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眼神器” ——給小學課桌設欄桿引爭議
發布時間:2014-06-03 11:36:06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近日,一種網傳號稱“防近視神器”的新型課桌引起了網民們的普遍關注。武漢19個學校不同班級的學生新學期用上了帶欄桿的課桌,欄桿有兩種用法,往前靠時可以當書架,往后靠時用于矯正學生的坐姿和看書的距離。這種“神器”的出現,是為了通過糾正孩子的讀寫姿勢,來降低近視的概率。據調查,近視眼的發病呈低齡化、普遍化趨勢。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孩子“眼睛不好”成了家長的一塊心病。課業任務越來越重,電子產品日益普及,家長也就更加擔心孩子的近視問題。
事件:課桌設欄桿欲“攔”近視“同學們,請把‘校正桿’拉到胸前準備上課。”今年開學,武漢不少小學的班級上課前多了這樣一個步驟。老師所指的“校正桿”,是設在課桌上的一根鐵桿,底部可前后調節,使用時實現“三個一”,即:學生眼睛距書本一尺,身體距離桌子一拳,手離筆尖一寸;不用時可拉回不妨礙學生活動。
今年新學期,武漢市青少年視力低下防治中心向武漢19個重點班提供了這樣的新課桌。大部分學生很喜歡這種帶欄桿的課桌:“它可以保護我的視力,操作也很簡單。”不少教師也反映,從目前情況來看,學生還比較適應,“之前學生上課亂動,有時需要每隔幾分鐘就糾正一次學生坐姿,現在糾正得少多了。”
之所以用這種方式去矯正孩子的讀寫方式,是因為近幾年青少年的近視低齡化趨勢越發明顯。全國學生體質健康調研最新數據顯示,我國兒童與青少年近視發病率極高,并且近視度數也呈加深趨勢。“小眼鏡”已成為不少家長的心病。
回應:仍在試點,將視效果普及
網民“江畔徐風”指出,這種課桌看上去“像是把學生關進了籠子,不能讓孩子按照成人希望的模式去生長,不能忽略孩子愛玩的天性”。
有網民認為,影響視力絕不僅只有看書,還包括使用手機、電視、計算機等。“新課桌治標不治本,其實是一種自我安慰罷了,要想杜絕還是得另尋良方。”
另有家長指出,學生課業負擔重是導致學生近視眼的一個重要客觀因素。一學生家長許女士說:“孩子家庭作業很重,有些作業還要上網才能完成。預防近視,應先從減輕作業負擔開始。”
對于質疑,校長章建明回應說,這個新型課桌是武漢青少年視力低下防治中心的一項試點。“學校對試點很支持,正計劃讓所有班級每個月輪流體驗。此外,學校還將配合眼保健操、視力檢查等手段預防學生近視。”
新課桌設計單位、武漢青少年視力低下防治中心主任楊莉華介紹說,中心在武漢選取了19所小學班級,免費贈送課桌進行試點。“如果使用效果好,希望能在全市范圍內推廣。等孩子使用幾個月養成正確習慣后,就可以不再使用了。”
楊莉華指出,調查表明,握筆方法、讀寫姿勢不正確的孩子,眼睛近視的概率是其他孩子的1.7倍。中心隨機調查了1000名小學二年級學生,其中692名學生的握筆方法和讀寫姿勢都不正確。
楊莉華說:“課桌經專家論證,安全沒問題。課桌還考慮到了小學生手掌肌不發達、鉛筆過細、沒有支撐點、漢字筆畫復雜等因素,不存在網民擔心的不人性化問題。效果肯定是有的,但要配合眼保健操、視力檢查等手段。”
爭論:
給防近視“神器”一點掌聲
據報道,武漢新洲邾城街章林小學在新學期為42名留守學生用上新型防近視課桌椅。
這款防近視課桌經媒體報道以后,馬上被冠之以防近視“神器”之名,引發了社會各界的關注與爭議,其中反對與質疑的聲音不少。反對理由也是五花八門,比如這課桌上的一根欄桿會不會“鎖住”孩子天性;比如在學校可以使用防近視課桌,回家之后怎么辦;更有人表示,預防小學生近視眼的治本之道是改革教育制度,減輕學習負擔。
在種種質疑與反對的聲音之下,好像有這款防近視課桌還不如沒有一樣。問題是,在課桌上裝了一根欄桿,用物理性辦法讓孩子看書寫字的時候離課本遠點,和孩子的“天性”有什么關系?即便孩子回家以后沒有這樣的防近視課桌可用,但是在學校的時候能夠預防一下,是不是也比以前要好?我們也知道預防未成年人近視眼的治本之道是減輕課業負擔,推行素質教育,但治本之前難道就不能先治標了,就不能標本兼治了?
有懷疑精神是件好事,但是凡事都不分青紅皂白地反對,就可能變成壞事。一些人對待防近視課桌的態度,就是一個極具代表性的例子。實際上,這款課桌絕非是當事學校的突發奇想,而是由武漢市青少年視力底下防治中心為學生配備的,顯然有一定的科學依據。其實即便我們不懂其中的科學道理,但也能夠明白,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距離課本,作業本太近,或者是學習看書的姿勢不對,都是導致近視的原因。而這款防近視課桌的主要功能,就是通過物理器械的矯正,讓我們與課本作業本保持科學的距離,讓我們在學習過程中保持一個正確的姿勢,這到底有什么不好呢?
治本之道當然很好,但一方面治本需要一個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另一方面治本的同時完全可以兼顧治標,讓更多的孩子更早地用上防近視課桌,也就有可能讓更多的孩子遠離近視眼。進一步說,在預防青少年近視眼這件事上,至少人家采取了積極的實際行動,做了嘗試,一些人什么也不做,既沒有好的建議,也沒有實際行動,但是卻對別人的行動找出各種借口和理由予以“棒殺”,這無論如何都是不可取的。
俗話說“眾口鑠金積毀銷骨”,如果質疑與非議的聲音太多,不但會讓已經采用防近視課桌的學校感到壓力,更可能會讓準備采用防近視課桌的學校望而卻步,那才是我們所不愿意看到的。(苑廣闊)
裝防近視欄桿拯救不了“近視教育”
這種新型防近視課桌椅可說是一大“發明創造”,最起碼也可看出是在對預防近視眼學生有著積極的矯正作用,但這種“物理療法”的效果很有限。
學生是生性好動的,把學生“拘束”在一個狹小的空間內,就有“綁架教育”之嫌。學生是有著個性特征的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病梅”。無論怎么看,此法都是一種被動的教育。
預防和糾正學生近視眼最好的辦法是積極教育和習慣養成。要教給學生正確的用眼辦法和好的閱讀習慣。比如眼睛距離書面一尺左右,不躺著或在行駛的車上或光線強烈或昏暗的情形下看書。每看一會兒書就把視線遠望一會兒或是閉目休息一會兒。此外,是要堅持做眼保健操,多參加戶外體育鍛煉活動多接觸大自然等等。
學生在課堂,有防近視欄桿幫助防治,一旦離開了課堂又該如何?因此最好的防治還是好的習慣養成,讓學生做到時時處處自主防治科學用眼。
據報道,我國青少年學生、兒童的近視率高居世界第二位,遠超北美等發達國家,關注孩子的近視問題已刻不容緩。而預防近視,僅靠一個裝了“欄桿”的課桌,顯然不夠。
裝防近視欄桿式預防可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近視教育”,這樣的矯治治標不治本,實乃一種病態教育。這樣的課堂奇觀實是一個信號,我們應該受到啟迪和反思。在深化改革之年中,對教育的變革應該拿出割腕斷骨的力度和勇氣來優化教育,那些“小兒科”性改革動作實在是無足以拯救那些深入骨髓的“病態教育”。(徐大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