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我國兩院院士增選結果揭曉
發布時間:2014-06-05 17:16:11
12月19日,中國工程院和中國科學院發布2013年院士增選結果,共104位新院士當選,其中47位來自高校。中國工程院2013年增選51位院士,其中21人來自高校,高校新增院士占本次增選院士總數的41.2%;中國科學院2013年增選53位院士,26位來自高校,高校新增院士約占本次增選院士總數的49%。高校科研創新成為中國科技研究創新的主陣地。
在此次新增選的兩院院士中,來自高校的占了總數的四成以上,高校院士不僅數量多,而且年齡普遍較年輕。中國科學院新增選的院士名單顯示,來自高校的26位新增院士中,50歲及以下的有10位,51歲到60歲之間的有12位,最年輕的是來自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女科學家謝毅,她從事無機化學研究,今年僅45歲。來自高校的21位中國工程院新增選院士中,有4位還不到50歲,60歲及以下的有16位,年齡最小的為48歲的北航副校長張廣軍。
在新增選的兩院院士中,除了部分綜合性大學的科研人員外,也有不少具有行業特色高校的科研工作者入選,如中國礦業大學(北京)、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北京科技大學、中國農業大學、首都醫科大學、中國藥科大學等均有一位或多位新增選院士。地方高校的高校科研工作者入選兩院院士,也成為一大亮點。如石家莊鐵道大學、大連工業大學,兩所學校的官方網站均已在首頁頭條的位置播報新增選院士的消息。
中國工程院今年增選的當選院士中,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部7人,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部7人,化工、冶金與材料工程學部4人,能源與礦業工程學部7人,土木、水利與建筑工程學部6人,環境與輕紡工程學部5人,農業學部4人,醫藥衛生學部7人,工程管理學部4人。而中國科學院新增選的當選院士中,數學物理學部9人,化學部9人,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9人,地學部10人,信息技術科學部7人,技術科學部9人。
從此次新增選的兩院院士所在學科領域來看,大多為“高”“尖”“新”領域,同時也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重大需求領域。此前最受媒體關注的清華大學教授施一公成功當選今年中國科學院生命科學學部院士。施一公是中國著名的結構生物學家、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他今年當選為美國藝術與科學院外籍院士、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成為美國雙院外籍院士。今年9月,施一公還獲得瑞典皇家科學院愛明諾夫獎,獎勵他運用X—射線晶體學手段在細胞凋亡研究領域作出的突出貢獻,這是該獎設立35年來首次頒給中國科學家。
高校本土培養的院士也頗引人注目,中國工程院公布的增選院士名單中,大連工業大學教授朱蓓薇增選為環境與輕紡工程學部院士,實現了該校學校本土培養院士的重大突破。朱蓓薇自1982年留校至今,一直從事教學科研工作,主要進行農、水產品精深加工基礎理論和應用研究,獲得國際國內授權發明專利40多項,多項成果在遼寧、山東、福建等地實現了產業化,為多個國家、省級馳名商標和知名品牌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撐,取得直接經濟效益超過50億元。新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的復旦大學教授陳恕行,1965年復旦大學數學系畢業后留校從事科研和教學工作。陳恕行認為,站得高才能看得遠,從事科學研究要立足比較大的問題,長期堅持研究。“不能為了發表論文而做研究,應立足于解決理論和實際的問題。”陳恕行前不久給博士生上課,還在和他們討論超音速繞流方面的問題。他說:“不畏艱險,這是數學家應該具備的素質。攀登的過程也會收獲無限樂趣。”
高校之所以有如此多的科研人員新增選兩院院士,這與近年來我國對高校的重視和巨大投入密切相關。
近年來,我國部分高校以世界一流為目標,通過高校與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國際知名學術機構的強強聯合,打造了一些代表我國本領域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水平與能力的學術高地。2012年5月,教育部、財政部啟動實施“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簡稱“2011計劃”,這是繼“985工程”、“211工程”之后,中國高等教育系統啟動的第三項國家工程,針對新時期中國高校已進入內涵式發展的新形勢的又一項體現國家意志的重大戰略舉措。
可以預見,高校仍將在我國未來的科研創新體系中扮演重要角色,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此外,9名外籍科學家今年新當選為中科院外籍院士,其中諾貝爾獎獲得者1名;中國工程院今年選舉產生了6名外籍院士。通過本次增選,中科院現有外籍院士總人數為72名,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總數增至45人。
據了解,兩院院士增選每兩年舉行一次。經過此次增選,目前中國科學院院士總人數為750名,中國工程院院士總數達到807人。
陜西新增4名“兩院”院士
本次陜西新增選的院士中,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郝躍、空軍工程大學李應紅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學蔣莊德、西北核技術研究所歐陽曉平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新增4位院士均為陜西博士研究生培養單位的博士生導師。截至目前,陜西省擁有“兩院”院士63人,主要分布在高校與科研院所,其中高校43人。(據《華商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