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現代學校制度下的學生管理,如何構建現代班級管理模式,是學校管理者在不斷研究的一個課題。由老師管理為主轉向以學生自主管理為主,從而形成學校教育主體的回歸,真正體現學生全員參與,有人管紀律,有人管學習,有人管衛生,有多少事情就由多少學生來管理,各管一樣,負責到底,人人都是管理者,人人都是被管理者,而教師則是處在駕馭、服務的位置上,這就是現代學校制度下的班級學生自主管理。

一、班級學生自主管理的內涵思考

學校教育的主題是什么?是育人,育人的指導思想是黨的教育方針;育人的目標是促進每一個學生自主和諧健康發展。學校教育要把每個學生當作一個活生生的生命體,并重視個體的生命成長價值,主動承擔起為個體生命的健康、個性發展服務的神圣使命,積極創造各種機會,為個體潛能的開發提供條件。法國現代教育家保爾·朗格朗認為:“教育的真正對象是全面的人,是處在各種環境下的人,是擔負著各種社會責任的人”。早在20世紀20-30年代,我國教育家陳鶴琴的“活教育”思想也非常重視學生人格的鑄造,強調做人是教育最起碼的任務,并主張以兒童自我發展為本,提出了“做中學,做中做,做中求進步”的“活教育”方法論。當代教育家魏書生更提出了“班級管理人性化,日常管理自主化”的思想,這些教育大家的思想和論述無不在呼喚著學校教育的主體性回歸,并不斷地促使我們努力把個體生命的潛在能力轉化為現實能力。

我國學者葉瀾在其主持的“新基礎教育”研究中針對未來社會理想新人的基本特征,提出“以‘責任心’為‘行事之道’的基礎,以‘自我完善’為‘立身之道’的基礎”,明確闡述了作為學校教育主體的內涵及方向,即“自主”與“責任”的統一。因此學校管理的方式在于自主,而非控制,是以人的自主、和諧、全面發展為核心,以每一個個體愿景和組織愿景為動力,最終完成個體的人格塑造和學校的育人目標。

由此得知,班級學生自主管理是學校實現主體化教育愿景最好的一種途徑及方法。學校要據此確立學校發展與個體發展相一致的共同目標。而要保證這個共同目標的實現,全體教師就必須在遵循學校發展規劃的前提下不斷地自覺地更新教育觀念,改善教育行為,從目標推進過程中的問題出發,主動參與學習、討論、研究,一方面找到解決問題的對策,另一方面提高每一位教師系統思考的能力,使每位教師能最大限度發揮其主體能動性,為最大限度地實現自身價值營造氛圍、創設條件、搭建舞臺,推動學校目標、教師目標、學生個體目標三者統—,共同發展。

二、班級學生自主管理的組織形式

自主管理不是停留在口頭上,也不是陶醉在理論中,更重要的是落實在行動上,體現在具體中。

首先是確定好班委員干部,組長、值周班長、值日班長及班委會的其他干部,先規定其崗位責任,然后實行競聘選拔。

第二是依據“學生一日常規”設定班級學生的思想、紀律、體藝、衛生、勞動等具體班務工作內容、崗位責任及評價要求。

第三,將班務工作內容全面拋向學生,由學生對班級管理的內容進行競崗承包,再經過班委會考察、確認,和競崗的學生簽訂崗位承包責任書,責任書內容包括職責、管理要求、時間節點、評價標準等,有多少事情就有多少學生來管,各管一樣,負責到位。

第四,建設好班級自主學習小組,學生學習自主管理主要指向是“學生自主合作學習小組”。

一是自主合作學習小組建設原則,自主合作學習小組建設遵循“同組異質、異組同質、組間平行”的原則,對全班學生進行編組。自主合作學習小組人數以6-8人為宜,同一個學習小組中每一個人的學習成績是不一樣的,是有差距的,但組與組之間比較,總體成績是同等的。每班根據學生人數編組,編組依照學生知識基礎、性別、心理、性格、興趣、學習能力、家庭情況等參考。

二是制訂自主合作學習小組成員職責。①從全班挑選出8名(八個小組)學習成績好、組織能力強、在同學中威信較高的學生擔任每組組長;②小組所有成員根據特長分別擔任語文、數學、英語、理、化、生、政、史、地等學科小組長;③小組所有成員根據班級日常事務分工,分別擔任紀律、衛生、作業等小組長,并明確職責,人人參與小組管理。

三是自主合作學習小組基本學習形式。①“同質互學”,即同一組內A與A、B與B、C與C之間相互交流,共同學習;②“異質幫學”,即同一組內A幫B,B幫C,進行學習上的指導和幫扶;③“小組群學”即在組長的共同帶領下,就共性的重點問題組織小組成員分析討論,研究解決。

四是自主合作學習小組的評價與激勵,自主合作學習小組要以班主任、學科教師、班委會為評價激勵的主體。各班根據班情,制定考核評價辦法,按周評選出優秀學習小組,進行表彰。

三、班級學生自主管理的有效評價

學生發展是學校發展的核心目標,是辦學行為的最終成果,因此如何研究對學生的評價,是引導學生健康成長的關鍵。自主管理是通過學生個體行為的自我反省來不斷完善自我行為和不斷提高自我能力的過程。因此,有效評價要抓住自主管理的管理特性,通過激勵作用讓學生體驗成功的樂趣,從而不斷塑造學生的責任意識,促使學生自主管理向所設置的目標不斷靠近。

評價分為三種形式。其一是學校層面的“自上而下式”評價,即由學校管理者對學生自主管理總體現狀的信息收集與反饋來評價某個學生個體在自主管理過程中的表現與能力。其二是“自下而上式”評價,即通過教師在具體管理情境中,通過近距離的觀察、討論而對學生取得的管理成績,形成性表現、存在的潛能進行分析與掌握,并通過過程的不斷引導,班委會成員的不斷介入,促使其對管理目標的不斷靠近。其三是學生的自我評價,通過管理者預設的管理目標及目標要求下的評價內容,細化出各項內容下的具體達標要求,讓學生依據自我發展目標進行過程管理的自我診斷,在自我反省下不斷的進行自我調節,并通過階段性的學生個體的自我報告,老師及班委會成員的集體評估,促使學生不斷向目標靠近。

對學生自主管理的評價方式可以綜合運用,可以將老師評價和學生自我評價同時進行,不管怎樣評價,必須把握好如下重點:

第一,必須預設特定的培養目標,因為我們的教育重視的是學生個體生命的成長價值,對學生的評價也是教育過程的一個環節,所以評價的功能與教育的目標是一致的。

第二,要注重評價的過程,通過對學生自主管理過程資料收集,并通過分析與掌握,形成對學生發展能力及發展變化的判斷,并對學生在管理過程中的優勢和不足給予激勵或有針對性的改進引導。

第三,要關注個體差異。每個生命都有不同的素質和生活環境,都有自己的愛好、興趣、長處和不足,因此我們要發展其潛能,發揮其特長,通過評價,正確判斷每個學生的不同特點及發展方向,為每個學生提出適合自己發展的針對性建議。

第四,必須注重學生個體在評價中的作用。發揮學生在評價中的主體作用,讓學生更多地參與評價內容和評價標準的制訂,并在評價過程中發揮其積極作用,使得評價的過程成為促進學生反思的過程,這才真正達到了學生自主管理,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教育的目的,使我們學校的教育在塑造人的功能上發揮其真正的引領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