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彪西《水中倒影》的視覺印象淺析
作者:西安音樂學院鋼琴系 陜西西安 時江月 李壯壯 楊 磊 吳 琛
發布時間:2014-06-19 10:45:51
【摘 要】法國19世紀印象派音樂大師克勞德·阿希爾·德彪西(1862-1918年)創作的鋼琴作品,是唯一被音樂界毫無質疑的詮釋為印象派藝術創作手法的鋼琴作品。這與他生活的時代藝術氛圍尤其是印象派繪畫對他的影響是密不可分的。印象派繪畫即為德彪西印象派鋼琴作品的視覺印象,因此,研究印象派繪畫是研究德彪西印象派鋼琴作品的先決條件。我們以法國印象派繪畫大師莫奈的名畫作為此項研究的切入點,試談印象派音樂對人視覺產生的影響。
【關鍵詞】德彪西 印象派藝術 莫奈 《水中倒影》 通感
基金項目:本文為陜西科學研究基金項目“德彪西《水中倒影》的視覺印象淺析”(批準號:2013年026號)。
“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鈴上奏著的名曲。” 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中的這一句描寫可謂是人類通感藝術的佳句。將光影這一視覺藝術通感為小提琴演奏出的旋律這一聽覺藝術,為文學作品增添了不少色彩。然而將這種通感藝術發揮到極致的,不僅僅有朱自清這樣的文學巨匠,還有德彪西這樣的印象派音樂天才。
通感,就是在人們的審美活動中使各種審美感官,如人的聽覺、視覺、味覺、嗅覺等不同感覺互相轉化。在印象畫派與印象樂派的發展過程中,可謂是將通感發揮到了極致。筆者在對印象畫派與印象樂派的諸多作者、作品的分析與整合的過程之中,對通感的運用也產生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印象樂派作品中的視覺印象也正是音樂欣賞者們通感的體現。
印象派藝術綜談
印象主義時期一般是指從1880年到1920年之間。它主要興盛于法國,盡管從某種程度而言,它之后擴張到英國、意大利和美國,但法國的印象派無疑是印象派藝術的先鋒之地。
印象畫派的藝術家不勝枚舉,有畫家馬奈、莫奈、雷諾阿、阿爾弗雷德·西斯萊、卡米耶·畢沙羅,還有一位有趣的美國女畫家瑪麗·卡薩特。每當藝術博物館需要增加收入時,他們就會舉辦印象派畫作的重磅展覽。每個人都會買票參觀,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它是這一時期藝術的核心,每個人都喜愛這些印象派畫家的作品展,不管是在波士頓、紐約、芝加哥亦或是其他地方。印象派藝術家不僅包括畫家還包括詩人,有趣的是他們沒有被稱為印象派詩人而是被稱為象征主義詩人。如查爾斯·波德萊爾、保羅·魏爾倫、阿爾蒂爾·蘭波、斯特芬·馬拉美。作曲家中最重要的是克勞德·阿西爾·德彪西,可以說他開創了這個法國作曲流派,開創了印象派音樂。還有一些印象派音樂家,如莫里斯·拉威爾、加布里埃爾·弗雷、意大利人奧特里納·賴斯皮基、美國人查爾斯·格里菲斯等都創作了大量美妙清新的印象派音樂。但是與這些人的作品相比,德彪西的作品在數量上與質量上都堪稱首位,如《月光》、《牧神午后前奏曲》,還有他的一些管弦作品《夜曲》、《大海》、《意象》、《夜之幽靈》等。
印象派繪畫大師莫奈的視覺藝術
印象派大師莫奈原本是現實主義大師庫爾貝的追隨者,信奉繪畫藝術必須“如實描寫所見的自然和人生”而去追求自然主義的真實,堅持對視網膜上的事物的第一印象的極端忠實,但這種追求所導致的結果卻恰好相反,他捕捉到的實際上是一種主觀印象,是失去了事物的實體的光和色的效果。在“圣拉薩爾車站”這一傳世佳作的創作過程中,印象派大師莫奈為了在蒸汽冒出的一剎那間現場捕捉變幻的陽光,竟然希望將開往里昂的火車推遲半小時。莫奈色彩借鑒了音樂中的抒情,他描述光影效果產生的印象演奏出畫面的音樂。在觀者尚未知道畫中所表事物之先,就立刻被它那色彩的魔術樂奏所抓住了。這是他作品的魅力所在,因為這種感動觸到心靈的最深部分。莫奈創造的獨具特色的藝術形式和中國文化追求的富有強烈的感情色彩和個性特征、濃重的裝飾意趣和強調形式美感的構圖確實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它們都是在對現實仔細觀察、寫生、研究的基礎上進行藝術加工而成的,既有自然美感又含意境韻味的高度藝術化的杰作。
莫奈作品的意境,是情與景的水乳交融,是意與境的有機結合,是在主客觀兩方面的有機統一中所反映出來的生活的本質,它能使觀者通過想象和聯想,置身其境,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莫奈手法多變,勇于探索,體現了對印象主義的不懈追求。這也預示了以后各自藝術道路的走向。印象派繪畫不解決哲學問題,沒有政治色彩,不跟從文學,因此被詬病為“沒有思想的觀察”;而印象派大師莫奈為了避免因題材簡單造成的膚淺,致力于對繪畫語言的研究,通過“光的真實”和“色彩的真實”,強調畫面本身的美感,使觀者為之神迷、驚詫、發呆、心醉。繪畫當然是視覺藝術,但莫奈的印象派繪畫卻以光影、音響等作為他的藝術素材。所以,印象派藝術是視覺與聽覺的雙載體。
德彪西《水中倒影》的藝術研究價值
德彪西的《水中倒影》創作于1905年,是他《意象集》第一集的第一首。這首作品動機十分緩和,但又時常找到離合的支點上升,同樣有趣的是這里沒有清晰的節拍,這是本曲的一大特點,很難用腳踩出節拍也很難進行指揮。音樂在這里強調平行進行現象,所有聲部在一個和弦上可能有六個不同的音符,在下一個和弦,六個音符都朝著同一方向,而不是朝著相反的方向。下一小節還有另一個概念,很美很動人,如肖邦的作品一般,如此豐富的聲音幾乎比得上吉他,像在低音區呢喃。但之后簡潔利落、驚人的、出人意料的和弦是印象派的另一特點。先是正常的貝多芬式的音樂,之后并不是四度或五度外的和弦而是三度外的,然后又是很有趣的一段,由不協和音組成以前沒出現過(以前出現過大三和弦、小三和弦、減三和弦)的相對于減三和弦的增三和弦,這是我們學的第四個三和弦,這種聲音聽上去很奇怪,是印象派風格的和弦。這三組和弦我們可以把它們放在一起類比,通過這種方法聽上去很不同,有點奇怪,但對于我們來說也許很難感受到曲子的奇怪之處,我們已然是習慣了這種聲音的。德彪西的音樂中有很多的大七和弦聽上去像是爵士和弦,他在印象派音樂中聽到這種聲音然后把它用在爵士樂中。印象派作者通常這樣作曲,這種旋律在當時令人震驚。象征派詩歌的中心思想不是由邏輯言語表示的,它不是按句法表達概念也不是以邏輯方式逐字寫就,而是巧妙地羅列關聯詞,不時激起我們思考,詞語本身以及相互之間都有共鳴,這就是象征派詩歌的精髓。德彪西受到象征派詩歌的影響,并沒有創作格式化的音樂,他把這當作一次靈感的迸發。馬拉美去聽過這首曲子的首演,他是這樣評價德彪西的音樂的,“完全出乎我的預料,樂曲完全展現了我詩歌的意境,其中的激情是任何丹青妙筆也描繪不出來的。”音樂就如繪畫,這兩種藝術的學問是完全不可分離的,所以說音樂有如繪畫。全音音階是由六個全音組成,剛好把兩個半音合成一個全音。在印象主義時期固定音型回到了音樂中,它們曾出現在巴洛克音樂里,在古典時期和浪漫主義時期這種技巧有點過時,浪漫主義對于固定音型來說過于寬闊了,但是在印象主義時期它們卷土重來,對現代主義時期來說它們非常重要,這是進入現代主義時期的先兆。德彪西受東方音樂影響至深,我們有證據表明他在哪方面以及為什么受東方音樂影響至深,從1889年開始,他在巴黎陸陸續續接觸過東方音樂。
德彪西《水中倒影》的視覺色彩
西方傳統音樂家巴赫、貝多芬、莫扎特等總是將音樂與顏色相連,我們知道的是在復雜的音樂體系中所謂旋律的東西就是在管弦樂的曲子里到了旋律的地方時作者會加進去一種新樂器。像在告訴你一個信號:“嗨,旋律來了”樂器安靜下來然后開始演奏旋律。德彪西所做的卻有一點不同,他在作品中僅僅只摻雜一點點色彩,如果我們接觸到他的管弦樂作品,其中他用到了新樂器就是人聲,人聲唱的是他想要的溫暖而穩定的聲音。溫暖的人聲像托馬斯·曼說的,他只是把它帶進來在那涂了一點顏色,令他感興趣的不是音線而僅僅是色彩,他要把色彩從音線中剝離,而在這一時期的繪畫中也開始出現強化色彩并且使色彩與線條分離。演奏德彪西音樂就像是精美的黑白照片,光線上很強,色彩上并不是十分奪目,但是聽后會感覺特別舒服。德彪西的音樂創作一般在學術界分為兩個階段但有的學生也把它分為三個階段。如果把它分為兩個階段,第一期把它叫做晚期浪漫主義風格,第二期是印象派風格,因為德彪西的風格形成有一個過程,所以他在中后期的印象派風格是一個逐漸形成的過程,他早期的作品是沿襲法國前輩作曲家的風格,是非常清新的浪漫主義,我們現在稱之為小清新風格,這類曲目中最典型的就是阿拉伯風格曲中的第一首,被后人改編成很多器樂作品。一般學術界把德彪西的《貝加莫組曲》作為分界線,在此之前是晚期浪漫主義,在這之后德彪西的作曲進入了印象主義創作時期。其中第四首《帕斯比葉舞曲》富于節奏性,鋼琴演奏上也有一些難度。在這部作品當中我們也可以感受到德彪西后期創作的印象派的一些技法和一些還沒有完全成熟但是已經顯現出來的一些特點。《水中的倒影》是德彪西創作的頂峰時期最成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在演奏技術方面德彪西是非常重要的,他的演奏技法非常柔和,注重于音樂的色彩,踏板也變成一種演奏技巧。從德彪西開始調性就不再是音樂創作必須遵循的體系了,盡管德彪西的作品還在調性內,但有的已經接近無調性甚至已經完全沒有調性。德彪西自己創造了自己的音階,他的音階是六聲音階,他的音階只有三個白鍵三個黑鍵,他已經不遵循大小調體系。正如在2012年《交響》第三期發表的時江月的同名論文《水中倒影》的視覺色彩與和聲、音響、踏板以及旋律線交織交融的特點研究中《水中倒影》的視覺印象惟妙惟肖、精彩無比。
結 語
德彪西印象派鋼琴作品《水中倒影》作為最具代表意義的印象派聽覺藝術與同時代印象派繪畫水乳交融、渾然天成。音樂的音響與視覺的畫面成為印象派藝術唯美、自然、暢然如歌的合二為一。這是區別于古典藝術、現代藝術等藝術現象的重要特點。其獨特的藝術審美角度是鋼琴藝術研究的重要價值所在。筆者作為此項課題的研究者,與其他三位在鋼琴演奏及教學中都頗有成就的同事經過近兩年的學習,赴法調研,專家咨詢等若干具體研究工作,總結出對“德彪西《水中倒影》的視覺印象淺析”此項課題的研究論文,希望我們的研究對印象派藝術在中國的影響得以更深入的展開。
參考文獻:
[1]時江月.德彪西《水中倒影》的視覺印象淺析[J].交響,2012,(3).
[2]汪麗萍.德彪西《鋼琴前奏曲》的教學實踐[J].咸寧學院學報,2010,(3).
[3]時江月.德彪西《鋼琴前奏曲》教學難點探究[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6,(5).
[4]索娜.論德彪西鋼琴曲《水中倒影》的和聲游移特征[J].樂器,200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