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研究不能“變味”
作者:楊永厚
發布時間:2014-06-05 10:47:12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課題研究是教育科學研究的主要形式。開展課題研究是教育科學發展的需要,是深入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施素質教育的需要,也是提升教師素質能力,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和手段。目前,課題研究不僅成為中小學教師頗為關注的熱議的話題,而且已成為各級教科研部門熱衷主抓的重要工作,成為廣大教師的自覺行為。于是乎,學校大力提倡,出臺激勵政策;教師踴躍申報,不甘落后;教科研部門放開立項,公布課題數量驚人,××校教師申報課題數百,××縣教師申報近千,××市教師申報數千……熱情之高,場面之熱鬧,讓人驚嘆不已!
透過課題研究表面繁榮、熱鬧的表象,不難發現其中的諸多的隱憂和問題,使本來科學嚴肅的課題研究也隨之發生怪異的“變味”。存在問題主要有:一、借機營利創收。各級教科研部門批準課題立項都未免費,而是市、省級收取200元的課題費,縣級收取會略低,如果是省級、國家級的規劃課題、重點課題收費還要多些,特別是一些學術團體所開展的總課題、子課題對參與實驗校收費要千元。這些機構美其名曰科研經費緊缺,收費是為緩解經費之難,讓人對這些科研機構批準立項,開展課題研究的真正目的不推進不產生質疑。二、疏于指導管理。由于立項課題數量眾多,各級科研部門專職人員有限,很難對課題研究的過程、環節進行有效指導管理,只能靠教師個人在無嚴格監管指導下進行所謂的“研究”了。三、成果價值難以保證。課題研究本應是基于教育教學中的問題,探索發現破解問題的對策,促進教育教學的改進,提升自身素質和教育教學質量。但由于不少教師出于評定職稱、評優選模之功利目的,取得的所謂研究“成果”有相當部分或是“克隆”的,或是網絡抄改的,根本談不上有什么價值和研究含量。變味的奇觀怪貌還有許多,真讓人不安和憂心忡忡,值得深思。
課題研究不能再“變味”了。要還原課題研究的本來面目,恢復課題研究的本真功能,發揮課題研究的真正作用,必須盡快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撥去籠罩在課題研究中的“霧霾”,消除課題研究中出現的“怪味” 。筆者建議,一是各級政府要出臺政策,建立各級教科研部門經費正常撥付機制。在目前國家省市龐大的教育經費投入體系中,應盡快增加并落實對教育科研經費按比例撥付,不要讓在教育改革發展中處于重要鏈接和位置的教科研部門靠“自我造血”、“四處化緣”地生存了,有效解決各級教科研部門經費緊缺的現實問題,讓他們安心、靜心地開展普惠研究,發揮職能和作用。二是各級教科研部門要加強對包括課題研究在內的教科研工作的科學指導和管理。對課題研究成果推廣等科研項目工作做好頂層設計,重心放在對基層學校、教師開展教科研工作過程的指導、督導,樹立典型,促進基層教科研工作科學發展。三是各級教科研部門要嚴控課題研究項目的數量,注重提高研究及成果的質量。課題研究(即使是小課題)也不可盲目追求數量,人為縮短研究時間,改年年批準立項為兩年或三年為一個周期,倡導科學研究的嚴肅、嚴謹務實之風,確保研究及成果的質量和價值。四是各級各類學校要教育引導教師,轉變觀念,克服急功近利傾向。逐步引導教師樹立“問題即課題,教學即研究,成長即成果”的校本教研新理念,切不可過分地夸大課題研究的功能,改變為了學校聲譽和“門面”脫離實際地要求教師申報省、市、縣級課題的做法。要重視做實校本教研,規范教研活動的運行機制,組織教師大力開展“基于學校、為了教學、成長自己”的綠色校級教研,鼓勵有條件的、教有余力的教師可申報縣級以上的研究課題,進而形成課題研究科學合理的結構體系。五是要優化學術研究環境,嚴把成果質量關。各級教科研部門和學校要采取必要的措施,完善研究成果鑒定、評獎的管理制度,堅決糾正因收費而降低成果標準的做法和課題研究成果中的剽竊抄襲之風,堅決杜絕“注水”、“偽劣”的成果出現,對違規違紀的個人要進行通報批評,還課題研究的“凈身”和本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