同的隱喻不僅僅是一種語言現象,更是一種思維手段,是人類認知的一種方式,就是依據自己所熟悉的,具體的概念來理解一些抽象的、無形的概念。例如,在習語“Time is money”中,就是借用“money”來理解“time”的概念領域,其中money是熟知的源域,time是無形、抽象的目的域。在這個隱喻化過程中,人們把對源域的認識和體驗映射到目的域上,形成新的概念:金錢有價值,可以被合理使用也可以被浪費,人們在這一認識基礎上生成save time (節約時間),waste time (浪費時間)等觀念。
隱喻認知的文化性
習語是語言中不可忽視的組成部分,與其所屬民族的社會文化息息相關,因此,習語的隱喻認知又是一種文化認知。一方面,習語通過隱喻的表達方式把其蘊含的文化內容世代相傳下來,既包括有形的物質文化,又有深層次的觀念文化。另一方面,因為習語是人類在勞動生活中創造出來的,所以習語的隱喻化語言又猶如一面鏡子清楚地反映出一個民族的文化特色。
1.隱喻生成過程中的文化共性
萊考夫(1987) 的概念隱喻理論認為, 在起點領域和目標領域間有一系列存在或認識的對應關系。各個民族同住一個地球,有些經歷和意識必然是相似的,而且人類的生理機制和神經系統的反射也是相同的,所以不同民族的習語經常會有相通之處,尤其以人類相同的生理基礎為取象的習語就常常是相似的,因為人類在認識自然,認識世界的初期總是通過自己的身體認識周圍世界,往往會把情緒、思想、行為等看作自己身體的一部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容器隱喻。例如,在“心是容器”這一概念隱喻中,心就具有容器的部分蘊涵,與心有關的習語就有了推導的理據:She is big-hearted (容器有大小);He broke my heart(容器會損壞);My heart bleeds for you(容器中的液體會流動)。另外,不同民族的人在勞動過程中也會產生相同的人生經驗。漢英兩種語言中就有不少完全對應的習語,如Tall trees catch much wind(樹大招風);pour oil on the flame(火上澆油);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趁熱打鐵)等。
2.隱喻生成過程中的文化特性
隱喻作為一種思維方式, 又反映著不同民族認識世界的獨特性。所以, 即使是對同一事物設喻, 不同民族也會采用不同的源域,這是因為有些事物是一個民族文化所獨有的。英語習語是隨著英語民族文化的產生、發展和演變而逐漸形成自己獨有特征的習慣用語,不僅是英語語言的精華,而且是英語民族文化的歷史積淀(張鎮華,2007)。因此,習語的隱喻在生成過程中就打上了深深的英語民族文化烙印。
(1)英語習語特有的文化土壤
各個民族生存的自然地理環境、精神環境、政治環境都可以是其文化孕育、產生和發展的土壤,英語中數量可觀的習語生動地再現了這一點。英國是一個島國,航海業和捕魚業的發展為英語留下了不少相關習語,如all at sea(不知所措),all hands to the pumps(全力以赴),a big fish in a little pond(小范圍內出名的人)等等。 而且,英國由于受海洋影響,多雨多霧的氣候在習語中也有形象體現,如as right as rain(完全正確),rain or shine(不論情況如何), have not the foggiest idea(完全不知道)等。
英國文學源遠流長,作家輩出,作品云涌。文學作品中的精彩詞句被人們廣為流傳,反復使用,最終成為習語。其中,莎士比亞是對英語習語影響最大的文學家(平洪、張國揚,2007),其劇作中的許多佳句膾炙人口,成為習語,如die in harness(因公殉職,源自《麥克佩斯》),pound of flesh(合法但不合情理的要求,源自《威尼斯商人》)。 此外,基督教的經典《圣經》對習語的影響也是任何文學作品無法比擬的。一方面,《圣經》中的人物和故事,幾乎家喻戶曉,成為習語的重要來源,如Judas kiss(可恥的叛賣行為),另一方面,《圣經》中的句子、短語被人們誦讀使用而成為習語,如the apple of one’s eyes(珍愛的人),cast pearls before swine(把珍貴的東西送給不識貨的人)等。
(2)英語習語特有的文化觀念
英語民族特有的文化土壤也孕育出其特有的文化觀念,包括思維方式、風土人情、價值觀念、審美情趣等。不同文化觀念下,英語民族對事物的認知也就有自己的特點,以對“左右”認知為例。在英語習語中,“右”是人們崇尚的方位,而“左”是忌諱的方位,如:left feet( 拙劣), get off on the wrong foot(一開始就不利),right hand( 得力助手),right man( 正直的人)等,但在漢語中卻沒有這種左右的差別,如左膀右臂、左思右想、左顧右盼等。此外,對顏色認知也是有差別的,如yellow在英語習語中不是權力、威嚴的象征,也不表示色情,而多與怯懦、腐敗墮落相關,如yellow-bellied(怯懦的),yellow journalism(不擇手段吸引讀者的新聞報道)。
英語民族不同的價值觀念也是其習語生成的淵源,如Self comes first(自我第一),take care of Number One(照顧自己的利益),paddle one’s own canoe(依靠自己)都是人個人主義的體現。英美人強調不斷創新,崇尚個人的進取精神,相信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并且以個人的成功來衡量人生價值,一個最能體現這種個人奮斗精神的詞語就是American Dream,這不同于中國人安分守己、克己奉公的傳統價值觀念。英美人的這種價值觀念也生成了諸多的致謝習語,尤其是感激之詞Thank you不絕于口,進而他們也會認為做了事情接受別人的感激或贊賞是不必推辭,理所當然的。
結語
顯然,英語習語的隱喻認知是一種文化認知,習語所傳承和反映的文化內容就是習語認知的理據。許多外語學習者對英語習語的理解出現偏差,在使用的時候出現失誤,就是因為習語的隱喻化過程不僅基于不同民族的文化共性,更是源于英語民族特有的文化土壤和文化觀念,英語習語就是英語民族文化特征的具體反映。因此,在英語學習中,培養和提高自己的社會文化意識,加強英語社會文化知識的學習才能真正掌握英語,成功地進行交際。
參考文獻:
[1]Lakoff G& and 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2]Lakoff G. 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What Categories Revealabout[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
[3]高麗萍.英語習語的認知特征[J].外語學刊,2007(5):34-36.
[4]平洪,張國揚.英語習語與英美文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
[5]楊佑方.英語圣經詞源[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6]張鎮華等.英語習語的文化內涵及其語用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