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語閱讀怎樣走向理解
作者:江蘇省如皋市東陳初中 徐亞紅
發布時間:2014-06-03 10:23:43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閱讀是初中英語教學中最基本的要素。那么,怎樣的閱讀教學才是有效的呢?怎樣的閱讀才能有真正的理解呢?這兩個問題背后更實質的問題是:閱讀本身并不必然走向理解,從閱讀到理解是需要一種閱讀策略的。發現這一問題之后,我進行了系統的研究。一、閱讀為何不必然走向理解
閱讀的目的當然是為了讓學生理解材料的內容,但與母語的閱讀不一樣,學生在對英語材料的閱讀中,需要經歷更多的思維過程,這些過程如果不能有效地協同起來,那學生的閱讀就必然是茫然的、無緒的,自然就談不上真正的理解。研究表明,閱讀本身是一個閱讀者自身的認知基礎、自身的言語構建能力、理解能力與英語閱讀材料進行相互作用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對結果的理解受到智力因素、語言基礎、語言習慣、閱讀材料的背景以及寫作手法等多個因素的影響。而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自身是不知道有這么多因素在影響著自己的閱讀的,學生只能憑著閱讀任務的驅動去完成一篇閱讀材料,而教師如果也忽略了這些因素,那整個閱讀過程就必然處于一種無緒的狀態,因而閱讀自然就很難走向理解。因此,我們要高度重視閱讀與理解的關系,真正從更高的要求來理解閱讀,來指導學生的閱讀。
二、怎樣的閱讀才能走向理解
首先,我們研究初中英語閱讀材料的特點——因為我們要尋找對初中閱讀教學有效的策略。我們發現,在初中階段的閱讀材料基本上都存在一些共同的特點,即無論是什么體裁的閱讀材料,它們一般都會有一個或明或暗的所謂中心思想(也可以叫閱讀主題),圍繞這個中心思想,閱讀材料會以不同的方式展開,而具體的語法、語義結構實際上都是圍繞這個展開的。但在實際的閱讀過程中,由于學生基礎的不足與教師教學意識的缺失——尤其是在強調自主學習的今天,我們往往會讓學生先去自主地閱讀,而殊不知學生在缺乏必要指導的情況下,自主往往意味著茫然。
其次,分析到了上述結論之后,我們結合相關文獻,思考讓學生通過“閱讀導圖”的方式,來促進自己對閱讀材料的理解。閱讀導圖本質上是借鑒了思維導圖的相關理念,利用了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具有發散性的特點——這種發散性與閱讀材料總是圍繞一個中心思想進行發散恰好是一致的,在閱讀過程中讓學生通過Skimming去努力發現中心思想(標題、插圖是其中的重要閱讀對象),并以之作為導圖的核心概念;隨后再通過精讀,去理解各段的意思,并將自己的理解以簡略的單詞或句子寫在導圖的核心概念周圍;最后再對每段的句子進行詳細的閱讀,閱讀過程中由于先前導圖的參與,學生此時的理解就不會是生疏和茫然的,而是一定思維結構下的閱讀,這樣就容易走向理解。
再次,必須強調的有兩點:一是英語寫作的特點,二是閱讀材料的背景。由于中英寫作格式的大不相同,因此我們必須提醒學生不要通過中文文章的結構方式去理解英語文本;由于英語閱讀材料往往具有一定的英語背景,因此要學會從英語語言習慣的角度去理解閱讀材料中的意思。
在這種“閱讀導圖”的作用下,學生在閱讀完某一材料后,得到的就不是頭腦中無緒的結構,而是一個有序的導圖,這張導圖就是學生閱讀中思維的結果,可以記載并反哺學生的閱讀。事實證明,其能有效地促進學生從閱讀走向理解。
三、英語閱讀,不只是閱讀
聽說讀寫作為對英語教學任務的一種高度概括,其描述的只是教學中的一種行為。事實上,就閱讀而言,其顯然不只是一個讀的動作,而是包括了大量的細致過程。在對閱讀與理解關系的研究中,我們常常感受到一點,就是每一個細小的英語教學任務中,其實都存在著大量需要研究的細節。就比如閱讀與理解的關系,從曾經以為的閱讀自然就能理解,到現在發現的閱讀與理解之間還需要架設“概念導圖”的橋梁,這可能就是一個認識上的進步。當然,促進英語閱讀走向理解的途徑不只是概念導圖這一條途徑,但無論什么樣的途徑,我們都相信一點,那就是任何一種有效的途徑,一定是在學生與閱讀材料之間形成了一條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道路。
因此,閱讀不只是閱讀,寫作也不僅是寫作……英語教學中只有認真地研究學生,認真地研究英語課程,才會發現從學生到英語課程之間需要進行怎樣的鋪墊,而英語教師的作用,或許正應該發揮在這個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