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精細化練習的幾點思考
作者: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周崗學校 周孝連
發布時間:2014-06-03 09:47:02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精細化練習是經過提煉或挑選的練習,是有面對全體學生的逐步提高的練習(包括針對某一點的單項練習和具有拓展功能的綜合練習)。在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下,課堂練習必須體現教學的如下功能:通過練習可以使學生掌握課標、教材所規定的基礎知識,實現“四基”目標;促進學生思維、發展智力,培養能力,建立良好的智能結構。那么如何設計有助于學生達標的精細化練習呢?本人做了以下一些嘗試:一、充分預設促達標
課堂是動態生成的有生命的課堂,教師要想從容地駕馭課堂,就要充分認識到預設的重要性。俗話說:“細節決定成敗”,備課是上課的前提,教師只有認真研究學情,充分考慮課堂中的每一個細節,才能從容應對課堂上預料之外的“生成”。因此,教師在備課時不僅要考慮有利于學生思維的環節,還應考慮阻礙學生知識構建的環節,要站在學生的立場想一想,學生認知形成、思維發展會在哪里受阻。只有當教師通過鉆研預知到學生的認知偏差,從而設計矯正性練習,才能幫助學生實現目標的達成,也體現了精細化練習帶來的效益。如:五年級《含有兩個未知數的應用題》“蘋果樹和梨樹共120棵,其中蘋果樹是梨樹的3倍。蘋果樹和梨樹各有多少棵?”
解:設梨樹有X棵,蘋果樹有3X棵。
X+3X=120
4X=120
X=30
3X=3×30=90
答:梨樹有30棵,蘋果樹有90棵。
在教學“檢驗方法”這一環節時,由于教師預設到學生檢驗時可能會僅僅把X的值代入到方程中求得方程兩邊相等即可,而不會去檢驗X的值是否符合題目中的所有條件,為此教師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
教師出示了此題的另一個解題過程讓學生判斷是否正確。
解:設梨樹有X棵。
X+2X=120
X=40
2X=2×40=80
檢驗:40+80=120(棵)
答:梨樹有40棵,蘋果樹有80棵。
此解答過程中,X的值滿足方程左右兩邊相等,也符合“蘋果樹和梨樹共有120棵”這個條件,但卻不符合“蘋果樹棵數是梨樹的3倍”這一條件。教師借此題向學生說明:檢驗時要看求得的結果是不是符合題目中的所有條件。
二、重視反饋促理解
課堂上讓學生的思維得以外顯,讓學生說想法、說思路,其過程對中等生從迷茫的認知狀態到比較清晰的認知建構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一個圓柱的底面周長是12.56厘米,高是5厘米,這個圓柱的體積是多少立方厘米?”學生列式是12.56×5=62.8(立方厘米)。若不讓該學生說出想法,則其他學生會誤以為是底面周長乘高等于體積,對于中等偏下的學生反而會產生誤導。其實該同學眼中的12.56是(12.56÷3.14÷2)2×3.14得到的底面積。所以,此時讓該同學說出思路并將計算過程寫完整,對其他學生能起到促進理解的作用。
三、精心設計重實踐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不僅要使學生獲得必需的數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而且要使學生的能力和思維方法得到改善,同時要使學生的道德情感、價值觀念、個性品質等得到健康的發展。其中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不僅是學生今后學習的必要準備,而且是其適應現代生活和未來發展的基礎,因此作為鞏固知識、熟練技能的練習必須增強目標的預設性,要對知識運用的熟練程度作出精心安排和把握。這就要求我們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給學生提供實踐活動的機會,使他們真正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學習數學的重要目的也在于用數學知識去解決日常生活學習工作中的實際問題。為此,倡導數學練習設計的實踐性,在體驗中學習知識,在實踐中運用知識、盤活知識,通過實踐使之再學習、再探索、再提高,這不失為一種好的練習方法。
有的放矢的練習是提高練習和教學效率的重要措施。教師設計的精細化練習必定是有針對性和層次性的,要讓部分學生吃得飽,還要讓部分學生吃得好,就必須要設計逐步提高的容實踐性、趣味性于一體的綜合練習。但是除了教師自編練習外,書本上也有一部分練習,因此處理好自編練習和書本練習的關系,將兩者有機整合,最終達到促進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能力,增長智慧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