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陜西省設立環境專業的高校眾多,辦學歷史、發展現狀、專業方向設置等均不盡相同。各個院校要從專業特色建設著手,合理安排專業理論課程和實踐環節,培養出更多順應市場和社會需求的專業人才,同時提高自身環境專業的社會競爭力。

【關鍵詞】環境專業 專業特色 實踐環節

基金項目:陜西理工學院基金項目XJG1335。

陜西省高校環境專業設立概況

我國最早的環境工程及環境科學專業設立于20世紀70年代,絕大多數設立于20世紀90年代[1]。陜西省是全國高校比較集中的教育大省,多數的理工科院校及綜合類院校都開設了環境專業,其中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環境專業設立于1977年,屬于全國最早設立環境專業的高校之一。后續有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西安理工大學、西安科技大學等數十所高校設立環境專業。

陜西省高校環境專業方向設置特點

1.不同學制的培養,順應社會不同層面需求

省內高校的絕大多數都設立了環境工程專業,從培養學制看,既有本碩連讀、碩博連讀,例如: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西安建筑科技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等;也有四年本科教育,這是絕大多數院校主要側重的學制設置;還有三年制專科教育,例如西安建筑科技大學華清學院、西安培華學院等。學制設置不同,決定了培養對象研究深度和研究層面的差異,同時不同的學制設置也滿足了社會企事業單位的多方面需求,例如:專科和本科教育主要面向工業生產企業的環境污染物治理技術服務、環保設備及環保技術推廣、環評工作、環境監測技術服務等;研究生教育,包括碩士和博士教育培養高級科研攻關人員,面向的是環境相關的研究所、設計院、高等院校等更高層面的技術、理論及設計研究。

2.不同專業方向設置,滿足多行業環境保護需求

各高校環境工程專業的專業方向和側重點各不相同,各具特色。這是由于各個院校辦學歷史、重點專業學科的發展差異所導致的,從各個院校的環境專業設置院系名稱可不同程度地看出其方向側重點。例如:西安建筑科技大學,有國家級環境重點實驗室,其環境專業以水污染控制技術、大氣污染控制技術研究為重點;陜西師范大學的環境專業設置于資源與環境學院;西安科技大學的環境工程設置于原地質系;長安大學由原西安公路交通大學、西安工程學院、西北建筑工程學院合并而成,原三個院校均設置有環境專業;西安工程大學是原西安紡織學院,環境專業側重方向為工業污染等;西北大學環境專業設置在城市與環境學院;陜西理工學院環境專業設置在原化學學院等。總之,各個院校的環境專業在專業方向設置上均具有其自身學科發展特點,這避免了我省高校環境專業學生知識體系單一,就業面窄等諸多現實問題,也滿足了社會多行業的環境保護需求。

3.專業知識及技能要求

無論是學制年限不同,還是專業方向設置不同,但從其現代人才培養目標來看,都是要求環境專業學生牢固掌握專業基礎理論,加強動手能力和職業技能的培養。專業理論知識包括:水污染控制技術理論、大氣污染控制技術理論、固體廢棄物處理與處置、噪聲污染控制等;加強動手能力和職業技能的培養包括:具有一定計算機程序設計及應用能力,能進行大氣、水污染控制工程、環境系統工程、固體廢物處理與處置等工藝設計能力,基本的環境監測實驗能力等。除了專業理論知識和相關職業技能培養之外,還要求學生能夠具備一定計算機程序編寫和專業外語能力[2]。

陜西高校環境專業存在的弊端

1.專業課程設置相似,難以體現各校專業特色

陜西省各高校的環境專業課程建設,均以某幾個環境專業辦學時間長或者由國家重點環境實驗室和國家重點學科點的幾所高校為自身教學大綱的設計雛形。所以很多高校在環境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方向課程設計上有很大的相似度,尤其體現在環境專業辦學時間短的高校,不能找到專業辦學定位和特色,那么就難以培養出順應社會發展和市場需要的環境專業人才,也很難將學校的環境專業辦出特點被社會認可。學習其他有辦學經驗的院校環境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對于環境專業起步中的學校無疑是最穩健的方法,但這僅限于初始階段求穩[3]。隨著課程開設時間的加長,必須要根據學校專業設置特點及所處地域特點,對環境專業的方向定位和學生培養定位作出準確和科學的判斷,不僅需要向其他院校學習,同時還要結合實際情況,制訂出新的培養方案和培養計劃。

2.擴招帶來的實習環節難以高質量完成

從1999年開始高校持續大規模擴招,經過十幾年發展,高校擴招在提高國民整體素質和拉動教育產業發展方面貢獻突出,但同時也帶來一些負效應,在陜西省這樣的教育大省更是體現的十分明顯,主要表現為實習師資、實習場所的配置出現相對短缺,導致了實習效果的下降。由于環境專業的特點,實習場所本身受到企事業單位的行業生產限制,再加之近年的大幅度擴招,使得實習單位、相關指導資源更加短缺,這對于環境專業學生的職業技能和動手能力培養是十分不利的[4]。

3.各高校實習時間安排不合理

(1)大多高校均把環境工程專業認識實習安排在第4學期末或第5學期初,時間一般都是1周。第4學期末和第5學期初,學生都只是接觸了專業基礎課,例如:工程力學、流體力學、環境化學、化工原理等,對于專業方向課: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氣污染控制技術理論、固體廢棄物處理與處置、噪聲環境污染與治理等課程,均是第5學期或者第6學期才開始開設。所以認知實習過程中,講解教師或者企業技術講解員在現場講解的內容學生往往聽不懂,甚至是有些專業名詞對于學生來說是很陌生的,認知實習效果很難保證。

(2)環境專業生產實習安排在第6學期末或者暑假,實習周數在三周左右。這個時期安排生產實習,實際不合理。原因是這時候學生的課程安排十分密集,學習任務繁重,同時這個階段正是學生復習考取研究生或者考取公務員的關鍵階段,很多學生抱著“走過場”的態度應付實習[4]。

4.實驗課程設置簡單,工程設計思想和綜合性不能體現

對于很多高校的環境專業,尤其是沒有環境專業省級以上重點實驗室的院校,環境專業的實驗課程設置比較單一,以操作性和驗證性的實驗為主,實驗項目與理論知識聯系不緊密,不能體現出工程思想和綜合設計思想,學生的思維得不到調動,不能培養其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更談不上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提出建議

1.以“特色與創新”為高等學校辦學宗旨

在陜西省這樣的高校聚集省份,一是做好本校環境專業學生培養定位,二是制訂具有特色體現的培養計劃,制訂科學合理和有特色的課程安排及其相關的實驗和實踐環節。調整專業結構,突出專業特色。一方面可以順應市場需求,為社會輸送出有方向定位的高素質人才;另一方面有特色的辦學才是保證學校具有持續旺盛的生命力的關鍵因素。

2.科學制訂實踐環節安排,包括內容、時間安排等

(1)實踐內容一定要本著培養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宗旨,減少實驗性操作和驗證性實驗的內容,增加設計性和綜合性的實驗內容[5]。

(2)調整實習時機,做到這一點的前提是合理調整專業課程的設置。建議將專業課程統一向前放置,從而給實踐環節提供更長時間來合理分配。

參考文獻:

[1]郭新超.環境工程專業三類實習的教學改革探討[J].高等建筑教育,2005,14(4):66-69.

[2]李雪梅.對環境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的思考[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05,20(5):69-71.

[3]崔芳.環境工程專業創新實驗教學體系改革[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1,28(2):139-141.

[4]范春輝.面向卓越工程師培養的“三位一體”教學模式構建與改革——以西部教學型高校環境工程專業為例[J].安康學院學報,2013,25(3):99-101.

[5]溫桂清,蔣治良,李俊.高校環境科學專業就業分析及培養模式探析[J].高教論壇,2010,6:10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