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在高校學生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中,輔導員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工作的創新則是輔導員工作取得實效的保障。實踐表明,樹立“會聽話”意識,形成“上下聯動模式”;樹立“進課堂”意識,形成“專業驅動”模式;樹立“抓日常”意識,形成“內心自覺”模式是輔導員高效工作的重要保證。

當前,國際國內形勢的深刻變化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嚴峻挑戰。尤其是在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價值觀念的沖擊下,導致新時期我國大學生仍“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價值取向扭曲、誠信意識淡薄、社會責任感缺乏、艱苦奮斗精神淡化、團結協作觀念較差、心理素質欠佳等問題。”而要真正解決這些問題,既非簡單方法能夠改變,亦非僅僅靠龐大的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可以解決。為此,筆者認為,作為學生管理第一線的輔導員,應以提高工作效率為前提,用智慧創新工作、探索或摸索出一套符合自身實際、節約工作時間、減輕心理負擔的輔導員工作模式,至關重要。為此,筆者結合工作實踐,僅對自己所創建的三種工作模式略陳管見,并愿與同行探討。

一、樹立“會聽話”意識,形成“上下聯動模式”

筆者在工作實踐中深切體會到,不管做任何工作都要以思想認識問題的解決為先導,而做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尤其要統一思想認識。那么,思想認識的解決又必須與從中央到地方、從學校黨委到學生輔導員,甚至是專業教師,都必須牢牢地按照黨和國家所倡導的核心價值觀統一要求。這樣,輔導員作為直接和學生打交道的一線人員,和學生所說的每一句話、所作出的每一個要求,都不能有任何偏差。因此,這就要求輔導員對與工作有關系的一切要求,要做到“會聽話”。

那么,什么是“會聽話”呢?筆者認為,這里的“會”就是指在聽取對輔導員要求時,一定要動腦子,而不是僅僅當一個文件精神的傳話筒。具體來說,“會聽話”就是要對上級黨組織和院系主管學生工作的領導所作出的要求或傳達的指示,一定要聽得準確,聽得明白,聽得有用,特別要樹立聽從主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院系領導指揮的意識,并一定要結合工作實際,進行對照分析。在此基礎上,進行具體實施。換句話說,“會聽話”就是能夠主動領會上級和領導關于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要求的精神實質。只有領會了精神實質,工作才不會出現偏差,工作才會有章可循,輔導員工作的方向性也才會更明確,工作起來也才會更加輕松愉快。這樣,就自然形成了從輔導員到學校各級領導的“上下聯動模式”,即學校黨委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向,進行工作規劃;院系黨政領導根據實際工作需要提出落實學校黨委或上級黨組織的各項要求,并形成可以操作的措施;學生輔導員在充分理解黨委和院系領導或上級黨組織的要求的基礎上,具體開展學生思想政治的工作實踐,并將工作情況及時向領導進行請示、匯報、總結、反饋等,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從學校黨委——院系主管領導——學生輔導員三位一體的“上下聯動模式”。有了這個模式,就會自覺形成輔導員和院系領導一起按照黨委要求,樹立思想先行、密切配合、一體運轉、站位靠前和全面落實的意識。

二、樹立“進課堂”意識,形成“專業驅動”模式

無數事實證明,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僅僅靠簡單的說教和命令式的強迫,不僅不會收到理想的效果,而且有時還會事與愿違。但是,如果輔導員在具體工作中,能夠充分發揮專業學習中課堂教學對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導作用,那就會起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因為在絕大多數學生的思想深處,總認為上大學就是學好專業,將來有在社會上立足的看家本領。所以,一般都很重視專業學習。

這樣,輔導員一定要樹立對學生思想教育“進課堂”的意識,要想辦法讓學生通過扎實的課堂專業學習,形成良好的學風和努力拼搏的精神,把思想集中到人生成長的“正能量”上。對此,筆者認為,輔導員在實際工作中,“進課堂”就是要結合所管理學生的專業特點,積極主動了解學生所學專業的基本規律,及時與所有專業教師溝通交流,緊緊依賴各門專業課程的課堂教學,讓學生進一步突出專業學習的特色,設法展示學生的各類專業學習成果,不斷促進學生思想素養和專業能力的雙發展。這樣,不僅使學生的專業學習扎實有效,而且也促進學生的集體意識和嚴謹、專長的良好風尚的形成,并帶動學生積極踴躍地參加校園文化活動。

三、樹立“抓日常”意識,形成“內心自覺”模式

俗語說:“有德有才是合格品,有德無才是殘次品,有才無德是危險品。”大學生的業余時間很多都是在他們的日常生活中度過的。因此,輔導員在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時,除了抓課堂學習,還必須重視在日常生活中對他們進行潛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必須始終圍繞人才培養目標,抓好學生日常管理和促進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樹立時時是教育內容、處處是管理領域的意識,要有“一日生活皆教育”的意識,要在“抓日常”二字上下工夫。

“抓日常”關鍵是兩個方面:一方面,輔導員首先要自覺加強自身的思想道德建設,不斷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通過扎實的創新工作,讓思想道德建設警鐘長鳴,不留死角,特別是努力克服職業倦怠心理,一定要努力使自己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并用自己的正能量去影響和教育學生。特別是要培養自己良好的個性、豁達的心態和開朗的性格,不斷完善自己的修養,妥善處人處事,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隨時反思自己工作是否有偏差。要樹立大氣、雅氣、和氣、正氣的陽光心態,做到打鐵先要本身硬,形成融洽和諧的組織環境和積極向上的組織氛圍,為提升學生管理質量創造了良好的氛圍。另一方面,輔導員要從細小處入手,對待日常常規工作要做到“五勤”(腿勤、手勤、眼勤、腦勤、耳勤)、堅持“十性”(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堅持經常性、注意及時性、增強針對性、講究靈活性、充滿人性、富于理性、保持耐性、培養自覺性),對待學生要做到“五心”(愛心、恒心、信心、耐心、平常心)。并通過對學生具體的日常行為規范要求,使學生自覺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特別是在按時上下課、教室寢室衛生、安全用電、節約水電、文明禮貌、友愛同學、尊敬師長、孝敬父母、關心集體等方面日常細小的事情上,輔導員要對每一件事情都要認真對待,對學生提出具體可操作的要求,并且盡可能將每一項要求給予量化、指標化、目標化、效益化,讓學生在完成指標任務的過程中,逐漸把外在的要求變成內心的自覺,對日常行為規范要求從不會做、不愿做到我能做、我會做、我要做、我想做的自覺行為。當然,“抓日常”輔導員一定要注意及時總結,褒揚先進,督促后進,綜合施治,整體推進,力求實效。一旦學生把日常行為習慣變成自覺行動,就會促進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的全面提升,使學生終身受益。

總之,輔導員在工作中,“上下聯動模式”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前提,離開這個前提就會使思想教育偏離方向,離開本源,教育就會出問題;“專業驅動模式”則是學生成長的動力,沒有動力的學習和教育,將會使一些思想教育缺乏內涵,成為空中樓閣;而抓日常的“內心驅動模式”,則是對學生強化養成教育的不二法寶。只要輔導員在工作中做到三種工作模式并用,就能夠使輔導員工作從被動走向主動,使學生管理工作取得更大的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