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是傳承和發展體育文化的重要陣地。高校體育文化不僅對培養大學生終身體育意識,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發揮著巨大的作用,而且對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針對高校體育文化存在的問題與不足,從宏觀和微觀兩方面著重分析其產生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提升高校體育文化的現實路徑。

【關鍵詞】高校 體育文化 路徑

我國著名體育專家盧元鎮教授認為,體育文化是包括體育認識、情感、理想、價值、制度、道德和物質條件等在內的關于人類體育運動的物質、制度、精神文化的總和。筆者則認為體育文化即是人類為適應生存和發展的需要而創造的包括體育在內的一切物質、精神、制度和行為文化的總和。高校體育文化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而且在體育文化實施過程中使體育行為產生巨大的社會效應,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建設。

高校體育文化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1.高校校園體育精神文化缺乏人文底蘊。校園體育精神文化具有凝聚、導向、激勵的巨大功能,它是校園體育文化的核心,然而,一些高校校園體育精神文化缺乏人文底蘊,主要表現在尚未開設全面、專業的體育理論選修課,學校平時開展的學術活動大多與體育無關,學生想全面系統了解、掌握體育運動與健康方面的前沿理論知識及其發展趨勢,較為困難,這就極大地削減了大學生對體育運動的興趣和熱情。

2.高校校園體育物質文化缺乏人文景觀和文化場所。目前,許多高校缺少運動場館、體育類雕塑、標志性體育標識和體育宣傳標識等,缺乏體現高校文化內涵的美化設計,無法滿足大學生日益增長的體育競賽和休閑需求。而現有的體育雕塑和體育標識因未引起足夠的重視,而沒有發揮其應有的功能,學校場館的利用率還有待進一步的提高。

3.高校校園體育制度文化缺乏保障機制。許多大學校園體育制度文化建設大多停留在經驗層面,可操作性也不強,特色專業學科成為主要教育資源而備受關注,統籌規劃缺乏,資金整合缺失。體育教學部的組織機構和體育制度仍需完善,體育社團的管理缺乏規范性。校園體育文化建設缺乏機制保障的關鍵在于部分高校沒有成立專門機構對校園體育文化進行具體設計、規劃與實施。

4.高校校園體育行為文化缺乏多樣性和規范性。首先,高校教師體育行為表率和引領作用不夠,自身學習和提高體育技能的積極性不高;其次,大學生課外體育鍛煉的興趣需要進一步增強,積極性有待進一步提高;再次,體育社團的管理缺乏規范性,規模影響較小。此外,許多大學體育社團的數量和內容缺乏多樣性,社會影響力不夠。

原因探究

1.宏觀因素。第一,社會影響因素。高等教育規模的空前擴大,對校園文化建設提出了嚴峻的挑戰。隨著高校生師比的不斷加大,高校的體育教學與體育管理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與挫折。第二,高等教育自身問題。許多高校教師對校園體育文化認識欠缺,思想還不夠解放。體育所呈現的魅力在于不僅使生活變得豐富多彩,而且更重要的在于提高了生命的質量。第三,大學階段仍然殘留著中學應試教育的痕跡。第四,群體活動和校內外體育競賽內容較少、形式單一、趣味性較差,組織運作的行政氛圍較重。

2.微觀因素。第一,由于地域、待遇、環境和市場經濟負面因素的影響,部分大學體育師資力量相對不足,加之在職培訓不夠,部分教師敬業精神和奉獻意識在下降。第二,大學生身體素質及健康水平在逐年下降。

高校體育文化提升的路徑

1.校園精神文化的提升

加強體育意識教育,是樹立正確的體育觀的基礎。一方面,培養師生共同的體育意識和體育精神,在教學中要增強對學生健康意識和體育意識的教育,開展積極健康、生動活潑的校園體育文化活動,構建體育精神文化環境;另一方面,將當前體育與終身體育教育有機地聯系,培養學生樹立終身體育的觀念。

2.校園物質文化的提升

校園體育物質文化建設是培養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徑。校園的建筑風格充分體現著校園文化,彰顯學校的價值取向和審美理念,滲透其中的體育運動精神以及相關的藝術形式和社會文化心理,構成整體的文化屬性,熏陶和感染廣大師生,使人感受到一種人格化的力量。

3.校園體育制度文化的提升

第一,加強制度建設,形成建設合力。領導重視,各職能部門齊抓共管,體育教師的全力以赴,抓好制度建設,形成建設合力。第二,建立專門機構。許多大學成立專門機構學校體育運動委員會,統領全校各系部的體育工作。同時,設立體育教育專門機構——體育教研部,還成立了體育社團30余個。第三,規范體育社團。認真研究制定章程,保證章程具有合法性和可操作性,用來指導社團工作。

4.校園體育行為文化的提升

第一,體育課程改革,加設特色項目。體育教學內容的選擇首先體現“以學生為本”的理念,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學習價值,要在《高校體育教學指導綱要》、《普通高校公共體育課國家標準》基礎上,優化高校體育教學內容,以滿足學生對體育文化的需求。第二,整合體育賽事競賽資源,舉辦體育文化節,加強體育文化的交流。通過開展校園體育文化活動,加強了大學生之間的交流,使他們逐步積累知識與經驗,提高了組織管理和社會實踐活動等方面的能力。第三,加強宣傳力度,構建良好的校園體育文化環境。

參考文獻:

[1]劉荊南,王家林,謝翔.體育文化與健康教程[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2]方愛蓮,趙曉紅.體育文化導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唐詩.和諧社會校園視野下的高校體育文化[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科技大學學報,2012,(10).

[4]楊德軍.高校校園體育文化建設的研究[J].學校體育學,201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