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筆者通過文獻資料和問卷調查等方法對陜西高校體育教育專業學生教學能力的培養過程分析發現:教學實習時間短;校內實習培訓內容單一,缺乏針對性,忽視體育與健康課程教材培訓;實習培訓后缺乏對學生教學能力的考評;高校對學生教學能力的培養重視程度不同,培養途徑單一,缺乏全方位、立體化培養措施;指導教師缺乏對體育與健康課程的深入了解,缺乏對實習生的有效指導,不能很好履行自己的職責。建議:構建高校與中小學體育教學交流平臺,健全聯合培養機制;制訂教學能力培養計劃總綱;增設教學能力培養的微格訓練課程;延長實習時間,加強實習培訓及優化培訓內容;構建“以發展學生教學能力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模式等措施。

【關鍵詞】體育教育專業 學生 教學能力 培養

基金項目:咸陽師范學院專項科研基金資助(09XSYK210);咸陽師范學院教學改革研究項目資助(200902024)。

研究對象

以陜西省2006級體育教育專業全體學生為研究對象。

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本文通過中國知網,查閱我國1982年2009年有關研究教學能力、體育教學能力培養等方面文獻資料,深入了解本課題的研究現狀與動態。2.問卷調查法。根據本文研究主題制訂問卷校問卷90份,有效收回80份,收回率為89%,中學實習學校發放問卷80份,各校2-4份,有效收回72份,有效率為90%。并對問卷的效度和信度分別進行檢驗,均符合要求。3.實地走訪和觀察法。利用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對校內和校外實習點進行走訪和觀摩。4.理論分析法。運用學校體育學、教學論等理論知識對本文主要觀點進行分析和研究。5.數理統計法。利用Excel2003進行數據統計。

陜西省高校體育院系培養學生教學能力的培養現狀

1.體育教育專業學生教學能力培養過程分析

通過分析陜西高校體育教育專業培養計劃[1]和體育教育專業學生實習情況,發現:(1)教學實習時間短(約10周時間),其中包括校內教學實習1周時間。(2)90%的高校主要集中在教學常規口令和隊形隊列練習,缺乏教學技能、技巧訓練和體育與健康課程的知識培訓。(3)大學期間缺乏針對學生教學能力培養的專題課程和教師倫理道德方面等課程。(4)校內實習缺乏考評和監控體系,過于形式化,不管學生校內教學實習結果如何都順利地到中小學學進行實習。在實習基地的教學實習缺乏評價和考核,使學生在實習過程暴露的問題不能及時解決。實習后缺乏實習效果評價和再次培訓。(5)中學指導教師普遍把實習生當成自己的勞動力,對學生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指導較少。(6)學校對學生職業化教育重視不夠,學生的專業思想不牢固,約47%的學生打算改行和不從事教育工作行業,使人才流失現象比較嚴重。

總體看,西安體育學院在培養學生教學能力工作方面值得肯定,比較好的做法是利用早操時間對學生的相關教學能力進行培訓,但是缺乏相應的教學大綱和進度。咸陽師范學院為了提高學生以后的工作能力則實行課外實踐活動積分制,但是卻沒有針對學生教學能力的提高來組織。在培訓過程中基本上都忽視了中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教材的培訓和專門的教學技能、技巧練習。

2.教學實習培養模式的分析

實習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學生教學實習效果量的大小,實習模式制訂的合理性和操作的規范性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教學實習任務的完成情況和學生教學能力水平的提高程度。現階段的實習模式主要是自主實習和統一實習相結合,以建立實習穩定的實習基地為基礎,加強聯合培養的形式,但是實習后的結果不是很令人滿意,其主要體現在:一是實習培訓效果上;二是實習培訓的策略上,如缺乏運用視頻設備對學生的教學反思能力進行培養;三是實習教師責任制不完善實習,多數教師沒有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指導。

3.高校對體育教育專業學生教學能力培養的重視程度

陜西高校體育院系對學生教學能力培養的重視程度是提高學生教學能力水平的關鍵。其重視的程度,對培養人才的質量有重要影響。通過調查發現:大多高校(約83%)不重視和中學體育優秀教師交流,很少主動去聯系中小學體育教師和相關的專家進行知識講座。約69%體育教育專業課教師反映其學校對培養學生教學能力的認識比較缺乏、不太重視。只有31%教師認為其學校比較重視學生教學能力的形成和培養。因此,高校體育教師培養部門對學生教學能力培養的認識程度和具體做法直接影響學生教學能力水平的形成。

4.實習生對其教學能力培養被重視程度的反饋

學生是學校的主體,對學校的課程設置和課外教學時間比較熟悉,他們的評價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結果顯示:50%以上的實習生認為其學校不太重視他們教學能力的培養,不注重他們教學水平的提高。

實習期是學生形成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能力的關鍵,其實習結果的好壞對其有重要影響;是學生掌握《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理念、教學方法的關鍵,但調查結果令人不滿。約80%的中學實習指導教師不能按照體育與健康課程的教學要求給予學生指導。73%的高校實踐課教師在教學中缺乏對體育與健康課程的要求進行整合,缺乏對學生的教學能力進行培養。

陜西省高校體育教育專業學生教學能力的培養對策研究

1.構建高校與中小學體育教學交流平臺,健全聯合培養機制

構建高校與中小學體育教學的交流平臺,實現高校體育教師教育教學改革與基礎教育改革的對接,共同探索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的方法和培養學生教學能力的途徑,不僅可以提高人才的培養質量,還可以實現人力資源共享,幫助中小學體育教師提高教學理論水平和修養[2]。通過平臺上的互動交流,不僅可以發現高校教師自身教學理論水平存在的問題和不足,為提高高校教師自我素質和教育教學的專業化理論水平和修養奠定了基礎,還可以解決中小學基礎體育教學中教師存在的主要問題以及推動中小學學校體育事業的發展。

2.增設和體育與健康教學有關的課程,開拓學生的視野

課程設置是人才規格的具體化,其設置水平的高低及合理性影響到學生能力和知識結構等[3]。學生教學能力的獲得主要是通過課程學習和實習培訓。通過開設與中小學內容相關的專題課程和培訓課程,不僅可以深化學生對中小學教育教學縱向和橫向的認識,還可以豐富學生的知識視野,增強師范生從教的心理準備、職業技能和綜合素質。其方法主要包括:(1)邀請學校體育領域專家對國內外中小學體育教學的現狀、教育觀念、教學改革成果等有關內容進行講座,開拓學生知識視野。(2)對體育與健康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教學理念進行培訓。(3)邀請優秀的一線體育教師對我們的學生進行授課,讓學生身臨其境地觀摩和感受優秀中小學體育教師的教學理念、教學方式,從而激發其學習的積極性、獻身體育教育事業的精神。(4)增加有關教學的案例分析課程,增強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3.增設培養學生教學能力的微格訓練課程,提高其教學操作能力

教學實踐課和學習實踐課程是學生教學能力形成的關鍵。對教學能力進行專門的培訓不僅可以提高學生教學的技能和技巧還可以提高學生的教學觀念。國外體育大學對學生的教學培養和培訓相當重視,在英國90%以上的教師培訓院校開設了“微格教學”課程,一般安排在大學四年級,經過210學時的學習后再到中學實習。20世紀80年代的法國實行的新教學計劃規定的實習期連續性強,實習時間共有486學時,占兩年培訓時間的25.7%[4]。

4.制訂教學能力培養計劃總綱,重視學科課程,培養學生教學能力

通過對高校教學實習培訓的調查發現,其缺乏統一的指導文件,且各教師的認識不一,對學生教學能力培養側重也不一樣,出現大量的重復培養工作。因此,通過制訂學生教學能力培養方案總綱,把學生教學能力的培養工作分布到不同學科課程教學中,不僅可以彌補學生教學實踐和教學能力培訓課時不足的問題,還提高了培訓的針對性和效率以及擴展學生教學能力培養的途徑。

5.延長教學實習時間,加強實習培訓和優化培訓內容

教學實習是學生向教師角色轉變和教學能力形成的關鍵,國外學校早已認識到這一點,1986年美國馬薩諸賽州波士頓的布魯克林市的愛德華·迪沃深學校中的兩位教師提議中小學與大學合作,共同負責師范生的培訓及在職教師的進修提高。德國實行兩階段教師培養模式,第一階段是大學負責的修業階段,包括學校實踐的教育實習3次共12個月。第二階段實行正當局負責的實習階段,實習時間一般是18-24個月。英國教師專業的學生要參加約15周的教育實習,它采用一種小學為基地培訓教師的模式,強調大學與中小學的合作,重視師范生實際教學能力的培養[5]。

我國的教學實踐環節只有10周左右的時間,實習前只有兩周左右進行培訓且不太重視師范生的實際教學能力,并且在實習的過程中不重視實習后的工作。因此,在實習中不僅要重視實習前的教學能力培訓和實習過程中的監控,更要重視實習后的總結和再次培訓,使學生實習過程由開放式向封閉環式轉化即形成培訓——實習——再培養這樣一個流程。

6.構建“以發展學生教學能力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模式

“以學生教學能力的發展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模式,是以“準教師”的標準對其進行培養。要求傳統理論課教學變為“以案例教學為主”的課堂教學模式。它不僅要求教師了解和掌握中學體育教學發展趨勢,還要能處理教學任務和教學能力培養之間的矛盾。案例教學法包含教師和學生的典型行為、思想、感情在內的故事,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對教師的要求較高[6]。與傳統教學相比,其在教學目的、教學載體、教學方式、溝通渠道、學習積極性、學習效果和教學效果方面都有區別。

7.優化教學內容和考試方式,突出教學能力的培養

一般來說,考試是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的重點。體育教育專業學生的期末考試很少涉及中小學實際教學,忽視對體育與健康課程、健康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和學生實際教學能力的考核等。理論課教學和考試對教學案例分析很少設計,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得不到鍛煉。因此,通過優化考試內容的方式引導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

參考文獻:

[1]教體藝〔2003〕7號教育部關于印發《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本科專業課程方案》的通知.

[2]王建著.體育專業課程的發展及改革[M].長沙: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3]吳衛東.教師專業發展與培訓[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2005.

[4]http://www.sjedu.cn/xxzb/2004-5.htm

[5][6]楊瑞鵬.陜西高校體育教育專業學生教學能力培養研究[R].陜西省十一五規劃課題研究報告,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