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Modals的研究歷史上對其語類的界定主要有兩種觀點,即“主動詞說”和“助動詞說”。本文通過分析提出Modals在語類上應歸屬于助動詞,但是modals仍然具有自身獨特的次語類特征,這些次語類特征導致了其在句法位置上的獨特性。對modals語類的重新界定以及其次語類特征的分析將有助于對modals的句法結構作出統一的解釋,并對語法教學產生積極的意義。【關鍵詞】情態 語類 認識情態 根情態

本文系延安大學人文社科項目(Yds2012-18)階段性成果。

Modals在漢語中通常被翻譯為情態動詞,在英語中通常體現為must、can等詞。這類詞主要用于表現句子的情態意義。然而由于和句中謂詞的特殊關系,有學者認為modals屬于動詞語類,把其稱為modal verb,還有學者認為其屬于助動詞,把其稱為modal auxiliary。因此,modals所屬的語類問題至今仍是一個含混的概念,這種模糊或含混也影響了生成語法學家對其句法結構的研究。筆者認為廓清modal的語類問題是極為必要的,這對句子的結構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Modal的定義和分類

Modals和句子的情態意義有著直接的關系。其定義和分類都源于對情態(modality)的定義和分類的研究。在傳統語法中情態助動詞作為一種表達情態意義的重要手段,被定義為語言的模態算子。Lyons (1977)認為:由于人類情感的豐富性和多樣性,情態助動詞在不同的語境中所蘊含的語義也是不同的。Rescher(1968: 24-26)根據情態助動詞表達意義的不同,把情態助動詞分為八類:真實情態(alethic modality),認識情態(epistemic modality),時間情態(temporal modality),愿望情態(boulomaic modality),道義情態(deonic modality),評價情態(evaluative modality),因果情態(causal modality),條件情態(conditional modality)。這種基于平面向度的功能區分為后來學者對情態意義的研究奠定了基礎。這些學者們的研究為modals的定義和分類奠定了基礎。概而言之,情態(modality)是句子的模態算子,其在句中主要由modals來體現。Modals的主要功能就是幫助說話者表達可能性和必然性,即表示命題所處的狀態。

在生成句法的研究歷史上,一般認為存在兩類modals,分別表示認識情態(epistemic modality)和根情態(root modality)。認識情態中Epistemic一詞來自希臘語中的episteme,意思是“知識”,指說話人根據自己的現實經驗,按照推理法則對時間的可能性進行的估判,就情態詞而言體現為表達“可能”、“必定”等語義。根情態最初被稱為道義情態(deonic modality)。Deontic來自希臘語的déon,指的是客觀情況,表示人或物因自身的性質而具有某一動作或狀態的泛時性潛勢(general potentiality),就情態詞而言則表現為人的能力,物的性能,表達“許可、義務和能力”等語義。到了20世紀60年代,隨著轉換生成語法的發展,deontic這一術語逐漸被root所取代。

關于Modal所屬語類的爭議

1.主動詞說

在早期的研究中,情態助動詞被定義為 “不完全變化的動詞(defective verbs)”。在很多文獻中被稱為“主動詞假說”(Ouhalla,1991:69)。以Ross為代表的語法學家堅持modals的“主動詞假說”。Ross(1969)在研究助動詞(auxiliary)和動詞(verb)的特征時指出‘助動詞’和‘動詞’應該屬于同一個語類,動詞。并且他認為,帶有認識情態意義的情態動詞是一元動詞,選擇整個命題做其補足語。對應的根情態動詞是二元動詞,也就是說這類情態動詞涉及的是主語和其他句子成分的關系。如對例(2)的兩種分析:John must be home at six o’clock./ Epistemic: must (John be home at six o’clock)/ Root: must (John, be home at six o’ clock).

另外,很多研究者從歷時的角度對“主動詞假說”提出支持。Lightfoot (1979)研究了英語中情態動詞的歷史發展,并提出了一個新的術語premodals,用來指現代情態動詞的前身。他認為premodals和主動詞分享了以下句法特征:(a)具有數的一致性;(b)在否定方面具有同樣的位置;(c)在問句中都可置于主語前面;(d)可以連續出現;(c)可以用于不定式和動名詞。Roberts (1985)也提出在古英語中,情態動詞和主動詞在兩個關鍵方面具有相似特征:(a)都具有顯性的形態上的一致性;(b)都具有給論元賦題元角色的能力。因此他認為古英語中的modals和主動詞具有一樣的句法位置。

2.助動詞說

Modals的助動詞說一直是生成語法研究中的主流思想。早在《句法結構》一書中,Chomsky就曾指出一個句子可以被形式化表述為由一個NP,一個AUX 節點和主要的述位部分VP組成,當句中出現modals的時候,其詞匯插入于AUX節點(1957:39-43)。同樣的思想在Chomsky(1975, 1986) 都有詳細論述。隨著生成語法的發展,modals的句法位置也有了不同的定位,由最初的AUX節點,被后來的INFL位置所代替。又隨著IP-分裂假說的提出,被認為基礎生成于T位置,并且還存在C位置以及輕動詞v位置的分析。

Radford(1988:151-153)試圖調和對modals助動詞和動詞的區分。他把動詞區分為助動詞(auxiliary verb)和非助動詞(nonauxiliary verb),及用[± AUX]來區分兩類動詞。如例:

will = [ + V, - N, + AUX] = Auxiliary Verb/

Want = [+ V, - N, - AUX] = Nonauxiliary Verb接著他又區分了情態助動詞和一般助動詞,由此得出,情態助動詞既具有動詞的特征也具有助動詞的特征,因此就形成了下面的一個分類圖示:

Verbs

Nonauxiliary Auxiliary

Verbs Verbs

(e.g. want)

Modal Non-modal

Auxiliaries Auxiliaries

前人的這些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對modals更深的認識,但是這些分析由于對modals本身的特征認識不清,都存在一定的問題。

存在的問題

1.“主動詞說”的謬誤

Modals的“主動詞假說”一度產生了極大的影響,然而這種研究主要是受傳統語文學的影響以及詞源學的影響。這種情態助動詞的動詞定位不管是從經驗層面還是在理論層面都是站不住腳的。例如:a. John should/ could not vote Conservative. b. *John voted not Conservative. c. *John not should/ could vote Conservative. d. John did not vote Conservative.

我們從上例的兩組句子可以得出,情態動詞必須出現在否定詞(NEG)的前面,而動詞只能出現在否定詞(NEG)的后面。由此看出,情態動詞和動詞是有明顯區別的。在現代情態系統中,modals不再具有數的一致特征,也不存在不定式和動名詞形式,所有這些形態上的特征都已經和動詞表現出明顯的區別。因此從經驗的角度我們很難再把modals劃歸到動詞語類中。Ross (1969)對modals還作了認識情態動詞和根情態動詞的區分。然而這種區分也并不具有理論上的科學性。其次,就modals在句子里的作用和功能來看,所謂的情態動詞與句子的論元并沒有關系,句子的論元只和主動詞有關,論元的題元角色也是由主動詞分配的。因此對modals的動詞定位是存在問題的。Modals不可能歸屬動詞語類。

2.“助動詞說”中的含混

對modals的助動詞定位在生成語法的研究中一直是一個主流思想,然而,其本身對助動詞的語類特征認識不清楚,受到了太多的語言現象的干擾,沒有把情態助動詞同時態、體特征等區分開來,導致了對情態助動詞的句法位置分析的混亂,如在生成語法中存在著對modals的T位置、C位置以及輕動詞v位置等不同句法位置的分析。生成語法學家們對modals的句法位置未能達成共識,也造成了對句子結構分析中的很多冗余和矛盾。至于如Radford等提出的modals居于動詞和助動詞之間的觀點更是缺乏科學性的,他們只是對modals所具有特征的簡單鋪陳和歸納,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modals的語類問題。因此,我們有必要對modals的語類進行重新界定,確定其所具有的次語類特征。

Modals語類的重新界定

1.動詞與助動詞的區分

助動詞(auxiliary),這個詞來源于拉丁語auxilium, 意思是:“幫助(aid,help),支持(support)”。動詞源于拉丁語verbum,意為標示動作或存在的狀態。傳統語法認為,所謂的助動詞是一個特殊的語類,曾是一個普通的動詞,但是隨著語言的演化和發展,已經表現出和動詞明顯的區別,現在被歸為一個特殊的語類“助動詞(auxiliary,通常簡寫為AUX)”。在生成句法對語類的劃分中,助動詞和動詞是相互區別的。首先從詞匯特征的差異來看,助動詞不可以單獨使用,必須依附于動詞才可表達完整的意思,并且其只能以動詞為其補足語;相反,動詞是可以獨立使用的,并且動詞的補足語表現為多種形式。其次,從句法分布來看,助動詞和動詞的句法特征也表現出明顯的差異。助動詞可用于句子的倒裝,而動詞不可以;助動詞可以直接接否定詞,而動詞不能;助動詞可用于附加疑問句,而動詞不可以。因此,助動詞和動詞應分屬于不同的語類。

2.Modals的語類認定

當我們考察modals的語類特征時,我們發現,modals滿足助動詞的語類特征,而與動詞的語類特征截然不同。首先,從詞匯特征來看,modals不可單獨使用。不管是在句法上還是在語義上,都只有依附于動詞才能表達合語法的句子和完整的意義,這和助動詞的詞匯特征是一致的。其次,從句法分布上看,modals也和助動詞一樣可以用于句子的倒裝;可以直接接否定詞;可以引導附加疑問句。因此modal從語類上看理應歸屬于助動詞語類而非動詞語類。然而,modal作為助動詞語類中的一員,除了分享助動詞語類所具有的語類特征外,還具有自身獨特的次語類特征。首先,modal并不表現出數的一致性。例如:*He coulds (*wills, *shalls, *cans, *mays, *musts …) get upset. 其次,modal本身并非時態標記,modality和tense分屬兩個不同的維度,其都會對句子進行調變,但卻是兩個相互獨立的領域。并且modal的形態和時態之間也并不存在一一對應關系。由此可見,我們在傳統語法中所認為的情態助動詞的時態變化都是受到了語言表象的干擾,modal本身并不是時態標記。因此,對情態助動詞modal的次語類特征的分析,對其句法結構的研究將產生重要的影響,并將有助于對modal的句法結構形成一個統一的解釋。

通過分析論證,本文指出,modal歸屬于助動詞語類,并且其作為助動詞語類中的一員具有其自身獨有的次語類特征。對其次語類特征的認定將有助于對情態助動詞的句法結構作出統一的解釋。另外,在國內的英語語法書中一般都將modals譯為“情態動詞”,這種翻譯是不對的,并且容易造成含混和誤導,對modals助動詞語類的認定,將有助于二語學習者對modals所具有句法特征的掌握。

參考文獻:

[1]Chomsky, N.The syntactic structures. The Hague: Mouton & Co, Publishers,1957.

[2]Chomsky, N.The logical structure of linguistic theory.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5.

[3]Chomsky,N.Barriers. Cambridge: The MIT Press,1986.

[4]Coates, J.The semantics of the modal auxiliaries. London: Croom Helm,1983.

[5]Lightfoot,D.Principles of diachronic syntax.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9.

[6]Lyons, J.Semantic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7.

[7]Ouhalla, J.Functional category and parametric variation. Landon: Routledge,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