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1日,“感動中國2013年度人物”頒獎典禮揭曉,被譽為“中國核潛艇之父”的黃旭華榜上有名。今年87歲的黃旭華院士,在默默奮斗了近半個世紀后,首次進入公眾視野。他的事跡感動了國人,并在中華大地上口口相傳。

戰亂中成長

黃旭華,我國核潛艇研究設計專家,原籍廣東省揭東縣玉湖鎮新寮村。1926年3月,黃旭華出生于廣東省汕尾市,祖輩大多從醫,很小的時候,父母就希望他將來能夠從醫。少年時期他曾在聿懷中學讀書,母校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38年抗戰時期,學校搬到了揭陽辦學。上課時同學們就坐在空曠的草地上,聽到飛機響就趕緊躲起來,等到飛機飛走又繼續上課。期間,學校還經歷了半年的停課期。在家鄉讀過初中,為了跳級進入有名的省立高中,年少的他步行數百公里,跋山涉水去廣東梅縣,并輾轉廣西桂林求學。正是這段艱苦的歲月,讓少年黃旭華在收獲知識的同時也堅定了一顆愛國心。因為家鄉在海邊,他對大海有很深的感情,戰亂中目睹日軍的艦艇炮擊沿海城市,他就暗下決心,要為振興祖國造船事業作出貢獻,這也為他日后潛心研制核潛艇埋下了火種。黃老曾回憶說:“那時日本人入侵,我們被迫離開華南沿海家鄉,往內陸轉移。轟炸一來,必須躲到掩體中。那時我就想,要么上天,要么入海。”1949年黃旭華從上海交通大學造船系畢業。

沒想到自己會和核潛艇連在一起

1958年,聶榮臻元帥以戰略家的勇氣向中央請求搞核潛艇,黨中央、毛主席很快批準。我國批準核潛艇工程立項,核潛艇研制馬上進入準備狀態。

那時中蘇關系尚處于蜜月期,依靠蘇聯提供部分技術資料,是當初考慮的措施之一。1959年,蘇聯提出中斷對中國若干重要項目的援助,開始對中國施加壓力。這一年,赫魯曉夫訪華,中國提出希望蘇聯幫助中國發展核潛艇。赫魯曉夫傲慢地說:“核潛艇技術復雜,耗錢多,你們搞不了。只要蘇聯有了,大家建立聯合艦隊就可以了。”赫魯曉夫的傲慢,令毛澤東發出巨人的怒吼: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

黃旭華是新中國最早參加核潛艇設計的29人之一。因為曾有過幾年仿制蘇式常規潛艇的經歷,又畢業于上海交大造船系,所以他被選中參加核潛艇研究設計工作。從這一時刻起,他的人生就牢牢地和核潛艇拴在了一起。從這一年開始,由于工作性質需要高度保密,黃旭華開始減少了和家人朋友的聯系,在為數不多的家信中,也只能告訴父母自己在北京工作,但關于工作單位、地址和具體內容一個字都不能透露。為了祖國的核潛艇事業,黃旭華隱姓埋名工作30多年。

盡拋心智于中國核潛艇研制事業

核潛艇,被稱為集海底核電站、海底導彈發射場和海底城市于一體的尖端工程。誰能想到中國的核潛艇竟是從玩玩具開始的。

那是在上世紀60年代初,美國的一個玩具店里,一個個鐵灰色的玩具被擺在櫥窗中出售。此時,在去飛機場途中,一個中國外交官停下車對妻子說:“這玩具不錯,買一個回去給咱們的寶寶玩玩。”玩具正是一艘鐵皮做的導彈核潛艇模型。這個不經意帶回國內的兒童玩具,卻成為我國研制核潛艇的第一個模型。

潛艇和核潛艇有著根本區別,核潛艇什么模樣,大家都沒見過。當時,只有黃旭華等少數人搞過幾年蘇式仿制潛艇,握在黃旭華等研制人員手中的,除了一些模糊不清、從外國報紙上翻拍的核潛艇照片和零碎的報告之外,就是那件從美國玩具店里買來的核潛艇模型。他們把這個核潛艇玩具模型拆了裝,裝了又拆,而對“真家伙”的內部結構則一無所知。

在奉命研究核潛艇前,黃旭華是一名文藝活躍分子。五六歲時,歌曲簡譜一拿到手就會唱;中學時,他曾毛遂自薦男扮女裝表演街頭劇;大學時,他還是文藝社團的頭面人物。自從選擇與核潛艇為伴后,他就把愛不釋手的口琴、揚琴、胡琴、小提琴統統送人了。

為了中國的核潛艇事業,新婚不久,黃旭華告別妻子只身來到風暴經常光顧的試驗基地,后來他干脆把家也搬到了荒涼的小島上。為了艇上千萬臺設備和上百公里長的電纜、管道,他要聯絡全國24個省市的2000多家科研單位,工程復雜,那時候沒有計算機,他和同事們是用算盤和計算尺演算出了成千上萬個數據,在計算中,送走了一個個不眠之夜。

試驗基地每人每月可領3兩油,他和同事曾在半年內一點油星也沒見到。伙食也很“綠色”,有一句俏皮話說,早上土豆燒白菜,中午白菜燒土豆,晚上土豆白菜一道燒。

核潛艇工程涉及航海、核能、導彈、計算機等幾十個專業,被稱為浮動的海上科學城堡。在這個尖端科學工程中,黃旭華負責總體設計。他碰到的第一個難題就是核潛艇的形狀。黃旭華選擇了難度很大,但卻是最先進的水滴線型作為艇體的形狀。為了確定水滴線型的可行性,他和同事們在實驗室里不知度過了多少個不眠之夜。常規潛艇大部分時間在水面航行,所以大多采用線型設計;而核潛艇大部分時間在水下航行,為了盡量減少水對潛艇的阻力,必須采用水滴型設計,但這會使核潛艇的操縱性差一些。

研制期間,黃旭華和其他科技人員一起奮力拼搏,正確地提出了兩型核潛艇主要設備配套項目和艇的總體方案,成功地處理好艇與核動力、武備、聲納、導航、通訊以及人工大氣環境諸系統之間的協調關系。1964年研制出我國第一艘核潛艇,比美國的第一艘核潛艇研制時間縮短了近兩年,各項性能也均超過美國1954年的第一艘核潛艇。中國成為繼美、蘇聯、英、法之后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

1970 年12月26日 ,我國第一艘攻擊型核潛艇下水。1974年 8月1日,中央軍委發布命令,將我國第一艘核潛艇命名為“長征一號”,正式編入海軍戰斗序列。朱德總司令健步登上指揮艦專程檢閱了“長征一號”,打了一輩子仗的老元帥莊重地抬起右手,向那條鋼鐵巨龍,也向以黃旭華為代表的研制這條鋼鐵巨龍的科學家們敬禮。1981年,我國第一艘導彈核潛艇順利下水。

“花甲癡翁,志探龍宮”

“核潛艇艇體強度、密封性如果稍微有一點問題,外部水壓造成的進水速度、強度就會像子彈一樣具備強大的殺傷力。”世界上曾有10多艘核潛艇在進行試驗或航行時沉沒了。20世紀60年代,美國的王牌核潛艇“長尾鯊”號做深潛試驗,潛到還不到200米時出現重大故障,最終潛艇上129人全部葬身海底。

1988年初,核潛艇進行最后的深潛試驗。這是舉世公認的危險試驗,已經62歲的黃旭華親自下潛,成為世界上核潛艇總設計師親自下水做深潛試驗的第一人。黃旭華回憶道:“當年有人強調‘任務光榮’,越講光榮,艇員的思想就越亂,有的人甚至給家里寫了遺書。有人下艇之前唱了一首《血染的風采》,這首歌很好,但我當時說,‘今天要下潛,不希望大家唱這首歌,而要唱一個雄赳赳氣昂昂的’。”

潛到設計要求深度時,艇上鴉雀無聲……100米、200米、250米、300米,巨大的水壓使艇身多處發出“咔嗒”、“咔嗒”的聲響。當核潛艇重新平安上來到水下100米左右時,氣氛一下子變了,艇員們激動地相互擁抱。黃旭華詩興大發,現場作詩曰:“花甲癡翁,自探龍宮;驚濤駭浪,樂在其中。”

正是這一年,我國政府對外宣布:中國進行核潛艇水下發射運載火箭試驗成功,中國成為繼美、蘇聯、英、法之后,世界上第五個擁有第二次核打擊力量的國家。至此,中國第一代核潛艇的研制工作走完了它的全過程,人民海軍也由此成為一支戰略性軍種。

“我還是要走我的獨木橋”

1958年,黃旭華調到北京海軍,不久后任核潛艇研究室副總工程師。根據保密規定,接到命令后黃旭華曾寫信簡單告訴老家的母親自己要到北京工作。即便在工作的荒涼小島,他也與在單位的妻女聚少離多。

女兒出生后,也很少見到父親。有一次,黃旭華從外地回家,女兒說了一句讓他哭笑不得的話:“爸爸,你到家里出差了?”黃旭華是客家人,妻子拿這個跟他開玩笑:“你是真正的‘客家人’,你到家里來是做客的。”

我國第一艘核潛艇研制成功的消息傳遍世界的時候,遠在汕尾老家的母親,絲毫不知道這一震驚世界的壯舉是人間蒸發了的兒子領頭創造的。30年中,家里人和黃旭華之間的聯系,僅僅只是一個海軍的信箱。他不能回家,只能每月從工資里拿出10塊、20塊錢寄回去。即使是20世紀70年代父親因病去世,黃旭華也沒回家奔喪,父親也一直不知道兒子在干什么工作。“父親只曉得我在北京工作,一直到去世,他都不曉得我具體在什么單位、在干什么。”

陸游有一句詩,“家祭毋忘告乃翁”。1995年,黃旭華“消失”30多年后首次公開身份。黃旭華的身份公開后,他把媒體的報道寄給母親,母親看了很感動。母親特地把兄弟姐妹聚到一塊,她講的一句話,至今讓黃旭華銘記于心:“他是家里的老三,‘三哥的事情,大家要諒解’。”在家祭的時候,在父親的墳前,淚水的閘門一下子打開,他說:“爸爸,我來看你了,我相信你也像媽媽一樣地諒解我。”

“試問大海碧波,何謂以身許國?青絲化作白發,依舊鐵馬冰河。磊落平生無限愛,盡付無言高歌!”1998年,身為中國核潛艇工程總設計師的黃旭華回到了家鄉。90多歲的老母親此時見到的已是一個年已花甲的兒子。當見到這個30年來“不要家”的“英雄”時,交談中發現8個兄弟姐妹里就數他房子最小,工資最低,甚至連當時高中剛畢業的侄女每月工資也比黃旭華多。黃旭華卻淡淡一笑,“你們的我不眼紅,我還是要走我的獨木橋”。

談及往事,黃旭華說:“為祖國的核潛艇事業隱姓埋名,我無怨無悔。”中外人士交口贊譽黃旭華為“中國的李科維爾(核潛艇之父)”,他卻一再否認:“中國的核潛艇是一項群體事業,我不是‘核潛艇之父’,我只是其中一員,我不過是在自己的崗位上做了應該做的事!”

“感動中國2013年度人物”頒獎詞高度凝練地概括了他的一生:時代到處是驚濤駭浪,你埋下頭,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窮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為國家最大的財富。三十載赫赫而無名,花甲年不棄使命。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潛艇,無聲,但有無窮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