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立足于大學英語教師專業發展的角度,從課程改革的原則、要求出發,教師應與時俱進,具備新的能力結構,從理念到行動;同時提出教師專業提速的幾個途徑及具體設想。探索利用多媒體網絡技術提高學生英語綜合素質,優化英語教學過程,在教師自我完善的基礎上,尋求一條更加科學有效的英語教學改革之路。

【關鍵詞】大學英語 教學改革 教師 專業提速

中圖分類號:H351 文獻標識碼:A

基金項目:陜西省“十一五”教育技術規劃課題項目(06802958)。

大學英語課程是大學生的一門必修的公共基礎課程,也是為數不多的由國家統一驗收質量的公共必修基礎課程。隨著近年來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的地位越來越高,與各國之間的交流也更加廣泛,激勵著社會對復合型應用型人才的大量需求日益巨增,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和文化素養,近年來很多高等院校在國家《大學英語課程要求》的基礎上,分別都制訂了本校的教學改革規劃,其指導原則均是圍繞著全面提高學生英語綜合素質、重點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在必要的語言基本技能訓練以外,加強學生運用語言知識分析、綜合應用的能力。其采取的措施,明確提出在英語教學中要大力推進教育信息化工程,推出以多媒體、網絡技術為核心的課堂改革計劃,建立以新技術為標志的新的教學模式,提倡“個性化”教學,重在創新。因而對教師的專業素質提出更高要求,以有利于促進大學外語教學的專業化和國際化。

面對教學改革,教師應具備新的能力結構

1.明確理念是前提

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課堂的組織者,更是教學改革的具體實施者,是最重要的人力資源,是教育改革的重要保證。教師的教育觀念、教學行為直接影響到教育改革的成敗,因此,教師首先必須明確教育改革的原則和目標,確立新的教育理念,改革過去以書本、課堂、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建立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為中心的個性化教育理念,一切出發點都是為了學生的發展服務。

2.改革教學策略和方法

英語作為一種語言能力的學習,需要在一定的自然環境或情境中習得。在過去傳統的教學模式中,由于缺少交流與文化環境,主要注重語音標準化、語法標準化、單詞記憶、文章閱讀教學等幾個方面,課堂上教師需要花很多時間用來糾正學生在講英語時出現的語音不標準、語法不規范等問題,英語教學“費時低效”, 甚至造成“聾啞英語”的現象,“高分低能”普遍存在。因此,創新教學模式,重新設計英語學習環境,努力實現更加真實的多種文化交流的環境,已成為英語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

課堂教學是教育改革的主渠道,作為一線教師要充分利用多媒體網絡技術的優勢和豐富的網絡資源改革課堂教學,努力為學生創造多角度、立體式語言環境,使學生變“接受性學習”為“創造性學習”,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觀能動性,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實現一種全新的學習方式和教學活動,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3.提升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力

在網絡時代,教師無論作為社會人,還是作為職業角色都應該掌握信息技術并且具備一定的信息素養,具備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能力。通過多年來教育信息化的發展實踐和無數個案印證,教育技術能力已經成為教師專業技能的重要組成部分,信息化環境下的教師專業發展也成為世界關注的共同焦點。教師一旦具備了較強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就可以帶動信息化教學能力,信息化管理能力、信息化教學評價與監控能力、信息化教研能力和教學反思能力的提高。

網絡環境下的英語課堂具有全新的溝通機制和豐富的資源學習環境,教學情境多樣化,信息表現交互化,能有效地激發學生興趣,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欲望,從而形成學習動機。因此,教師在創設情境中,在設疑問答中,在師生的交流中,在教學評價中教師的信息技術駕馭能力顯得尤為重要。

4.系統化的教學設計能力

教學設計是為實現一定的教學目標,依據相關的教學理論,對整個教學過程進行動態的規劃過程。在新的教育環境中,教學和學習是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過程,是一個極其復雜的具有多種要素參與的認知活動。教學內容、教學目標、課堂環境都發生了變化,特別是在多媒體網絡環境下,把先進的教育思想和先進的技術結合起來,運用系統論的方法分析教學各個環節中的諸多問題,制訂一個解決問題的方案,包括教材分析、教學目標、學習者需求和學習特征分析,媒體運用,適合的教學方法以及過程評價等,將各個要素有機地結合起來,制訂一個預設性的教學設計方案,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因此,教學設計能力也是現代教師必備的能力。

教師專業提速的幾個途徑

1.個人研修自我更新

教師的專業發展是指教師內在專業結構不斷更新、演進和豐富的過程。專業結構包括專業知識、專業精神、專業能力、專業倫理、自我意識等。在信息時代每個公民都應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并具有終身學習的能力,特別是高校教師更應如此。尤其是在課程改革環境下,理想的教師形象已不只是具備“春蠶”、“蠟燭”、“一桶水”、“園丁”的光榮稱號,而時代賦予的標準更高了。一般說來,合格的高校英語教師必須具備兩種知識和多元化的能力結構。首先是完善的學科知識結構,良好的聽說讀寫技能,準確流暢的語音語調,應付自如的聽讀技能,流暢得體的說寫技能。同時,應有跨文化的意識,熟悉英語國家各科文化現象、歷史地理、民風民俗。其次,英語教師必須具備心理學、教育學和教學法方面的知識。優秀的外語教師需要有認知心理學、社會心理學、普通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等各方面的知識,只有這樣才能了解外語學習的復雜心理過程,才能科學地認識和組織教學活動,并能根據學生的身心特征及時更新教育觀念和調整自己的教學方向,不斷豐富和完善自己。同時掌握現代教育技術,運用多媒體課件、網絡環境進行教學,力爭實現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的多元化和整體優化。

2.學校應大力推進英語學習和教學的信息化環境建設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明確指出:信息技術對教育發展具有革命性影響,必須予以高度重視。作為學校應大力推進教育信息化工程,依據多媒體網絡技術的特點和功能:直觀、形象、生動、超文本、互動性、多樣化、虛擬化,為外語學習搭建信息化硬件平臺,為學生的自主學習營造創新的思維環境,為教師的分層教學提供虛擬的空間,促進高效課堂的形成。教師即可利用多媒體網絡資源,創設出使學生觀其境、聞其聲、觸景生情,立體的語言教學環境,強化學生的主體意識,充分地調動和發揮學生的學習潛能,優化教學過程。

3.通過教育科研促進發展

觀念是行動的靈魂,教育觀念對教學起著指導和統帥作用,教師只有樹立了先進的教育理念,才能在教學中煥發出生命力和創造力。因此,大學英語教師在完成教學工作之外還應具備一定的科研創新能力,運用先進的教育思想指導自己的教學實踐。主動參加一些教科研活動,將教學實踐中出現的困惑、難題作為課題進行研究,有助于專業提速。因為教育科研是采用科學的理論和方法對教育問題進行觀察、分析和了解,從而揭示教育現象本質與規律的創造性認知活動。通過課題研究:可以促進教學工作的科學性;加強教學工作的針對性;提高教學工作的有效性;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自覺性、主動性;有利于積累經驗,形成具有個性特色的教學風格。

4.跨文化的研討交流進修活動

英語教學是跨文化的,涉及到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習,語言雖是個工具, 是個外殼, 是個載體,但它里面包括很多內容, 包含著百科知識、社會文化、風俗習慣, 甚至思維和意識。教師的能力結構會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和能力的發展。因此,學校應積極創造條件,鼓勵外語教師多參加跨文化的研討活動和母語國家短期出國訪問學習,吸納更多人類璀璨的文明成果。

結束語

有人說:一個優秀的教師可以改變一群學生的生活道路,一批優秀教師可以改變和影響一個時代的文化、文明的進程,這已經是被教育實踐和文化發展歷史所證明的真理。作為信息時代的教師應樹立“志存高遠,矢志不渝”的教育信心,在改革的浪潮中,拓展教育空間,豐富教育內涵,充分利用多媒體網絡技術推動教育改革向縱深發展,尋求一條更加科學合理、完善有效的英語教學改革之路。

參考文獻

[1]汪希.淺析素質教育背景下的大學英語教學[J].傳承,2007(6): 113-114.

[2]何敏.淺談大學英語教學改革[[DB/OL].

http://www.chinaqking.com/yc/2011/1179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