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兩千多名學生,大部分來自農村。大多數家長教育觀念落后,學生從小就沒有受到較好的家庭教育,形成了諸多不良習慣,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健康成長。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在全校掀起一場“好習慣伴我行”的活動,幫助我校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我們的具體做法是:一、輿論引導,營造濃郁的養成教育氛圍

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我校突出養成教育。在校園墻壁、教學樓和公寓樓的樓道中,張貼養成教育標語、各種規范和制度,強化學生的認知。開發習慣養成教育課程,夯實習慣養成教育基礎。為了使學生的行為習慣教育高起點起步、快車道運行,我們精心編寫了一本養成教育教材《每天進步一點點》。書中涵蓋了小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情況和相關禮儀,把原本枯燥、晦澀的大道理變得生動、親切、簡單、易懂。舉行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啟動儀式,通過宣讀倡議書、學生代表談感受、集體宣誓等環節,強化學生的認知。

二、榜樣示范,樹立良好行為習慣的典范

在培養行為習慣方面,榜樣法尤為重要。列寧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榜樣是活的教科書,對學生具有更大的說服力,更強的感染力,在學生良好習慣形成中具有特殊的作用。用正面典型給他們做榜樣,就可以激勵他們向積極的方向去努力。如在遵守紀律方面,多給孩子樹立身邊的榜樣、典型,孩子們就會不由自主地以他們為標準要求自己,養成嚴格遵守紀律的習慣。榜樣還有矯正作用,它像一面鏡子,可以使學生經常對照檢查,改正自己的不良行為。如我經常組織學生參觀好的班級的組織紀律、集合、列隊、升旗、課間活動和放學排路隊等,進行直觀形象的教育,使學生能夠找出自己的不足,規范自己的行為。運用各種獎勵機制,激勵孩子,調動其向上的積極性,幫助養成良好的習慣。我們班有個人紅花榜、分組評比臺、值日班長胸牌、課堂上經常發小紅花,孩子攢夠10朵可以換一個紅星標志。

三、針對差異,矯正學生的不良習慣

矯正學生的不良品德,既要注意他們的一般特點,又要針對他們的個別差異,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不能一鍋煮,一刀切。這就要求教師必須經常接近這些學生,和他們交朋友,深入調查研究,了解他們的家庭和個人一貫表現等各方面的情況,細致分析他們的個性特點,選擇有效的教育方法,做到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只有這樣,才能打開他們的心靈之窗,促使其品德向好的方面轉化。

案例:小晨一天到晚總是做事毛手毛腳,慌慌張張,丟三落四的。每天上學總要把一些學習用具遺落在家里,在家也是經常摔壞東西。一到考試總因為馬虎,錯好多題目。父母、老師怎么提醒也沒有用。

評析:做事馬虎、毛糙、慌張、丟三落四是行為習慣較差的表現,這樣的孩子往往待人熱情,愛交朋友、愛幫助別人。但是,做事計劃性不強,做事條理性差,隨意性太強。

措施: 1.揚長避短。當孩子對新鮮事物產生新奇感,有強烈熱情時;當孩子對同學給予幫助時……教師要及時對其進行正確引導:如何才能把事做好?由于馬虎會造成什么損失?引導的目的在于使學生做任何事都認真細致,思考在前,調動孩子自身的內在潛能,克服做事馬虎、毛糙、慌張、丟三落四的壞習慣。

2.養成計劃性。教師利用晨會、周會或個別教育的時間,教育學生不管做什么事,都應有一個周密的計劃,先做什么、后做什么、需要作哪些準備等。可以教學生在做事之前用小紙條,寫上自己要用的物品及時間安排,會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3.放手讓其獨立。經過幫助和引導后,應讓學生獨立完成某一件事,其間可能會碰到這樣那樣的困難,就讓學生去碰。對于學生來說:自己的教訓是最好的教訓,自己親身體驗的經驗是最好的經驗。

四、通過評價,促進小學生良好習慣養成

我們通過兩個途徑、兩個時段的評價,促進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兩個途徑:學校通過行政巡視、常規評比兩個途徑,對各班開展養成教育的情況以及取得的成效進行記錄、考核。兩個時段:月評與學期評兩個時段對學生行為習慣進行評價。每月對學生進行一次評價、每學期進行一次總結性評價,激勵學生不斷追求更高的目標,逐步實現由“他律”到“自律”的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