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期道德信仰危機 及其重塑
作者:西安外事學院思政部 陜西西安 白 瑩
發布時間:2014-06-24 10:30:47
【摘 要】道德信仰危機主要表現為道德理想幻滅、道德行為失范、道德情感淡漠,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有在社會轉型時期出現的市場經濟的負效應、民主法律制度的不完善、中西文化的沖突、道德教育的偏差等。我們應完善市場經濟體制、加強民主法律制度建設、強化道德調控機制、加強和改進道德教育,這些都是道德信仰重塑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社會轉型 道德信仰 重塑
道德信仰是指道德主體對道德理想、道德原則和道德規范的信仰。在現實生活中,道德信仰是人們的價值依托和精神支柱,它規范、引導著人們的行為選擇。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社會生活中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道德信仰危機,這已經成為不可否認的經驗事實。“道德信仰危機是指人們對既有道德價值體系的懷疑、動搖乃至拋棄,但同時卻沒有形成新的道德信仰的一種空虛的精神狀態。”[1]道德主體處于先后兩種道德信仰的沖突中,針對這一現狀,我們必須認真探究其中原因,探索重塑道德信仰的有效途徑。
道德信仰危機的主要表現
1.道德理想幻滅
道德信仰是道德主體對道德理想的信仰。道德理想包括社會道德理想和理想人格,是社會道德和個人道德的最高境界。隨著經濟全球化和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共產主義的社會道德理想目標逐漸被一些人否定,大公無私的理想人格也受到許多人的懷疑,甚至嘲笑,道德理想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幻滅。取而代之,公而忘私、先人后己、鞠躬盡瘁等已經成為部分官員泛泛的表面套話;普通大眾則更多地奉行功利主義、實用主義;部分青年受到新自由主義、民主社會主義等社會思潮的影響,共產主義理想信念淡漠,有人對社會主義失去信心,甚至向往資本主義。在社會理想幻滅的同時,個人理想信念也受到了商業化的沖擊,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個人主義思想成為他們的人生理想目標。
2.道德行為失范
道德行為失范是指原有的道德價值體系及其規范,不能有效調節社會生活,從而引起社會行為的混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和發展,一些人對原有的道德觀、價值觀和義利觀產生懷疑、動搖和否定,開始重視、崇尚個人價值、追求個人正當利益,世俗的實用主義、功利主義和消費主義開始浸入人們的生活。社會以經濟增長為目標,個人以物質財富作為衡量人生價值的標準,在“泛功利化”浪潮的席卷之下,社會公德失范、職業道德敗壞、家庭道德嬗變,傳統道德規范正在土崩瓦解,個人主義、拜金主義思想滋生蔓延,貪污腐敗、見利忘義、權錢交易日益盛行,假冒偽劣橫行,社會誠信日益缺失。
3.道德情感淡漠
道德情感是對道德理想和道德規范的敬重的情感。道德信仰首先是道德情感的認同,然后才是道德行為的遵從。在社會轉型期,人們對傳統道德淡化了情感因素,不再敬重,在不良道德行為發生時,很多人道德情感麻木,無動于衷,成為道德社會中事不關己的旁觀者。當然,很多人也曾作出種種努力,力求改變這種現狀,效果不理想,人們開始困惑、迷惘、彷徨。社會也采取了各種措施建立健全機制,調動人們情感,但難以取得理想的效果。人們不再滿腔熱情地稱贊高尚的道德行為,不再仰慕道德人格高尚的人,而是仰慕有錢人,社會大眾倫理價值觀發生了重大轉變。一些領導干部在面對金錢、美色等誘惑時,意志力薄弱,冒著道德淪喪甚至違法的危險,嚴重地敗壞了社會的道德風尚、倫理秩序,甚至踐踏了法律的尊嚴。
道德信仰危機的主要原因
湯因比認為不同文明形態更替過程中會出現“靈魂的分裂”現象。[2]認識當代中國的道德信仰危機,必須考慮到社會轉型這一基本歷史事實。轉型期我國在經濟、政治、文化等領域都發生著劇烈的變化,對道德信仰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1.市場經濟的消極影響是導致道德信仰危機的經濟根源
社會基本的價值觀念、倫理道德,是建立在一定經濟基礎上并由經濟基礎決定的,我國現在正在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市場經濟具有二重性,它既可以促使商品生產者個性解放,培養人們的平等觀念、民主意識、勇于創新的精神,又可能導致個人主義、利己主義思想盛行。值得注意的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尚不完善,具有資本原始積累時期那種對金錢的巨大的渴望,容易導致拜金主義。經濟主體所具有的強烈的趨利性在市場發育不完善、改革不配套、法律法規不完善、人們生存發展壓力加大的條件下,極易引發個人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實用主義,并造成人們價值觀、道德觀的畸變,出現道德失范。
2.民主法律制度的不完善是導致道德信仰危機的政治根源
在社會轉型期,我國的民主法律制度不健全、不完善,致使一些人在改革中受益,而另一些人成為改革代價的承擔者,這些不公正現象的發生,也導致了道德信仰危機。一些政府官員利用人們賦予的權力為自己謀私利,以權謀私、權錢交易、權力尋租,掌握了大量財富。一些商人為獲取最大利潤,制造銷售假冒劣質產品、合同欺詐、破壞生態環境等,倫理道德缺失,誠信缺乏,嚴重地敗壞了社會風氣,影響了正常的社會秩序。而與此同時,另一部分人卻在改革中下崗失業,生活舉步維艱,缺乏基本的生活保障,承受著改革的巨大的物質和精神代價。
3.中西文化的沖突是導致道德信仰危機的文化根源
隨著改革開放和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推進,西方社會思潮在我國廣泛傳播,對人們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產生了重大影響。以個體經濟為基礎所形成的相對封閉、單一內向的傳統價值觀念,同現代市場經濟所倡導的開放性、外向性、多元化的價值取向是根本對立的。建立在血緣關系基礎上的宗族觀念、宗法意識同現代社會自由平等觀念、民主法治觀念也是格格不入的。中西文化的沖突極易引起人們道德信仰的迷茫。西方文化在給中國帶來了科學、民主觀念的同時,個人主義、實用主義等一些不良社會思潮也一同涌入國門,當這些思潮與我國傳統文化中的消極方面獲得認同之后,極易出現道德滑坡。
4.道德教育的偏差是導致道德信仰危機的重要根源
首先,道德教育的內容與時代精神存在偏差。我國傳統的道德教育是在較為封閉、單一的社會結構基礎上建立起來的,重整體主義、集體主義,這與改革開放條件下我們強調個性、獨立性、創造性是不同的,它在解釋現實的社會道德問題面前日顯蒼白,不能發揮塑造時代品格、傳遞時代精神的作用。其次,我國道德教育在方法上重原則灌輸,輕品德培養;重強制性的知識記憶,忽視受教育者的基本道德踐行;道德教育中過多地滲入政治色彩,容易使人產生逆反心理,難以取得理想的效果。再次,當前社會競爭激烈,生存壓力加大,為了在競爭中獲得優勢地位,社會教育、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普遍存在著功利主義、實用主義的傾向,重知識教育、忽視德育,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道德教育的效果。
重塑道德信仰的有效途徑
1.發展生產力、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道德信仰重塑的根本途徑
馬克思認為:“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3]道德作為思想上層建筑,根源于一定社會的經濟基礎,隨著經濟基礎的發展變化而變化,沒有永恒不變的超越經濟基礎、超越歷史條件的道德。經濟的發展程度和道德的文明程度是密切相關的,經濟的發展程度決定著道德的進步程度,沒有經濟的發展,道德不可能得到持續穩定的提升。在社會轉型期,常常會出現經濟活動的無序和倫理道德的失范情況,伴隨經濟的發展,傳統舊的道德價值觀和新的倫理價值觀必然會發生沖突,從而導致轉型期道德信仰危機的發生,這是轉型期特有的現象。但與此同時,我們也不能簡單地把道德危機歸咎于市場經濟,道德危機的根源在于我國現階段市場經濟體制不完善,不能為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保障。因此,道德信仰重塑的根本途徑就在于大力發展生產力,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公正合理的、使人們能夠共享改革和發展成果的經濟體制,這樣才能在經濟發展的同時使個人得到全面的發展。
2.完善民主法律制度是道德信仰重塑的政治保障
首先,我們應完善民主法律制度。目前,我國政治生活中存在著政府管理效率低下,領導干部貪污腐敗等問題,這些影響了廣大人民群眾對政府的認同,同時也影響了道德規范作用的有效發揮。社會轉型期權錢交易、以權謀私等違法亂紀的社會問題之所以屢禁不止,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缺乏強有力的制度保障,缺乏合理有效的監督,因此,我們應進行政治體制改革,健全民主制度、完善法律制度、完善制約和監督機制、轉變政府職能建立服務型政府、加大治理腐敗的力度,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這對增強人民群眾對政府的認同以及重塑道德信仰都具有重要意義。其次,在必要的情況下,還可以加強道德立法,把某些社會基本的道德規范納入到法律的范疇之中,使其法律化、制度化,這對于轉型期的社會管理具有重要意義。
3.加強道德調控機制是道德信仰重塑的有效途徑
當前我國社會生活中道德信仰危機出現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道德調控機制的弱化。只有強化社會道德調控機制,才能為道德建設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首先,要強化道德監督機制。通過大眾傳播媒介,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通過贊揚有益于社會發展的道德行為及批判不利于社會發展、阻礙現代化建設的非道德行為,在社會上營造良好的道德氛圍。其次,要建立道德獎懲機制。通過物質或其他手段,對人們道德行為作出善惡美丑的評判,通過表彰高尚的道德行為,形成道德教育的榜樣,以激勵人民向其學習。同時,也要對有悖于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的道德行為進行懲罰,以樹立道德調控的權威性,通過揚善懲惡,最終形成良好的社會道德風尚。
4.加強和改進道德教育是道德信仰重塑的重要途徑
首先,這需要我們對傳統道德教育進行反思,在繼承發揚為人民服務的精神、集體主義原則的同時,立足于當前發展市場經濟、改革開放的現實,立足現階段人們思想道德的實際,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尊重差異,完善和發展道德人格,培養自覺的道德主體。其次,道德教育中應改善家庭教育、改革學校道德教育、優化社會德育環境,注重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有機結合,形成道德教育的合力,培育良好的道德育人環境。再次,道德教育要教人學會做人,注重道德情感的培養;應循序漸進,有層次地建構道德信仰體系,在傳授道德知識的同時更應側重于道德實踐。
我國社會轉型期的道德信仰危機確實令人擔憂,我們應客觀理性看待這場危機,進一步深化改革,從整體上改善道德信仰的外部社會環境,這是道德信仰重塑必不可少的客觀保障,同時也應增強道德主體內心的認同,只有這樣才能最終重塑道德信仰。
參考文獻:
[1]魏長嶺.道德信仰危機的表現、社會根源及其扭轉[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2004,(1).
[2]湯因比.歷史研究(第2、5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