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校為網點的城市國民體質 監測服務平臺構建與實現
作者:西安航空學院體育部 陜西西安 李 然
發布時間:2014-06-05 11:32:48
【摘 要】本文采用文獻資料法、訪談法、系統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對當前我國國民體質監測體系進行了深入分析,探討了以高校為網點的城市國民體質監測服務平臺的建立目標、基本思路和結構要素,根據高校資源提出以高校為網點的城市國民體質監測服務平臺的實現策略。
【關鍵詞】高校 國民體質監測 服務平臺
基金項目:2012年陜西省體育局常規課題部分成果,項目編號:12077。
為全面掌握我國國民體質健康水平狀況,提高國民身體素質和健康水平。自2000年起,教育部、科技部、全國總工會、國家體育總局、民政部等部門每5年在全國各省(區、市)進行一次國民體質監測工作。[1]截至2013年,我國已開展了三次全國范圍的國民體質監測活動,初步構建了“四級管理結構”即社區監測站、地市級監測隊、省級國民體質監測中心、國家國民體質監測中心。然而,受國家財政支出、管理部門理念、工作人員專業水平、儀器設備閑置等因素的影響,國民體質監測體系運營過程中存在著各種理論和實踐上的不足。[2]因此,根據全民健身計劃(2011-2015年),基于高校豐富的體育資源優勢構建一種與當前國民體質監測體系互補的高校國民體質監測服務平臺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課題。
高校體質測試資源開放的可行性
1.國家政策支持
《全民健身計劃(2011-2015年)》中指出:“整合學校的體育資源、體育場館設施與街道轄區單位,做到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提高各學校體育場館設施利用率,在保證校園安全的前提下,積極創造條件向公眾開放體育資源。”《全民健身計劃》指出“依托學校、全民健身活動中心、各類綜合性體育中心,建立國家、省、市體質測定與運動健身指導站,為公眾進行體質測定、運動能力評定和運動健身指導。”可見,國家在政策上對高校開放體育資源持鼓勵態度,這為高校建立國民體質監測服務平臺提供了有力支撐。
2.高校硬件支持
2007年4月,全國“億萬學生陽光體育運動”全面啟動,各級教育主管部門負責對各校陽光體育開展情況進行評估,并將學生體質測試儀器、測試場地作為其中一項評估指標。在教育部的重視下,各高校都配置了體質測試儀器以滿足一年一度的學生體質健康測試、測試數據報送工作,這就為建立以高校為網點的城市國民體質監測服務平臺提供了硬件保障。
3.高校人力資源支持
近年來,通過完成大學生體質健康測試和測試數據分析報送工作,高校體育教師已經積累的豐富的工作經驗。此外,高校在體育教學、體質測試與科研、科學化訓練等諸多方面集聚了大量專業人才,部分高校在職的教師中有體育相關專業博士生導師、碩士生導師、教授等高級專業人才。無論是學歷、職稱還是知識結構、專業能力,高校體育教師都具備很強的專業優勢。因此,這將會為建立以高校為網點的國民體質監測服務平臺提供強有力的人力支持。
4.高校時間空間支持
時間方面,各高校對大學生體質進行測試的時間主要在學期中或學期末,測試工作持續3-5周,測試外剩余時間整套儀器設備和測試場地都處于閑置狀態。每一學期將會有14周左右的時間包括早晚、雙休日以及寒暑假可以進行國民體質測定;空間方面,根據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等學校體育場館設施、器材配備目錄》,高校的體育場館設施將為國民體質測定后的體育干預提供充足的鍛煉空間(表1)。
表1 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等學校體育場館設施配備目錄(10000人以下)
以高校為網點的城市國民體質監測服務平臺構建
1.構建目標
以高校為網點的城市國民體質監測服務平臺旨在構建一個與國家國民體質監測體系形成互補的工作體系,有效利用高校體質測試設備和體育場館設施,減少資源浪費,為國民體質監測提供科學專業的指導,為全民健身做好服務工作。
2.構建思路
服務平臺接受省級體育行政部門領導,是市級國民體質監測中心的平行機構,或者直接把市級國民體質監測中心建在高校。同時,對縣級國民體質監測站進行指導。主要擔負國民體質測定、體質測試數據分析評價、健身指導等工作。同時,利用高校人才優勢進行體質監測知識科普、營養與健康、體育與健康講座等。并通過高校衛生中心、體育場館設施為國民體質監測提供醫療和場地保障。其基本思路如圖1。
圖1 高校為網點的城市國民體質監測服務平臺構建思路
3.以高校為網點的城市國民體質監測服務平臺結構要素
以高校為網點的國民體質監測服務平臺包括組織管理子平臺、體質測試評價子平臺、質量控制子平臺、體育干預和保障子平臺、人力資源支持子平臺等結構要素。
(1)組織管理子平臺。根據該服務平臺的功能,組織管理子平臺的主要統籌測試儀器、場地設施、工作人員的安排分工、測試活動等組織管理工作,保障各子平臺工作有條不紊,順利進行。
(2)體質測試評價子平臺。體質測試評價子平臺主要處理完成國民體質的測定、測試數據的分析、評價及上報工作,利用計算機系統軟件自動記錄被測定者信息數據、自動生成評價結果。體質測試評價子平臺包括測試指標體系、數據采集分析評價體系、儀器設備體系等,主要依托高校專業人才,以高校現有的體質測試儀器、分析評價軟件為物質基礎。
(3)質量控制子平臺。質量控制子平臺是實現高校國民體質監測服務平臺監測結果可靠、有效、科學的基本保障。[4]根據監測工作階段分為前饋控制、過程控制和反饋控制;根據工作性質分為測定質量控制、數據分析評價質量控制、儀器設施質量控制、工作人員質量控制。
(4)體育干預和保障子平臺。一個相對完善的國民體質監測服務平臺,不僅能為群眾提供客觀的體質評價,制訂合理的運動處方,還應該提供系統的健身理論知識和科學的健身指導。以及提供相對實用、低廉的體育場館設施,做到體質監測與體育干預有機結合,形成良性循環。體育干預和保障子平臺可以為廣大群眾舉辦免費體育培訓、健康講座,從認知上和行動上對國民體質進行體育干預。
(5)人力資源支持子平臺。人才隊伍建設是該服務平臺正常運營的軟實力,人力資源支持平臺主要完成體質測試儀器設備操作、健身指導、管理、體質研究等人員的組織、培訓等工作。高校人才隊伍,在學生體質健康測試、學生健身指導等工作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對體質監測工作得心應手,完全能夠勝任國民體質監測工作。同時,高校與體育科研所等單位可以建立合作的人才組織方式,使服務社會和科學研究相輔相成。
以高校為網點的城市國民體質監測服務平臺實現策略
1.解放思想,更新觀念
縱向管理是高校的顯著特征,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入,高校的職能需要沖破單一管理的桎梏,為社會提供更多有價值的資源。體育管理部門和高校管理層要解放思想,及時更新觀念,積極支持該服務平臺建設,使高校順利由“教育型”職能向“服務型”職能轉變。
2.特色宣傳,構筑品牌
在以高校為網點的國民體質監測服務平臺中,把“體育健身”作為一個特色進行宣傳,這將成為該服務平臺產生經濟效益的支撐點。通過傳統和新興媒體運作,宣傳高校的體育資源優勢,宣揚科學的健身方法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導群眾投資健康;利用高校的公信力、權威性,將高校國民體質監測服務平臺打造成為一個響亮的金字招牌,樹立起高校專業的國民體質監測服務平臺形象。
3.公益為主,適當盈利
國民體質監測服務兼有公益性和非公益性特征。現階段,各體質監測站是政府投入,是公益性的,追求的是社會效益。測定結果的評價、咨詢、健身指導、體育場館等延伸服務項目可以適當盈利,獲得相應的經濟效益。以高校為網點的國民體質監測服務平臺,以免費的形式為群眾進行體質測定、體育與健康知識講座,而在場館租用、個性化運動處方制訂、體育健身俱樂部參與等方面適當收費,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共贏。
4.以體為主,體醫結合
以高校為網點的國民體質監測服務平臺可以整合高校校醫院或醫務所醫用儀器設備資源,在身體形態、生理機能、身體素質基礎上,拓展進行骨密度、身體成分等醫學測定,但其服務導向是朝向體育健身、運動鍛煉。形成以體質測定、健身指導、場館運營為主的特色服務平臺,醫療儀器的使用是為保證測試者得到更為全面的測定,充分體現醫為體用,體醫結合。
結語
建立以高校為網點的國民體質監測服務平臺,在政策、硬件、時間空間和人力資源等方面都具備突出優勢,該服務平臺的構建將與現有國民體質監測體系形成補充,有效利用高校資源。在服務平臺實施過程中,相關管理部門需要解放思想、更新觀念,通過主題宣傳構筑良好品牌和形象,堅持公益服務,在延伸服務方面適當盈利以支撐服務平臺運營,根據高校醫療資源進行體醫互滲,突出以體為主的特色。通過以上有效措施不斷完善該服務平臺,為全民健身和國民體質監測的開展做好服務工作。
參考文獻:
[1]國家體育總局.2010年國民體質監測公報[EB/OL]. http://www.sport.gov.cn/n16/n1077/n297454/2052709.html.2011-09-02.
[2]屈金亭.省級國民體質監測中心的服務現狀與定位對策[C].第二屆全民健身科學大會論文摘要集,2010-05-15.
[3]曾慶欣,楊婷,張建軍.我國國民體質監測的現狀與對策[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4,21(3):71.
[4]張彥峰.國民體質監測質量控制體系的建立與應用[J].山東體育科技,2012,34(8):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