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院校英語教師職業倦怠現象之剖析
作者:楊凌職業技術學院 陜西楊凌 周東妮
發布時間:2014-06-23 10:55:47
【摘 要】高職院校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致使我國高職院校英語教師工作負擔激增,工作壓力加大;部分英語教師產生情感、態度和行為的衰竭現象,他們已成為職業倦怠高發群體之一。本文擬從社會、組織和個人三個方面究其原因,探討防范和降低高職英語教師職業倦怠的對策,以期為高職英語教師職業倦怠問題提供些許參考。
【關鍵詞】高職院校 英語教師 職業倦怠 剖析
教師是學生教育和人才生產的主要承擔者,他們擔負著培養新人的重任,在學生學習成長過程中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在教學活動中,教師不僅給學生傳授知識,培養和發展學生智力和能力,陶冶學生情操,還指導其學習和全面成長。然而,近年來,多項研究結果表明,我國當前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卻不容樂觀,高職院校教師的心理問題尤為突出,“職業倦怠”已然成為其主要表現之一。教師工作成效的“潛在性”和教師職業性質的“助人性”兩大特殊屬性使得教師成為職業倦怠的易感人群,而高職院校英語教師又是產生職業倦怠的高發群體之一。
職業倦怠的界定
1974年,美國臨床心理學家費登伯格(Freudenberger)首次提出職業倦怠(burnout)這一概念。“職業倦怠(burnout)”這一概念用于描述那些服務于助人行業的人們因工作時間過長、工作量過大、工作強度過高所經歷的一種疲憊不堪的狀態。[1]職業倦怠通常表現為以下三種情形:情緒耗竭,即感到耗盡、用完;人格解體,即表現為冷酷、麻木;個人成就感降低,即自我評價低和缺乏適應性。教師職業倦怠是用來描述教師不能順利應對工作壓力時的一種極端反應,是教師在長時期壓力體驗下而產生的情感、態度和行為的衰竭狀態。[2]職業倦怠是當前高職英語教師群體中比較普遍的一種現象。主要表現為:教師長期處于工作疲勞狀態,工作中容易出現精神萎靡不振、抱怨、緊張、煩躁、易暴、易怒或恐懼等負面情緒;情感資源枯竭:對學生持有冷漠的、麻木不仁的態度和情感,有意疏遠回避學生、減少與學生的溝通和交流,對他們缺乏同情心;教師勝任感和成就感下降:對自己的教學價值和意義評價降低,缺乏工作自信心和進取心,消極對待教學工作,在工作中無法體會到成就感,抱著玩世不恭的心理混日子;工作中產生角色沖突、角色模糊,喪失自我效能感等負面現象。教師在教學工作中產生職業倦怠而不及時采取措施正確應對,勢必會影響教學質量的提高,導致教學品質低劣,學生成績下降,影響他們的學業和成長。美國學者德沃肯(Dworkin,1987)曾慨嘆:“且不論教師職業倦怠對教師個體和學校組織產生什么樣的后果,這些教師的學生才是最終的犧牲者。”因此,深入了解、分析高職英語教師職業倦怠的成因,認清其危害性,探討有效降低教師倦怠程度的措施,是目前教育機構和教育工作者一項刻不容緩的重要任務。
高職英語教師職業倦怠的成因
1.職業倦怠產生的社會原因
作為社會群體的一員,高職英語教師的行為勢必會受到社會的影響和制約,來自社會的關注和壓力長期作用于教師,往往會導致教師出現職業倦怠癥狀。
首先,教師承擔著教書育人、培養社會建設者、提高民族素質的神圣使命,是人之模范,是傳道授業解惑者,他們兼具社會倫理功能和教化功能。在當今國際交流日益頻繁的時代,學生英語能力的優劣日益受到社會的關注和重視,國家、社會難免對英語教師寄予厚望,因此,教師肩負著社會的希望,同時也承擔著壓力。其次,高等職業教育是以培養一線具有高級技術技能的生產技術、經營管理和服務等高技能型人才為目標的。近年來,隨著高職教育不斷進步和改革,為社會培養一批畢業后直接可以投入到生產建設中去的實用型人才這一教育目標的要求愈來愈明確,社會各界勢必對高職英語教學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英語教師理應為國家、為社會培養一批能將課堂理論知識轉化到實踐生產中去的實用型英語人才。這些長期要求和壓力給高職英語教師心理和精神上帶來很大的負擔。第三,隨著高等職業教育招生規模的擴大,英語作為高職院校所有專業的一門必修基礎課,課時量必然會不斷增大,課堂人數膨脹,兩個甚至三個班級的合堂英語課在很多高職院校屢見不鮮,導致高職英語教師面臨著更加艱巨的教學任務,超負荷的教學工作量使得他們心力交瘁。最后,作為大學教育里的一門基礎課,英語一直以來得不到國家和學校的政策傾斜惠利,職稱評選、課題開發與研究、職業拓展等,都比其他專業課機會少、難度高。
在現實調查中發現,高職英語教師待遇和社會地位是教師領域里較低的,這種工資待遇和社會地位與其勞動強度不成正比的畸形關系極易挫傷教師積極性,導致他們心理上的疲勞,最終成為誘發職業倦怠的因素。
2.職業倦怠產生的組織原因
教師所處的環境——學校,是一個復雜的社會組織,這一組織內成員和組成因素直接影響著教師的心理。學校政策、師生關系、教師關系、教師和行政、教輔人員的關系都會對教師工作行為造成很大影響。第一,學校內部不合理的發展機制,惡劣的工作環境,壓抑的管理風格,缺乏人文關懷和人性化的政策,不完善的獎罰激勵體制,名目繁多的檢查、改革、建設、評估、驗收,缺乏靈活性的規章制度以及學校政策制訂過程中教師決策參與程度低等現象給教師的工作帶來很多負面影響,從而造成他們心理抵觸行為;第二,高職教育生源復雜,質量差,學生基本素質相比本科院校較差,英語水平低,不少高職學生對這門課程缺乏興趣。因此,課堂紀律比較松散,學生缺乏約束力,知識技能掌握不理想,這些因素帶來的預期與實際不符、投入與產出不平衡現象易使英語教師成就感、滿意感降低,自我效能感喪失,產生自卑心理和消極怠慢的工作態度;第三,學校內部的人際關系也會導致英語教師產生職業倦怠心理,淡漠的人際關系——教師與學生、領導、同事之間的沖突、矛盾糾葛是引發教師壓力與緊張的根源,給他們帶來壓抑感,導致他們精神不安定,心情煩躁,工作效率低下;最后,高職英語教師長期面對有限的刺激情境——多年來使用同一種教材,同一時間段內多次教授同一種教學內容,單一的刺激情境無法激發教師工作興趣,也是誘發英語教師工作怠慢情緒的因素。
3.職業倦怠產生的個人原因
教師的個人素質和素養也是影響教師專業品質的一個因素。一名英語教師的個人人格、教師控制點、教師效能感、心理素質、教學能力、專業素質,甚至教齡、性別、家庭環境、婚姻問題等也會給他們帶來倦怠心理。
研究表明,具有A型性格、趨向于外歸因、教學效能感低、心理素質較差、缺乏自信、個人專業能力相對弱或缺乏教學經驗的英語教師往往容易產生倦怠癥狀。這些教師常常抱有不切實際的期望和理想,容易將學生學業好與壞傾向于外部環境因素影響;或在工作中怨天尤人、聽之任之;抑或對教師與學生的關系認識不清,對教師在學生發展中的作用問題看法和判斷產生偏差、缺乏對自己教學效果正確的認識和評價;此外,家庭不和睦、婚姻出現危機會導致教師情緒低下,工作不投入,加劇職業倦怠。
解決高職英語教師職業倦怠的有效策略
1.科學化、民主化、人性化、規范化的學校政策、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第一,改進學校的管理方式,予以英語教師更多的自主權、民主權,使教師切身參與到和自己息息相關的政策制訂中去;改革陳舊老套的規章制度。第二,加強對英語教師的關心,關心他們的工作和生活滿意度,適當減輕他們工作負荷;溝通交流工作也應受到重視,校領導多開展群眾路線工作,了解教師需要,必要時建立教師心理咨詢中心,幫助教師減壓減負,克服工作倦怠心理,保持高職英語教師隊伍持續健康發展。第三,加強高職院校的學風建設,注重學生社會觀、學習觀、組織能力和自制能力的培養,定期開展品德修養班和學習講座,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和榮辱觀,尊重知識,尊敬教師,學會感恩;開展校園活動,加大師生互動,大力改善師生關系。第四,加強校園文化和教師文化生活的建設,改進校園組織內部的人際關系;豐富英語教師業余生活,幫其釋放工作壓力;通過合唱、團體舞、運動競技等文化活動充實教師業余生活。
此外,在加強專業課建設的同時,高職院校也應加大對英語課程建設和改革的投入,給英語教師進修、培訓、教學研究提供更多的機會,為他們更新教學方式,提高教學技能提供有利平臺。
2.高素質、高標準、高要求的教師專業品質的培養和建立
教師職業倦怠的產生總是以教師自身特征為中介,一名教師的專業品質直接調節其教學活動。
首先,高職英語教師應該正確認識職業倦怠,明確職業倦怠的危害性,發現職業倦怠癥狀要及時進行調整,絕不能聽之任之。其次,提高個人教學效能感和樹立高標準的職業形象。具有高效能感的教師不容易焦慮、暴躁,工作中顯得更自信,負面情感表現較少;高職英語教師理應認清他們的社會角色和職責,通過自身努力建構具有奉獻精神的道德形象、新文化創造者的文化形象和有效能教師的人格形象三者統一的職業形象。再次,提高教師個體的專業發展,包括專業理想的建立、專業知識的拓展、專業能力的發展和專業自我的形成。不少高職英語教師的職業倦怠源于自身業務方面的壓力。由于大多高職學生的文化基礎較為薄弱,這使得不少高職英語教師隊伍中出現學習懈怠現象,導致其自身知識逐年枯竭。作為教育工作者,高職英語教師應該高度重視自身的發展性,時刻謹記和實踐終身學習的思想,不斷更新、提高自身的知識結構、能力結構。通過新教師入職輔導、進修培訓、實踐反思(自我教育)、協同教學、合作教研等提高教師自身綜合素質。最后,培養廣泛的興趣愛好,增強生活樂趣也是緩解教師壓力的一種有效方式。由于教師工作比較孤立封閉,與社會聯系較少,這種局限性致使大多英語教師業余生活比較枯燥單調,長期處于這種孤獨寂寞的教育環境下,容易產生倦怠心理。
此外,整個社會和國家也應給予高職英語教師充分的理解和支持,社會和國家支持的匱乏在某種程度上迫使英語教師長期處于高負荷缺乏關心的不良運轉中。教師的勞動具有很強的復雜性和創造性,他們的勞動價值是極高的,他們在履行職責的同時也享有社會權利和地位。國家和社會理應為教師創造寬松的人文環境,提高其經濟和社會地位,真正做到“尊師重教”,促進教師隊伍的穩定性。
目前,職業倦怠已經對高職英語教師身心造成極大的傷害,同時也嚴重影響到他們工作能動性的發揮,進而對高職院校英語教學質量的提升和教學改革的全面開展產生諸多負面影響。這一課題應該引起相關部門和整個社會的關注和重視,從而最大程度地避免國家教育資源的隱形浪費。
參考文獻:
[1]楊秀玉,楊秀梅.教師職業倦怠解析[J].外國教育研究,2002,(2):56-60.
[2]陳琦,劉儒德.當代教育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100.
[3]陳桂基.教師職業倦怠的成因及對策[J].教育與職業,2006,(8):23.
[4]張慶宗.高校外語教師職業倦怠的成因分析及對策思考[J].中國外語,2011,(42).
[5]傅建明,李勇.教育學基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