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文化引領學校內涵發展
作者:米脂縣華潤希望小學 李勝芳
發布時間:2014-06-04 16:49:51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什么是適合孩子的教育?英國哲學家艾爾弗雷德·諾思·懷特把教育節律當作一個教育的原則,他說:“這個原則就是:學生應該在適合的時間,在他們達到恰當的心理發展階段時,學習不同的學科,采用不同的學習方式。”所以,適合學生的教育,一定是適合生命規律、發展規律的教育,也包括適合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我們的學生是一個一個鮮活的不同的生命個體,適合孩子的教育就應該是多樣化的教育。多樣化的教育就是給學生選擇的機會,有選擇才有自由,有自由才有創造。那么,在學校學生選擇什么?我們知道,課程、課堂就是學校的主體,只有改變了課程,最終才能改變學校。所以,適合學生的教育就是要給學生選擇課程的權利。我們現有的課程學生還有選擇嗎?它是單一的統一的,必修的,但同時也給我創造課程、開發學科課程留下了廣闊的空間。近年來,我們著力探索、開發屬于自己的校本課程體系,初步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課程文化,以課程文化引領學校的內涵發展。
一、構建校本課程
對國家課程再加工,再創造,使它變成更適合教師教,更適合學生學的課程,比如對語文課程的主題化改造。義務教育小學語文教材,每冊按單元設置,收集不同題材、風格的文章30多篇,雖不乏經典之作,但遠遠不能滿足小學生的閱讀需要,對于提高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作用也是有限的。海量閱讀才是最正確的語文學習方式。所以,我們歷經三年,從課堂教學中總結提煉出“一主題五階段”小語教學模式,以此規范課堂,為拓寬學生的閱讀空間走出一條新路子。該模式的核心價值是,以教材的一篇、一類課文為主題,廣泛涉獵同種題材、同種風格、同種寫作方法的一類文章,供學生欣賞、閱讀。以古詩教學《贈汪倫》為例,我在教學時,以“朋友”為主題,讓學生搜集表現朋友之情的古詩。在課堂上,同學們興致勃勃地把自己收集的古詩推薦給老師和同學,大家爭相誦讀,迅速掀起了學古詩的熱潮,兩天學會了百首古詩,收獲之豐,出乎我們的意料。語文課程的主題化創造,成就了我們學校的校本課程《華小經典詩文欣賞500首》、《華小經典閱讀散文400篇》、《新弟子規》等十多種教材。還有就是對《品德與社會》、《安全教育讀本》、《科學》、《環保教育》等五六種臨時配發教材的整合。這些教材內容上有雷同,目標有重復,實際操作費時低效。我們大膽整合、重組,開發出一套省時高效的新教材。對國家課程的二度開發,使國家課程變成了適合學校、適合教師、適合學生的“校本課程”。
二、開發特色課程
特色課程的開發,基于我們對素質教育的新理解:素質教育從課程出發,從而探索出了國家課程校本化,學校課程特色化,學生活動課程化的新路子。特色課程是為學生的一生奠基所開發的產品,是學校特色品位及內涵的集中體現。
1.入校課程。入校課程的內容包括兩部分:學校禮儀和學校制度。我們的目標是培養有素質的文明學子。于是我們編寫了《學校禮儀三字經》,從課堂禮儀、服飾禮儀、尊師禮儀、同學相處禮儀、集會禮儀、乘車禮儀、圖書館、電影院禮儀、觀光禮儀等十方面教育學生講文明、講禮貌、做文明人,培養學生懂禮儀、有涵養的特質。這門課程安排在開學的第一周學習。
2.選修課程。我們的選修課程,遵循“三定一選擇一成果”的原則,即時間固定,場地固定,教師固定。教師和學生根據實際需要協商制訂學習計劃、內容及學習方法,形成學案。半年下來,學案和學生的作品一起編輯成冊,形式特色校本課程。我們設置了六大類型,17個興趣小組可供學生自己選擇,這些課程我們定位于“英才教育序列”。特色選修課程的設置,是學校基于自身發展的實際需求,確立獨特的培養目標,培養出具有不同特質的學生,使他們將來有可能成為各個領域的精英。
3.活動課程。調研發現,“學生在學校的幸福指數,很大程度來源于富有特色的活動文化”。于是,我們堅持把活動課程化。目前,已成功構建了國旗下講話課程、班會課程、社團課程、節日課程、陽光大課間課程六大活動體系。在實施方式上,實行“主題引領、板塊推進”的原則,讓學生自己實踐體驗,使學生在活動中經歷了困難體驗、勞動體驗、責任體驗……有效地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受到成家長、社會的高度認可。
三、如何減負增效
我們開發課程供孩子自由選擇,豐富了學生的學校生活,擴展了孩子的成長空間,提高了孩子的幸福指數,但也面臨著一個不可回避的難題,那就是如何增效與減負并進!這么多的課程學生的負擔不是更重了嗎?教學質量可以得到保證嗎?這都是人們普遍擔心的,也是我們要解決的一大問題。但去年的一次偶然調查統計除去了我心中的巨石。為了遏制教輔資料泛濫,我們校委班子分頭到全縣各大書店暗訪,我們驚奇地發現,從2011年新課程實施開始,我校學生購買教輔資料的人次大大減少。這是個好兆頭啊!但我們還不放心,又和家長調查學生的睡眠時間,普遍反應,1—2年級每天平均睡眠在9小時以上,3—6年級每天平均睡眠在8小時以上。實踐證明,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終于減輕了大部分!這個成果不僅得益于市縣教育部門的硬性指令——控制家庭作業時間、公示作業內容、作業量等,也得益于課程大變革。首先是我們對國家課程二度重組,使得教材內容高度濃縮,機械重復的低效勞動大大減少。其次是,我們把“當堂檢測”引進了課堂,這個環節是課堂改革的硬性指標,時間必須保證10分以上,這樣,課內知識當堂鞏固,當堂反饋學情信息,及時糾錯,效果良好。課后作業課內完成了,負擔也自然降下來了。如果說這兩方面都是形式上的減負,那么我深度探究后發現,最重要的是思想的轉變,理念的轉變,學習方式的轉變。我們把課堂結構分成五個階段,按照“自學—展示—精講—檢測—拓展”程序施教。這個教學模式把話語權、參與權交到了學生的手上,學生獨立思考多了,交流討論多了,展示才華的機會多了,學習的主動性也就自然提高了,由原來的“要我學”、“逼我學”轉變為“我要學”、“我會學”、“我愛學”。學習不再是學生的負擔、包袱,而是快樂的學校生活的組成部分。多年形成的“題海戰”、“滿堂灌”因為課堂的變革,課程的革新而改變!這是多么令人欣喜的一件大事!
學生的課業負擔減下來了,學生成績、綜合素質是否也和課改勢頭一樣成正比例增長呢?答案必須是肯定的,否則我們的變革不是前功盡棄嗎?我們學校的學業成績在全縣六年級抽考中,連續5年位列三甲,全縣前100名頂尖學生我校常常能占到50%—60%。所以生源不斷從四面八方紛至沓來,短短五六年,由一所普通郊區學校一躍成為目前全縣辦學規模最大,教學質量領先的明星學校。
四、建立有效評價機制
一所學校要保持長久的旺盛的生命力,課程改革很重要,減負很重要,評價機制更重要!早在三年前,我們就著手開發自己的評價體系,其中最大的亮點是,我們把學生的評價交給了學生自己,把教師的評價交給了教師代表大會,把學校的評價交給了家長委會成員。這樣的“放權”激活了廣大師生家長參與的積極性、能動性,一個以人為本,以教師、學生的成長為本,以學校內涵發展為本的評價體系誕生了。學生評價,由少隊部牽頭,各班配合,每班學生代表參與編寫,對“品德習慣、學習實踐、合作交流、強身健體、審美表現、學業成績、家長期望”七大塊,二十個指標的考核、評價、定級,全面涵蓋了學生在學校、家庭、社會的應具備的基本素質,為培養身心健康、善于合作、擔當責任的新型人才打下了堅實基礎。教師評價“按星定級”,團結同志一顆星,教研成果一顆星,學業成績一顆星,愛崗敬業一顆星……而所有的“星”都是按學科、按年級選舉產生的教師代表,考評、統計、評議產生的。學校評價交給家長不是泛泛的、蜻蜓點水式的表層印象,而是成立了家長委員會,由委員會統一安排家長進課堂、考場、進會場,全面深入地了解學校的精細化管理、教師學生的學校表現。綜合意見,每半兩次聽證評議,開學聽證各項制度量化指標,期末按開學計劃目標,逐一考評,并給出建議性意見。我們這樣做的目的是基于“把家長變成學校的同盟者”,開啟“協商式”辦學這一思想。這樣一來,辦學不僅是政府、學校的事,更是家長、社會的事,有效利用一切有利于學校健康發展的所有因素,保障教育教學改革的穩步推進,保障學校向更高層次提升。
課程文化給我們學校的改革發展帶來生機,因為它尊重了人的主體存在,尊重了人的主體發展。教育就是教育人,發展人,成就人的一種高尚活動,只有掌握了這個規律才回歸了本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