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式英語作為一種受漢語語言、文化及思維因素干擾而產生的畸形語言現象,極大地削弱了書面交流的順利進行。本文從中式英語和中國英語的界定出發,探討了中式英語在詞匯、句法、語用層面的表現形式,并指出了其對大學英語寫作教學的啟示,旨在幫助學生提高其英語寫作水平。

【關鍵詞】中式英語 大學英語寫作教學 啟示

英語作為一種全球性語言,在國際會議及互聯網上都得到了廣泛的使用。隨著其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作為英語標準的英美語也逐漸帶上了地域性特征,先后出現了新加坡英語、南非英語等。在中國,學習者由于受中西方思維方式、文化及英漢語言差異的影響,在英語學習過程中會產生一種帶有地域特色、漢語文化特征的中國式英語。隨著中國對外交流的不斷擴大,這種“中國式英語”現象受到了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因此,在我國外語教學中,對大學生英語學習過程中產生的“中國式英語”的研究日顯重要。

中國英語和中式英語

20世紀80年代,葛傳槼先生在《漫談由漢譯英問題》一文中首先提出“中國式英語”這一概念。“中國式英語”分為兩種。一種是China English(中國英語),指中國特定文化和意識形態下產生的特定的政治術語、典故等,如one nation, two systems.一國兩制,May Fourth Movement.五四運動[1],qigong氣功,mahjong麻將等。之后有不同的專家學者,如汪榕培、李文中、賈冠杰、向明友、羅運芝對中國英語從不同角度進行了定義。綜合以上學者的觀點,得出中國英語有如下特點:中國英語是漢語與英語語言文化交流過程中所產生的一種語言現象,它以規范英語為基礎,表達了中國社會文化諸領域特有的事物,將隨著中國人使用英語的普及和中國特色的形成而逐漸擴充,從而豐富和發展英語與世界文化。另一種是Chinese English(中式英語),即Chinglish,是將Chinese 和 English 兩個單詞掐頭去尾合并而成的。李文中(1993)將中式英語定義為:“中式英語是指中國的英語學習和使用者由于受母語的干擾和影響,硬套英語規則和習慣,在英語交際中出現的不合規范英語和不合英語文化習慣的畸形英語[2]。”由此可見,中式英語是中國學習者由于在非英語環境下依據漢語的框架學來的英語形式,有著不同錯誤形式的畸形英語,它不像中國英語是一種正常的英語變體。

中式英語的表現形式

本研究主要從三個層面,即詞匯、句法和語用層面來探討中式英語的表現形式。

1.詞匯層面

(1)搭配不當

受母語負遷移的影響,中國學生依照漢語詞語的搭配習慣來組合英語詞語, 從而產生大批詞匯搭配不當的中式英語,如open the light (開燈),learn knowledge或study knowledge (學習知識),grasp the time(抓緊時間),how to make people(如何做人)等。此種表達既不符合英語語言習慣, 也不符合英語語言的思維方式,其表達方式及詞匯選擇和搭配是死譯、字對字翻譯的結果。

(2)重復累贅

E.B.White 曾說過,“Vigorous writing is concise.A sentence should contain no unnecessary words, a paragraph no unnecessary sentences.”[3]。直線型思維與螺旋型思維模式導致英漢語兩種語言在表情達意時存在很大的差異。英語講究言簡意賅而漢語則強調娓娓道來,換言之,英語多省略,漢語多重復。但在學生的作文中以下現象卻比比皆是:living standard for people(人們的生活水平),實際上living standard即可。He declined politely my invitation(他委婉地拒絕了我的邀請),句中decline 就是婉言拒絕的意思, 所以politely 在此畫蛇添足,應刪掉。

(3)詞性誤用

受漢語的影響,中國學生對英語單詞詞性沒有給予足夠重視,常會出現如下的錯誤:“The story is interest to read.”此句中學生將名詞(interest) 誤用為形容詞。“None can negative theimportance of money.”該句中學生將形容詞(negative)誤用為動詞。

2.句法層面

(1)語序方面

英語語言強調客觀,以理服人,常用無生命的名詞作主語;漢語則相反。試比較下列漢英表達“我們圖書館有很多藏書”, 英語為“There're a lot of books in our library.”而中國學生就會習慣地寫成“Our library has a lot of books.”再如英語句子中最為重要的成分一般都會置于句首, 其后再跟修辭成分,如“Last year I travel to Hangzhou with two other friends, which is a beautiful city with many scenic spots.” 這句話中重要信息Last year I traveled to Hangzhou放在了句首, 將句子的次要成分which is a beautiful city with many scenic spots 置于句尾, 整個句子主次關系一目了然。試比較下面的這句“Last year I and my two other friends went to the beautiful Hangzhou city having many scenic spots to have a travel.”重要信息to have a travel之前的一系列修飾成分使句子主次信息模糊不清, 不符合英語的表達習慣。

(2)語法方面

漢語句子基本結構為主題—述語結構,學生會不自覺地將這種規則套用在英語中,寫出不符合英語語法的句子,如“That girl her father is a lawyer”。 在連詞使用時,漢語連詞往往成對出現, 所以學生會自然地寫到“Although she was interested in this film , but she didn' t accept his invitation.”這樣具有漢語特點的句子。再如非謂語結構的使用,學生常會寫出“Swimming in the river, my foot was cut by a rock.”這樣的句子,將其譯為中文“在河里游泳時,我的腳被石塊劃破了”是完全正確的, 但是從英文的角度來分析,這句話的主語是my foot,非謂語swimming的主語是I,形成英語句子寫作的垂懸錯誤,應將其改為When I was swimming in the river, a rock cut my foot.

3.語用層面

中式英語在語用層面出現的主要原因源于學生不重視語言與文化的關系,不關注中西文化的差異。如與熟人見面寒暄,中國人會習慣性地問對方“吃了沒”、“去哪兒呀”,而如此寒暄語對講英語的西方人來說,在一定程度上觸犯了文化禁忌,或是觸及了別人的隱私。在西方文化下,他們習慣用How are you?How are you getting on?Nice weather, isn't it? 等這樣的句子實現問候的目的。再如當外國人夸獎一個中國學生說Good performance,Well done!中國學生則會謙虛地說Oh, no. I didn't do it well. 或者 I'm not as good as you said.如此對話讓不懂中國文化的外國人不知所云。以上例子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寒暄語,但在寫作過程中學生往往很自然地使用這一類表達,從而出現中式英語。因此,要幫助學生克服中式英語,就要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

中式英語對大學英語寫作教學的啟示

1.正確認識學生的中式英語

Corder( 1967) 指出在第二語言習得過程中, 學習者的錯誤是不可避免的, 它是學習者為學習一門新語言而采用的一種學習策略而產生的, 即套用母語的語言體系和已掌握的目的語不完全的語言或文化知識來理解和表達所遇到的新的語言現象[4]。中式英語是中國大學生英語學習過程中無法避免的語言現象。所以,教師應持寬容的態度, 不打擊學生的自信心與學習的積極性,應采取靈活多變的方式有效地糾正學生的中式英語。

2.加強語言輸入,提高輸出質量

Krashen(1981)的二語習得分析表明外語學習中輸入和輸出是密切聯系的,輸入是輸出的必要準備,輸出是輸入的目的[5]。在教學中,教師應改變傳統的“一言堂”寫作教學模式,采用多種寫作教學方法,如英漢句子對比寫作法、語用型語法教學、過程寫作法以及模仿寫作教學法等對漢英語言差異加以分析,培養學生自主輸入的良好習慣,形成英語思維模式,使學生形成有效的語言吸收,并轉化為語言輸出的能力,提高輸出質量。

3.多種作文批改方式相結合,提高學生寫作水平

針對傳統作文批改方式存在的弊病,筆者在長期的寫作教學實踐中,采用學生互評和教師批改等多種方法相結合的方式,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一方面,教師批改和網絡軟件批改相結合。學生網上提交教師布置的作文,對其作出評價和修改建議,學生根據網絡的反饋意見進行修改,最終向老師提交作文,老師再對學生的作文作出評價和修改意見。通過反復修改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形成對英語寫作知識的建構,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另一方面,成立由學生組成的評閱小組,每次作文先由學生在老師指導下集體互評后交評閱小組,小組評閱后選出優秀作文上交老師批閱,并將帶有教師批語的優秀作文放在英語學習網上供全體學生交流學習。通過及時的小組評閱,教師評閱信息的反饋激發了學生參與自主寫作的意識,在評與學的過程中使學生的寫作能力得到了提高。

綜上所述,中國英語與中式英語是兩種不同的語言變體形式。前者是一種以規范英語為基礎,具有中國特點的語言現象。后者是中國學生在英語習得中形成的中介語,一方面,與漢語有相似之處,另一方面又存在極大的差異。它是以漢語為母語的學生在英語發展中的必然階段和一種學習策略,不是學習失敗的表現。因此,在英語寫作教學中,教師既要有計劃地向學生灌輸一些相關的語言學習策略,又要注重培養學生有意識地對比英漢兩種語言差異的能力, 幫助學生有效地避免英語習得中的石化現象, 減少中式英語的產生,從而突破英語寫作的“瓶頸”。

參考文獻:

[1]葛傳槼.漫談由漢譯英問題[J].翻譯通訊,1980,(2):37.

[2]李文中.中國英語與中國式英語[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3,(4):150.

[3]Pinkham,J. The Translator's Guide to Chinglish[M].北京:外語教育與研究出版社,2000.

[4]Corder,S. P. 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 Errors.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1967,(5): 161-169.

[5]Krashen,S. 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Oxford: Pergamon press,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