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敦煌碑銘贊文獻中年齡類詞語相當豐富,少年、青年、老年詞各自匯聚成群,這些語詞有舊詞,有唐時新詞,亦有沿用典故之詞。它們的出現和使用體現了漢語詞匯的繼承性和豐富性,同時也使漢語言的表達更加精煉、多樣、形象。

【關鍵詞】敦煌 碑銘贊文獻 年齡類詞語

本文為陜西省教育廳專項科研計劃項目(項目號:12JK0400)、榆林學院高層次人才科研啟動項目(項目號:12GK27)階段性成果之一。

本文以敦煌碑銘贊文獻為研究材料,以鄭柄林先生《敦煌碑銘贊輯釋》一書為底本,對其中的年齡類詞語進行整理和研究。敦煌碑銘贊是出土文獻,文獻的真實性不容置疑,語言特色比較突出。再者,目前學術界對古漢語中年齡類詞語研究時忽略了出土文獻,碑銘贊文獻中的這部分語詞更是無人問津,由此造成了語文類辭書的缺憾,如《漢語大詞典》(以下簡稱《大詞典》)就出現了詞語失收、用例滯后或孤證、釋義不當等現象,前賢已有很多補正。這項研究可以彌補這類辭書的不足,使之更趨完美。同時,也能顯示漢語詞匯的豐富性,為漢語詞匯史的研究貢獻綿薄之力。

敦煌碑銘贊文獻中這類詞語相當豐富,有的表幼年,有的表青年,有的表老年,具體如下。

表示幼年的詞語

【齠丱】齠,《集韻·蕭韻》:“齠,毀齒也。”即小孩脫落乳齒換長恒齒。一般來說,這一生理現象出現在七八歲左右。丱,《廣韻·諫韻》:“丱,總角也。”《字匯·丨部》:“丱,束發如兩角貌。”“束發”指古代男孩成童時將頭發束成一髻。因此用束發代指成童,當指八歲以上的兒童。①宋曾恐《張文叔文集序》:“八九歲,未丱,始讀書就筆硯。”“未丱”指未束發。由此可知,“齠丱”即長出恒齒、束發成兩角的年齡,即八歲以上的幼童。P.2640②《常何墓碑》:“暗識龍韜,生知豹略,在齠丱之日,總角雋佩之儔。”他書亦有用例。如《漢魏南北朝墓志匯編·魏故員外散騎常侍清河崔府君墓志銘》:“慶流昆后,篤生明懿,齠丱夙成,幼弘禮義。”《大詞典》孤證。

【齔歲】齔,《說文·齒部》:“齔,毀齒也。男八月生齒,八歲而齔;女七月生齒,七歲而齔。從齒,從匕。”齔即更換牙齒,齔歲即更換牙齒的年齡,指幼年時期。(1)P.3556《曹法律尼厶乙邈真贊并序》:“間生靈德,神授柔和,早年之異眾超群,齔歲之棄(奇)姿美貌。”(2)S.5405《張福慶和尚邈真贊并序》:“髫年慕道,齔歲披緇。”(3)P.3792《張和尚生前寫真贊并序》:“齠年早曉儒王教,齔歲歸真守嚴精。”《曹法律尼厶乙邈真贊并序》中,“早年”、“齔歲”相對,“齔歲”義顯豁。《張福慶和尚邈真贊并序》、《張和尚生前寫真贊并序》中,“髫年”、“齠年”分別與“ 齔歲”對,“髫”通“齠”,意義顯豁。該詞在文獻中用例豐富。如《漢魏南北朝墓志匯編·魏故元氏趙夫人墓志銘》:“夫人稟映自衷,容華外潔,金箱齠年,玉振齔歲。”“齠年”、“齔歲”同義對舉。“參贊機權,冕旒畢襲,蘊靈巖之奇氣,體中貞之妙旨,風飆郁乎齔歲,岐嶷表乎弱齡。”“齔歲”、“ 弱齡”互對。“公諱信,字泰,并州晉陽人也。粵若竹馬騰規,結義期齔歲。”《大詞典》孤證且首例為清代文獻。

【齠齔】:同義并列復合詞,指童年。(1)P.3718《張清通寫真贊并序》:“智效先成,齠齔早能立事。”文獻中用例頗多。《漢魏南北朝墓志匯編·君諱德》:“齠齔之年,兒中標異。”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吾家風教,素為整密。昔在齠齔,便蒙誘誨;每從兩兄,曉夕溫凊,規行矩步,安辭定色,鏘鏘翼翼,若朝嚴君焉。”《校注·維摩詰經講經文(四)》:“街坊競看,仕庶咸嗟,嘆幼年能發于善心,怪齠齔解辭于俗網。”“幼年”“齠齔”相對為文。《遼史》卷1《太祖紀上》:“雖齠齔,言必及世務。”元代王實甫《西廂記》:“呀,將俺一家兒不留一個齠齔。”“不留一個齠齔”指活口連小孩都不留一個。明施耐庵《水滸傳》:“倘或仍昧良心,違戾詔制,天兵一至,齠齔不留。”“齠齔不留”指連小孩都不放過。“齠齔七八歲,綺紈三四兒。”由“齠齔七八歲”一句可知“齠齔”所指年齡段。“齠齔英慧,七歲遭母憂”指幼年聰明伶俐,七歲時母親過世。

【幼齡】幼年。(1)P.3718《張清通寫真贊并序》:“幼齡別眾,不益不言。”指贊主在幼年時與眾不同。宋贊寧《宋高僧傳》卷24《唐太原府崇福寺崇政傳》:“幼齡敏達,固愿出家。”“幼齡敏達”即幼年時期聰敏通達。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66回:“女將生來正幼齡,英風凜凜貌娉婷。”“正幼齡”即正是幼年時期。“今少子睎冥風,弱挺秀容,奇以幼齡,翰披孺童。”“幼齡”、“孺童”互對。“朕幼齡纂歷,夙馭鴻基,戰戰兢兢,若臨淵谷。”“幼齡慘失怙,弟妹悲相望。”指幼年時期失去了父親。“幼齡思奮飛,弱冠游靈臺。”《大詞典》下限早為唐代文獻。

【童孺】兒童;幼年。(1)P.3792《張和尚生前寫真贊并序》:“師乃童儒異貌,早歲殊英。”按,“童儒”與“早歲殊英”中“早歲”相對,應為“童孺”。“孺”,《說文·子部》:“孺,乳子也。”《釋名·釋長幼》:“兒始能行曰孺。”“童孺”同義連文,當是。該詞他書亦有用例。《漢魏南北朝墓志匯編·魏故崔公之墓志銘》:“然諾之信,著于童孺,瑤音玉震,聞于弱冠。”“童孺”、“弱冠”互對。《史記》卷60《三王世家第30》:“然武帝春秋高,惑于內寵,誅太子而立童孺,能不使胥、旦疑怨。”《南齊書》卷54《高逸傳》:“鬼泣舊泉,人悲故壤,童孺視編髪而慚生,耆老看左衽而恥沒。”“童孺”、“ 耆老”互對。《梁書》卷51《范元琰傳》:“元琰時童孺,哀慕盡禮,親黨異之。”《南史》卷57《沈約傳附父璞傳》:“璞字道真,童孺時神意閑審。”

這類詞還如“髫年”、“齠年”、“齠齡”、“早歲”、“丱歲”、“懷橘”等。

表示青少年的詞語

這部分詞語有的來自典故,有的是唐時新詞。如:

【壯歲】:始見于唐代文獻。壯,《釋名·釋長幼》:“三十曰壯,丁壯也。”《禮記·曲禮上》:“人生十年曰幼學,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壯,有室。”可見“壯歲”指三十歲的青年人。碑銘贊文獻中有用例。如(1)P.2482《閻海員邈真贊并序》:“齠年智勇以過人,壯歲英靈而異眾。”指墓主人年少時聰明勇敢過人,壯年時英俊聰靈異眾。(2)P.3556《府君慶德邈真贊并序》:“早年用武而超群,壯歲懷文而冠古。”“早年”、“壯歲”互對。他書用例如:唐白居易《晚歲》詩:“壯歲忽已去,浮榮何足論。”《金史》卷39《樂志上》:“壯歲經行,恍然如故。”《牡丹亭》第50出《鬧宴》:“諸公皆高才壯歲,自致封侯。如杜寶者,白首還朝,何足道哉!”《明史》卷243《馮從吾列傳》:“從吾又上言:‘臣壯歲登朝,即與楊起元、孟化鯉、陶望齡輩立講學會,自臣告歸乃廢。’”“壯歲登朝”指壯年時進入朝廷。《清史稿》卷267《張英傳》:“英自壯歲即有田園之思,致政后,優游林下者七年。”

來自典故的如“入奉之年”、“弱冠”、“而立”等,因源自典故,故不詳述。

表示中老年的詞語

碑銘贊文獻中還有諸多表示中老年的詞語如知命、從心、耳順等,因源自典故,故不詳述,簡單列舉如下:

【知命】指五十歲。(1)P.3718《劉慶力和尚生前邈真贊并序》:“時乃年逾知命,萬行斯門粗圓。”(2)P.3718《程政信和尚邈真贊并序》:“河期掩世,知命云亡。”

【耳順】指六十歲。(1)P.3718《張明德邈真贊并序》:“年逾耳順,疴疾纏躬。”(2)P.4660《都僧統唐悟真邈真贊并序》:“耳順從心,色力俄衰。”《大詞典》例證斷代。

【從心】指七十歲。(1)P.4660《河西都僧統翟和尚邈真贊》:“天命從心,寢疾于床。”(2)P.3718《張明德邈真贊并序》:“從心之秋,忽遘懸蛇之疾”。

注釋:

①見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0917/21/91455_23664194

8.shtml..

②P. 即伯希和.S.即斯坦因.下同.

參考文獻:

[1]法國國家圖書館編著.法國藏敦煌西域文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2003.

[2]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等編.英藏敦煌文獻[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1995.

[3]黃征,張涌泉.敦煌變文集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1997.

[4]項楚.敦煌變文選注[M].成都:巴山書社,1991.

[5]鄭炳林.敦煌碑銘贊輯釋[M].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1992.

[6]陳彭年(宋).廣韻[M].上海:上海書店,1989.

[7]丁度等(宋).集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8]黃征.敦煌俗字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9]江藍生,曹廣順.唐五代語言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10]蔣禮鴻.敦煌變文字義通釋(增補定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11]蔣禮鴻.敦煌文獻語言詞典[M].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4.

[12]羅竹風.漢語大詞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993.

[13]徐中舒.漢語大字典(縮印本)[M].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湖北:湖北辭書出版社,1993.

[14]許慎(漢).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63.

[15]彭定求等(清).全唐詩[M].北京:中華書局,1980.

[16]趙超.漢魏南北朝墓志匯編[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