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初中文言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難點,歷來被認為是費時費力而效果不佳。而新課程標準頒發以后,古詩文在初中語文中所占的比重一下子提高了。近幾年來,為了打破文言文教學那種滿堂灌的教學模式,力爭從文言文教學的怪圈中走出來,真正讓學生走進文言文,親近文言文,實現文言文的有效教學。一、形式多樣,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借助故事激趣。文言文教學過程中,我們有多種故事可講,這些故事,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文言的興趣,也可以豐富學生的文化內涵,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在教學《〈論語〉十則》一課的時候可以講孔子的故事,在教學《陳涉世家》時可以講司馬遷受腐刑撰寫《史記》的故事,在教學《三峽》時可以講自己游覽三峽時的所見所聞所感,在教學《曹劌論戰》時可以講戰爭史上以弱勝強的故事,在教學《記承天寺夜游》時可以講蘇軾貶官在黃州的故事等。這些故事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課文內容,激發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

創設互動激趣。可采用學生翻譯、互助解疑、表演故事、改編故事、小組討論等活動,讓文言文教學的課堂動起來,打破滿堂灌的方式。比如《曹劌論戰》、《陳涉世家》、《唐雎不辱使命》等課文都是很好的表演故事。《愚公移山》、《鄒忌諷齊王納諫》等課文可以讓學生展開討論,改編故事。在文言文翻譯時讓學生自主討論,分組解疑,師生釋疑等方式放手讓學生去合作、探究。這樣的教學,創設一種互動的學習氛圍,讓每位學生都有發言的機會,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二、聯系生活,讓學生認識重要性

挖掘文言文與現代漢語的傳承性,讓學生懂得文言文與現代漢語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現代漢語還保留著不少文言文的成分,古漢語有許多內容仍活在現實生活中。成語中還殘留著明顯的文言特征。比如:“赴湯蹈火”中的“湯”是熱水而非菜湯,“感激涕零”中的“涕”是眼淚而非鼻涕,“不可名狀”中的“名”是說出而非名稱。人們生活中仍然活躍著一些古漢語的用法。“西安肉夾饃”乍一看,感覺情理不通,明明是饃夾肉,其實這類名稱正是用了被動句。春節的對聯也是古典文學精粹的一部分。古漢語常用字絕大多數仍然保留在現代漢語中,而且還保持著相當強大的生命力。有學者對現代漢語和古代漢語的兩個常用字表進行了研究,通過比較發現,有1001個古漢語常用字可以在現代漢語一級字表中找到,占到古漢語常用字的92%;另外84個古漢語常用字中也有82個可以在現代漢語4500個常用字表和6196個《印刷通用漢字字形表》中找到。可見,學習好文言文是掌握現代漢語的基礎,以此顯示學習文言文的重要性,徹底改變“現代人可以不學文言文”的觀念。

三、反復誦讀,體味文言文美感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從古人學習的經驗中就可以看出,誦讀在文言文學習中的重要性。在具體教學過程中,誦讀并非是一遍就完成,它應該貫穿于教學的始終。在誦讀形式上,可采用單獨讀、分組讀、齊讀、互讀、全篇讀、分層次讀、分段讀等;在誦讀層次上,可分為初讀、細讀、品讀、美讀。通過不同形式和層次的誦讀,為學生創建了一種文言文的語言環境,讓他們去感知文言文的語言特點、語言習慣,去領會文章內容,去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譬如,學習《記承天寺夜游》,首先初讀感受,要求學生讀準字音,讀出節奏,用心去感受朗讀錄音所描繪的畫面。然后再讀,自由朗讀課文,學生借助注釋理解基本內容,理解文意。其次品讀賞析。品讀是一種文字與心靈初撞的過程,需視之以目,感之以心,動之以情,發之于口,請同學們在剛才理解內容的基礎上,反復朗讀課文,直面課文,通過直觀的文字去領悟文章表達的思想情感,讀出作者情感的變化。最后美讀體驗。聆聽音樂,閉上眼睛,展開聯想,進入文章的意境,體悟文中良好的情韻,恰當運用朗讀技巧,用聲音加以傳達。這時,學生的心靈深處便會激起情感的火花,受到美的熏陶。在這里,誦讀既是認知的手段,又是感受體會感情和意境的手段。

在誦讀中,我特別注重教師范讀和熟讀成誦兩個環節。教師范讀,是對學生誦讀的引導,從表情、動作等各方面輔助和帶動學生,使那些不愿意開口讀書的學生提高對誦讀的興趣,更重要的是能創設一種美好的氣氛,給學生以美的感受,引導學生進入情境。熟讀成誦更是培養語感的一條途徑。葉圣陶先生在《中學國文學習法》一文中指出:“學習文言,必須熟讀若干篇。勉強記住不算熟,要能自然成誦才行。”因此,教師必須指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把一篇篇文言文熟讀成誦,使文章爛熟于心,真正做到脫口而出,得心應手,文化的價值自然在學生心中升騰。久而久之,文言文的語感就會自然增強,文言文教學的效率也就得到提高。所以說,誦讀是開啟文言文大門的鑰匙,是文言文教學有效的方法,更是培養學生語感的一條途徑。

四、挖掘內涵,陶冶學生情操

教材中所選的文言文,絕大多數是世代流傳、膾炙人口的名篇,其中蘊含著豐富的內容。要利用教材的情感作用,深入挖掘其與現實生活的相關內容,讓學生覺得文言文有很大的益處。在《岳陽樓記》中,范仲淹諄諄教導后代學者“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讀罷《〈論語〉十則》,學生懂得了“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背誦著《魚我所欲也》,學生們神情肅穆,“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一股超越古今的浩然正氣此時正在學生的心靈中升騰激蕩。文言文擁有無法估量的教育潛能,學習文言文有助于提高學生對一人一事的思想認識,更有助于加強其道德修養,樹立民族自信心,增強社會責任感,從而塑造完美人格。

五、自主學習,感受成功的喜悅

新課標中要求要把課堂還給學生,課堂的主體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就成為至關重要的一步。因此在文言文的教學設計中,在討論重點字詞、課文翻譯及品味句子時,均采用自主疏通、自由表達、小組合作探究,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充分發揮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學生的這種自主學習過程,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一旦學生經過自己的努力解決了疑問,他們就覺得自己是有價值的,就會有一種成就感。這樣既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又使學生感受成功的喜悅,分享合作的樂趣。這時,學生的表現很主動,課堂氣氛也很活躍。

同時,還可以進行指導性的自主課外閱讀。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去閱讀一些故事性較強的文言作品。這些作品難度適中,趣味性比較強,可以增加學生閱讀的興趣。比如,自讀課本中選編的《晏子故事兩篇》、《搜神記》等文章,使學生主動地、獨立地開展閱讀,強調他們自身的學習體驗,讓學生發現,文言文的學習并不是那么可怕,原來也可以這么有意思。更重要的是,學習文言文成為了學生一種自覺的行動,我們教師的教學價值也就能得到體現了。

六、整理歸納,注重文言文的積累

學生之所以感到文言文學起來非常吃力,關鍵在文言文與現代漢語之間還存在一定的差距。文言文中的不少詞義在現代漢語中發生了轉移、擴大、縮小,同時會不斷出現一些活用現象,而且古今句式也發生了一定的改變,這些就給學生的學習造成了極大的困難。因此,整理歸納,養成積累文言文知識點的習慣就顯得非常重要了。具體的做法就是:從《童趣》開始,每學習一篇文言文之后,對文中涉及的基礎知識進行歸納,按照實詞(通假字、一詞多義、詞類活用、古今異義)、虛詞(常見的之、其、以、而、于、為、則、乎)、特殊句式(判斷句、省略句、被動句、倒裝句)的類型,列出例句,前后聯系,歸類總結,逐漸形成一定的知識體系,逐步擴大學生文言詞匯量。積極引導學生去摸索,從而找出一些規律性的東西,這樣學生就便于自己總結,培養他們舉一反三、融會貫通的能力。

隨著教學課程的不斷改革,我們的教學觀念和方法也要不斷更新,唯有變,我們的教學才會不斷走向完善。總之,通過幾年來文言文教學實踐,學生學習文言文的信心增強了,學習興趣提高了,那種被動的“要我學”變為“我要學”。我相信:只要不斷地探索、創新,初中文言文教學的天空定會多姿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