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國家、民族以及社會發展的正確見解和看法,依賴于對學生的歷史教育和正確歷史觀的形成。科學的高中歷史教學對學生價值觀、世界觀和人生觀的形成至關重要,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指出:“歷史課程必須進一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歷史意識、文化素質和人文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并指出:“教師是引導者、組織者、激勵者。” 但是日常的歷史教學中還存在著把學生當作教育的對象和客體,重教師而不重學生,重傳授而不重探索,重知識而不重能力……壓抑了學生在教育過程中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也束縛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為了切實提高學生的素質,推進高中歷史學科教學改革,作為一名一線的歷史教師,本人結合自身的教育教學實踐,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去探討在新課改背景下如何結合時代的要求進行高中歷史教學改革。一、優化教學目標,走進新課改

教學目標是教學大綱的具體化,是教材所包含的知識因素和能力訓練的具體要求,是評估教學質量的依據。教學目標決定著教學活動的方向,決定著教學內容、方法、途徑的選擇,決定著教學效率的提高。學生在明確了學習目標之后,就有了一個主攻的方向,進而圍繞目標帶著問題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

如教學《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選修I)[岳麓書社編著]第四單元第16課《中、日近代改革比較》時,可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方面:了解中、日近代改革的背景、動因、輿論、理論準備、內外部條件、領導力量、具體內容等方面等基本史實;提高學生分析和比較能力。

2.過程與方法方面: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概括中、日兩國近代改革的異、同之處,分析為什么會有這些相同和不同之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能體會改革者勇于創新的精神和堅強意志,認識中國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總之,歷史教師應不斷優化教學目標,把那些相互促進、相互制約的各項要求組成一個整體,做到在教基礎知識的同時培養能力,發展智力。這樣就能使學生在知識、能力、思想情感教育三個方面得到協調發展,全面完成課堂教學任務,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更新教學理念,適應新課改

1.在史實教育中注重對歷史事件和歷史知識的分析。如《新航路的開辟》一節的教學,我對新航路的開辟和葡萄牙、西班牙走在海上探險的原因進行深入分析,并比較鄭和下西洋和新航路的開辟,還補充介紹“商業革命”和“價格革命”,拓寬了學生視野。

2.化死記硬背為理解接受。比如在教授《法國民主力量與專制勢力的斗爭》等選修史時,可以讓學生將法國大革命與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美國獨立戰爭,以及中國辛亥革命等史實作對比分析,找出他們的背景、參與階級、領導階級、革命的結果以及意義等各個方面的相似之處與不同之處,并探究其各自的原因,這樣學生學到的就是比較系統的知識。由于是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記憶,他們在記憶的過程中也就不知不覺地形成了歷史知識,便于他們學習之后的運用。

3.從知識灌輸到素質培養。例如教授中日甲午戰爭的時候,如果僅僅告訴學生們這場戰爭的前因后果,只教授學生有關中日甲午戰爭的歷史事實,那么學生就只能達到一個淺層次的理解。若能結合19世紀末的中日關系和兩國社會政治軍事各個方面的情況進行分析,并聯系20世紀的抗日戰爭,就今天日本國內的“右翼”勢力的猖獗和中日兩國之間在“釣魚島”等問題上的沖突進行系統的梳理,就可以使學生在宏觀和微觀,歷史和現實等各個方面去把握中日甲午戰爭和中日關系,并使學生真正領會“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感。這樣的教學就能保證學生既學習了知識,又培養了素質,提高了能力。

總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對歷史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師不斷地學習和研究新課改的理論,吸取研究成果,滲入在自己的教學過程中。因此,教育工作者應強化課堂教學中實施課改的意識,面向全體學生,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適應21世紀社會發展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