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當代作曲家重要作品目錄簡介 及其作品地域風格特點分析
作者:西安音樂學院作曲系 陜西西安 龔佩燕
發布時間:2014-06-18 17:03:02
【摘 要】當代陜西作曲家在我國音樂界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這些著名作曲家的創作內容豐富、題材廣泛、體裁形式多樣,其中關于創作素材的風格將涉及到大量的西北地域性民族民間音樂,因此很有必要對這些作曲家及其重要作品進行梳理,并對具有代表性的作曲家以及作品進行分析介紹。
【關鍵詞】陜西當代作曲家 作品目錄 陜西 地域風格 民間音樂素材
基金項目:本文為《當代陜西音樂創作地域風格的技術性呈現及其理論》研究成果之一[立項號:12J233]。
當代陜西作曲家在我國音樂界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他們的作品在國內外都有著很大的影響力,有的甚至名震海內外。例如:趙季平、饒余燕、韓蘭魁、張豪夫、陳大明、崔炳元、程大兆、張大龍等。這些著名作曲家的創作內容豐富、題材廣泛、體裁形式多樣,將涉及到民族管弦樂、交響樂、室內樂、聲樂以及影視音樂等眾多方面;其中關于創作素材的風格將涉及到大量的陜西地域性民族民間音樂,如秦腔、碗碗腔、郿戶、陜北道情、老腔、民歌和西安鼓樂等。他們極大地利用和發展了我們陜西寶貴的地域性文化資源,由于許多作曲家的作品都不曾被整理和搜集,從而對我們陜西的音樂文化的研究是一個重要的缺失,因此很有必要對這些作曲家及其重要作品進行梳理,并對具有代表性的作曲家以及作品進行分析介紹。
重要作曲家作品目錄簡介
趙季平:(1945—),出生于甘肅平涼,原籍河北束鹿。我國著名作曲家、中國音樂家協會主席、西安音樂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他的音樂作品,尤其是影視音樂在我國幾乎是家喻戶曉,他在影視音樂與民族管弦樂上的創作成就在當今中國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其作品涉及的題材與體裁非常廣,其代表作有:
1.電影配樂作品——《黃土地》、《大閱兵》、《紅高粱》、《秦始皇》、《菊豆》、《大話西游》、《五個女子和一根繩子》、《大紅燈籠高高掛》、《秋菊打官司》、《炮打雙燈》、《活著》、《倚天屠龍記》、《風月》、《變臉》、《秦頌》、《孔繁森》、《老井》、《心香》、《霸王別姬》、《一聲嘆息》、《美麗的大腳》、《梅蘭芳》、《孔子》、《白鹿原》等。
2.電視劇配樂作品——《大秦腔》、《燕子李三》、《水滸傳》、《嫂娘》、《笑傲江湖》、《倚天屠龍記》、《大宅門》、《射雕英雄傳》、《喬家大院》、《青衣》、《天下糧倉》、《天龍八部》、《大秦帝國》、《中國往事》、《康熙微服私訪記》、《三國》等。
3.管弦樂作品——《第一交響樂》、琵琶協奏曲《祝福》、管子與樂隊《絲綢之路幻想曲》、交響敘事詩《霸王別姬》、民族交響組曲《喬家大院》等。
4.民族管弦樂作品——作品《慶典序曲》、《心香》、《古槐尋根》、《和平頌》。
5.舞劇——《大漠孤煙直》、《情天·恨海圓明園》、《長恨歌》。
饒余燕:(1933—2010)男,祖籍廣東大埔 ,成長于上海。是我國著名的音樂教育家、杰出的作曲家、西安音樂學院作曲系教授、復調音樂專家。
代表作:
1.鋼琴作品——《引子與賦格》、《引子與賦格——抒情詩》、《長安古樂復調鋼琴小曲三首》。
2.重奏曲作品——長號四重奏《召喚》、古箏四重奏《鎖風沙》。
3.管弦樂作品——鋼琴與管弦樂《秦腔曲牌主題隨想曲》、鋼琴協奏曲《獻給青少年》、古箏與管弦樂協奏曲《驪宮怨》——白居易《長恨歌》讀后。
韓蘭魁:(1959—)男,祖籍河北,長于甘肅蘭州。為西安音樂學院副院長、作曲系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也是當今中國音樂創作發展史上的重要成員之一。
代表作:
1.鋼琴作品——獨奏《幻想舞曲》。
2.交響樂作品——交響合唱《綠色的呼喚》、交響合唱《亞歐大陸橋暢想》、交響前奏曲《春訊》、琵琶協奏曲《祁連狂想》、交響音詩《絲路斷想》、參與創作的大型民族交響樂《華夏之根》、參與創作大型民族交響樂《敦煌音畫》的兩個樂章《月牙泉的故事》和《集市》。
3.舞劇——大型舞詩《鳳鳴長安》、《滿江紅》,參與創作舞劇《夢回大唐》、樂舞《敦煌韻》。
4.藝術歌曲——《祖國的珍珠與瑪瑙》、《蔚藍色的童年》、《多情的海鷗》,還曾為《老三屆》、《唐山大地震》、《幾度菊花香》、《離開軍營的日子》、《永不磨滅》、《換個活法》、《黃金驛站》等十幾部電影電視劇作曲。
張大龍:(1952—)男,生于西安,祖籍河北。原西安音樂學院作曲系教授,現任首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作曲系主任,博士生導師。
代表作:
1.室內樂作品——《漁陽鼙鼓動地來》、琵琶三重奏《堡子夢》、管弦樂序曲《我的母親》、單簧管協奏曲《遙遠的故鄉》。
2.大型舞劇——《大圍屋》。
3.電影音樂作品——《寡婦村》、《五魁》、《站直了,別趴下》、《背靠背,臉對臉》、《山頂上的鐘聲》、《沒事兒偷著樂》、《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別拿自己不當干部》。
4.電視劇音樂作品——《牛玉琴的樹》、《關中往事》、《關中女人》、《白求恩》、《和平使命》等。
程大兆:(1949—)男,中國著名作曲家,祖籍山東寧津,享受國務院頒發政府特殊津貼者,西安音樂學院特聘教授,碩士生導師。
主要作品:
1.交響樂作品——《第一交響曲》、《第二交響曲》、《第三交響曲》、大型交響樂合唱《長江》、琵琶協奏曲《惠安女》、竹笛協奏曲《陜北四章》。
2.民族管弦樂作品——《老鼠娶親》、《黃河暢想》、《樂隊協奏曲》等30余部。
3.舞劇——《絲道隨想》、舞劇《愛德萊絲》。
4.電影音樂作品——《周恩來》、《寡婦村》、《鄉民》、《冼星海》、《鄧小平》等30余部。
5.電視劇音樂作品——《莊稼漢》、《情滿珠江》、《英雄無悔》、《來來往往》、《神禾塬》(1994年獲中國電視劇“飛天獎”最佳音樂獎)、《神探狄仁杰》、《蘇東坡》等40余部。
張豪夫:(1952—)男,祖籍西安,中國著名作曲家。曾就讀于西安音樂學院作曲系,1987年遠赴歐洲,現任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音樂學院作曲教授,西安音樂學院特聘教授。
代表作:
1.室內樂作品——鋼琴獨奏曲、《山西民歌變奏曲》、《流水人家》、《信天游》(為小提琴、大提琴與鋼琴)、《二人臺》(為長笛與鋼琴)、《天上青海》(為大提琴與鋼琴)、《黃昏》(為大提琴與鋼琴)、《琴—簫》(為單簧管/低音單簧管與弦樂四重奏)、《惜別》(為二胡與箏)。
2.交響樂作品——《大地—中國》 第一交響大合唱、第一交響樂《圣詠—長安》、《天上青海》為大提琴與交響樂隊而作、《大漠長河I》為嗩吶與交響樂隊而作、《大漠長河II》為嗩吶與中樂管弦樂隊而作。
陳大明:(1958—)祖籍江西蓮花,生于甘肅蘭州。西安音樂學院作曲系教授、著名作曲家、碩士導師。
代表作:
1.交響樂作品——《華夏魂》等六部。
2.管弦樂作品——《香江之春》、《龍抬頭》。
3.戲曲——大型眉戶現代劇《遲開的玫瑰》。
4.藝術歌曲——《黃河戀歌》、《黃河從我身邊流過》、《黃昏走來》、《中國放飛精彩》、《沸騰的大地》、《我熱戀的中國大地》。
5.影視音樂作品——《拯救少年犯》、《女囚》、《生死相依》、《錯愛2·結婚十年》、《關中男人》、《前妻回家》等幾十部影視劇作曲,并為60集長篇電視紀錄片《三秦民居》和40集長篇紀錄片《三秦紀實》創作了全部音樂。
代表作曲家作品風格特點分析
以趙季平為例,他生于、長于陜甘大地,十分熟悉并熱愛這片廣袤的土地,這里的民間山歌、號子、小調以及地方戲曲、曲藝音樂等民族民間音樂滋養了其藝術的靈魂,不斷地催生出其音樂創作的激情和靈感。具體來說,趙季平音樂創作的地域性風格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直接引用秦聲秦腔。這是以陜西地區故事內容作為題材的電影音樂創作中對陜西民間音樂素材借鑒與運用的重要手法之一。例如在影片《黃土地》、《紅高粱》中的運用。
2.間接使用“信天游”音樂素材。“信天游”是陜北民歌中極具地域風格的代表性體裁,其音樂特點是節奏自由、旋律奔放而開闊。《黃土地》這部影視作品中的音樂素材運用了秦聲秦腔之外,主要素材是來源于陜北民歌中的“信天游”,其凄然、悲壯、剛毅、頓挫的曲調特點和情感意蘊,這些與《黃土地》影片中的人物性格以及溝壑縱橫、黃土漫天的高原景觀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和襯托,具有相得益彰的效果。
3.借鑒秦地民歌中旋律的骨干音調而加以創新。陜西曲子素材主要起源于陜西民間的民歌、情歌、牧歌、漁歌、民間小調、童謠等。例如:趙季平在《黃土地》中的《女兒歌》聽起來就是一首如泣如訴的陜北民歌,但又不是直接借用,而是由民歌的骨干旋律音調根據歌詞重新創作而成,久而久之讓許多人覺得它就是原生的陜北民歌而來傳唱。再如,在雙簧管與樂隊《陜南素描三首》中,其第二首《往事》也采用的是從陜南民歌中發展出來的帶有鮮明人文敘事特征的旋律音調。
4.從陜西民間器樂曲中提煉素材。如,在民族管弦樂《慶典序曲》中,趙季平采用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喜慶大樂為主題,素材來自于陜北民間嗩吶曲牌“小拜門”,陜北民間嗩吶曲牌“背宮調”等。他運用陜西民間音樂中奔放、豪邁甚至是帶有濃重鄉土氣息的旋律音調,形象地勾勒出一幅普天同慶的音樂場面。
再以饒余燕為例:在饒余燕百余部音樂作品中,民族管弦樂作品占有相當大的比重,在這些作品中,我們不僅感受到濃郁的陜西地方音樂特色,加上作者對豐富嫻熟的復調技法的綜合運用,不得不使人驚嘆!饒余燕作品風格表現在:
1.以西安鼓樂作為創作素材。西安鼓樂是我國民族民間音樂的瑰寶之一,它具有非常豐富多彩的曲牌音樂、復雜多變的曲式結構和獨特豐富的調式體系,饒先生十分青睞鼓樂與唐宋歌舞“大曲”的淵源關系,因而鼓樂的音韻在其作品中隨處可見。例如《音詩——驪山吟》該曲由帶散板引子的四個部分組成,根據詩體結構,吸取了我國傳統套曲特別是唐大曲與西安鼓樂的散、慢、中、快、散的“大曲”結構原則,在結構上結合了西方奏鳴曲式展開部的創作發展原則。再如,古箏曲《黃陵隨想》、《音詩—雨霖鈴》和《驪宮怨》等也都吸取西安鼓樂同名散曲的某些音調為素材進行創作;在《驪宮怨》慢板中的古箏獨奏部分,引用的是與《黃陵隨想》中相同的原始素材進行發展。
2.運用秦腔、碗碗腔作為創作素材。例如《引子與賦格——抒情詩》這首鋼琴曲直接運用了陜西地方戲曲——碗碗腔的唱腔作為主題進行創作,饒余燕將陜西民族音樂語言與西洋復調技法完美結合,形成了別具魅力的個人藝術風格。
本文以這兩位作曲家為例,拋磚引玉地簡單陳述了陜西當代重要作曲家在創作中對于地域性民間音樂素材的運用,尤其是對陜西民間音樂題材內容、音樂語言、曲式旋律、唱腔風格與技法的借鑒和引用。從其音樂風格的角度來看,他們的作品非常善于通過濃厚的民族風格、真摯的情感體驗、鮮明的個性特征以及奇特的音響色彩等角度的發展,打動甚至是震撼不同民族、不同種族和不同膚色的影視觀眾,值得我們學習和研究。
參考文獻:
[1]龔佩燕.陜西民間音樂素材在趙季平音樂作品中的應用研究[J].音樂大觀,2013,12.
[2]馬波.趙季平電影音樂創作論(上)[J].交響,2005,3.
[3]馬波.趙季平電影音樂創作論(下)[J].交響,200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