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是鍛煉思維的藝術體操。數學教學越來越重視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思考是學生數學認知過程的基本活動,是獲取數學知識的必要途徑,可以說沒有思考就沒有數學學習,學生學習數學就是一個思考的過程。思維能力發展了,解決問題的能力就提高了。一、在探索中解決問題

數學的學習方式不是單一的、枯燥的、以被動聽講和練習為主的方式,它應是一個充滿生命活力的過程。教師的教學設計應具有探索性、開放性,讓學生能自主探究、猜測驗證、合作交流、充分發表個性化的感受和見解。

教師在教學中應根據教學內容設計一些探索性強的問題給學生探索,而且要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年齡特征,提供豐富的背景材料,激發學生參與探究的積極性。例如鋪地磚的問題,學生必須動手測量出地面的長與寬,然后計算出地面面積,再計算出自己選擇的地磚面積,最后計算出地磚的塊數。教師以指導者、組織者、合作者的身份出現,讓學生自主探索解決問題,不同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發展,從而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在求異中解決問題

小學生受例題和已有經驗的干擾,解題往往形成思維定勢。長此以往,容易產生思維惰性。因此,應注意克服思維定勢的消極影響,開拓學生思路,激發學生思維的興奮點和探索欲望,既要抓住事物的本質,讓學生掌握基本規律,又要促使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的知識,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從而增強思維的靈活性。

例如,在學習通分以后的一節練習課上,我出示了這樣一道練習題:比較■和■的大小。有好多學生看到比較大小,又是異分母,就想到通分,結果事倍功半。一定要通分才能比較出大小嗎?啟發學生觀察每個分數的分子、分母情況,尋求解決方法。很快學生發現■>■,■<■,從而可立即判斷■>■。新穎奇異的解法,體現了思維的獨創性,在求異中發展思維解決問題。

三、在合作中解決問題

合作學習是現代教育的重要特征,是提高課堂主體參與效率,增強學習密度,拓寬學習交流渠道的重要方法。合作學習,給學習提供了安全的、融洽的、自由的環境,為學生積極的思維活動創造了條件。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教材的優勢,精心設計組織好討論題,使學生深入理解和掌握知識。如奶奶編“中國結”,編一個要用0.85米絲繩。這里有7.65米絲繩,這些絲繩可以編幾個“中國結”。教完后學生質疑:“為什么要根據商不變的性質,先把除數化成整數來計算,而不把被除數化成整數來計算呢?”面對學生的質疑,教師讓學生分成兩方進行討論。通過討論,學生不但解決了問題,而且將主動學習推向高潮,提高了學習效果。

四、在自學中解決問題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學就是教給學生借助已有知識去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并使學習成為一種思索活動。”教學就是教會學生學習。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是學習的必要前提,而學生能否自主學習的關鍵是教師是否善于引導。上新課時,要創設情境設置懸念,提出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學習新課,自主探究,掌握新知識以后再來解決情境中的問題。

例如,學習異分母分數加減時,先設置三道題讓學生練習①■+■,②■+■,③■+■。學生在做第③題時,就提出分母不相同怎么相加呢?讓學生帶著這個問題自主地學習課本的內容,因為學生巳經會求最小公倍數的方法,學會了通分及同分母分數加減法,學生可運用這些知識來解決問題。通過自學明白了異分母分數相加,要先通分,然后按同分母分數加法的法則進行計算。這樣既讓學生掌握了新知識,又解決了問題,提高其學習興趣。

總之,要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應該根據數學科的特點和學生的年齡特點,在問題解決的教學過程中,注重教法的改革和學生學習方法的研究,從而促進學生思考,提高問題解決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