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在一年的教學實踐活動中,我發現有相當一部分學生思維單一,視野狹窄,看待問題、分析問題簡單化、片面化,他們只會被動吸收教師傳授的知識,很少主動探求問題的根源,缺乏創新意識。在我校七年級這一年的教改實驗過程中,我努力汲取了洋思、杜郎口學校教改的先進教育理念,對語文教學中的合作探究性學習進行了有益的嘗試。在七年級教學實踐活動將進入一個更新的階段之際,我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關于學生的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的培養。1.收集資料的能力和習慣。

合作學習的課題一般都有一定難度,需要學生平時的收集、積累和積淀。我在平時的教學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收集資料的習慣,教會學生用某種工具,并通過某種途徑、某種形式,收集某種資料的技能,認真作好課前準備。如:讓學生養成記數學日記的習慣。比如跟媽媽一起去商場時,要留心自己熟悉物品(書包、彩筆、零食、玩具等)的價格,觀察和體驗買、賣交易的經過;自己所看到物體的形狀、大小;親戚、朋友家所在的方位等,都可以寫在自己的日記里,這樣既能體驗生活中處處有語文,又能為小組學習作好積淀。

2.提問題的能力和習慣。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問題也許僅是對知識的一個闡釋,而提出新的問題,卻需要有創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步。”教學中我注意從以下幾種常見的思維方法入手,培養學生提問題的能力和習慣:(1)教給學生尋找問題的方法。(2)觀察問題。(3)比較提問。(4)分析與綜合。

3.獨立思考的習慣

合作學習是為了讓每一位學生參與學習的全過程,給每一位學生提供展示的空間,使學生能夠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通過組內的交流、探討,使學生不斷完善自己的觀點,不斷產生新想法,這一切成立的基礎就是:學生的獨立思考。在組織學生進行合作交流之前,應引導學生先獨立思考,讓每一位學生對所面臨的問題進行剖析。這樣優等生會將問題考慮得更周到,中等學生能根據自己的理解對問題作出反應,學困生經過努力可能會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也可能是一無所獲。這時組織學生合作交流,對問題進行探討,他們的思維在交流、討論中碰撞,每一位學生都將受益。

4.主動參與交流討論的能力和習慣。

交流是合作學習中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合作學習需要每個成員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對方的觀點,在此基礎上合作探究問題。交流的過程也是個體從狹隘走向廣闊的過程,可以給學生帶來敞亮的視角、寬闊的思路。交流由于具有平等性,能更好地促進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和民主平等的精神的發展,也使得學生個體思考通過交流成為集體智慧。討論是合作解決問題的關鍵,每個成員表達了自己的想法,可能有不一致之處,這就需要討論,攻克難點,形成解決方案。這就需要教師在關鍵處予以指導,逐漸學會討論問題的步驟和方法。

5.認真傾聽的能力和習慣。

合作學習中除了要獨立思考,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外,還應具有認真傾聽他人發言的能力和習慣。傾聽是合作學習的重要環節,不僅要讓學生肯聽,更要讓學生會聽,能夠聽出別人說的重點、問題,并加以思考,從而重視并采納他人意見,達到優勢互補,共同提高。同學之間最大的問題是不能容納別人的意見,為此,我逐步要求學生學會三聽:一是認真聽每個同學的發言,不插嘴;二是聽出別人發言的要點,培養自己收集他人發言中重要信息的能力;三是聽后需作思考,提出自己的見解,提高自己處理信息、反思評價的能力。

6.善于肯定別人優點并敢于質疑的習慣。

課堂合作學習中應把質疑、釋疑作為教學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可通過對學生質疑問難的指導,讓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使學生學得更為主動、更為深刻。合作交流過程中往往是各抒己見,應鼓勵學生愿意贊賞、欣賞他人獨特的思維和創新的見解,這樣不僅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更有利于發揚師生、生生之間的民主,為學生自主學習創造條件。善于肯定別人的優點,敢于質疑都是良好的合作品質,這兩方面不僅有利于合作學習小組成員博采眾長,取長補短,也有利于深入探究問題,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

總之,小組合作學習中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要通過不斷的指導,長期的熏陶,從而使學生逐步養成良好的合作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