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實效性的提高是學校教育的一個永恒主題,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基礎德育的主渠道。新課程更關注學生的現實生活,力求體現生活性、開放性、活動性、綜合性的特點,讓兒童在享受生活的同時受到道德品質的教育,在實施自主探索的教學方式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身心素質的發展,引導學生學會生活,形成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質。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活動使學生的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道德觀諸多方面獲得協調發展,從而學會在生活中觀察社會、了解社會、解決生活中各種現實問題,學會做一個有知識、有道德、品行高尚的人。那么,怎樣才能使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得以提高呢?下面我以自己在教學實踐中對這門課程的認知、領悟談點粗淺的見解。一、領悟課程標準,明確課程目標

領悟課程標準,明確課程目標,是落實品德與社會課實效性的首要任務。盡管新課程實施已十年有余,但仍有對新課程總的目標和每一課的教學目標沒弄明白就拿上教材隨便上課的現象。課程標準規定的課程總目標和具體目標是要通過每節課或每項活動來逐步完成的,因此,在制訂每節課或每項活動的教學目標時,教師要充分考慮到課程目標的體現和落實,堅決擯棄那種品德與社會課是副科的思想,充分認識到品德與社會是擔負著“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真正的主科,要以對國家、社會、學生高度負責的使命感和對自己專業成長負責的職業進取心來重視對“課程標準”的學習和領悟,認真鉆研教材,挖掘出教材內涵,明確教材目標,使自己的教學指導思想符合課程標準所規定的教學理念和意圖,這是教學能否取得實效的一個重要環節。

二、精心創設課堂教學活動,有效落實教學目標

1.讀懂教材,制訂課堂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教師教學的靈魂,是每節課的方向和目的,是判斷教學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據。品德與社會三維目標是相互作用的,是一個整體,必須全方位地把握。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一定要加強目標意識,在建立課程標準理念的基礎上,備課時根據課標和單元目標,從學生生活經驗的認知出發,從解決學生生活中的問題出發,制訂切合學生實際的教學目標,教學中的活動、情境、教學內容都要緊緊圍繞這一目標設定來進行,使學生在真實的生活體驗中形成道德認知和道德情感。這對我們的教學能否取得實效是非常重要的。

2.重視課堂導入,讓教學有個良好的開端。

良好的開端等于成功的一半,課堂教學中的導入是上好課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是上好課的關鍵,是一個成功的課堂必不可少的前奏,是教師和學生充分互動的橋梁。一個富有吸引力的成功的課堂導入,可以在教師的“導”與學生的“學”中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成功的教學,課堂導入非常重要,首先要喚起學生的學習需求和探究愿望、驚訝感,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所以教師要放開手腳,以“合作者”的身份參與到學生學習活動中去,善于激發學生的情緒和學習態度,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幫助學生去發現、去探索知識的奧秘,用心去營造一種學習氛圍,充分培植學生“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心,從而讓學生以活躍、旺盛和高昂的精神狀態去積極參與學習,這樣將有助于教師提高課堂效率,并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創設開放式教學活動,讓課堂教學更精彩。

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中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是在各種活動中通過自身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實現的。新課改強調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教師要由單純的知識傳授者向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參與者轉變,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式學習,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使學生從親身的體驗中鍛煉能力,學習到知識和做人的道理。

品德與社會教材,從內容到形式縮短了與學生的距離,大部分內容是由學生生活中來,比較貼近學生的生活。但與現實生活中的學生生活還是有區別的,不同的家庭條件、不同的社會背景、不同的文化條件使學生的生活經驗千差萬別。所以在教學時教師首先要從學生生活和社會實際出發,從教育的實效性出發,從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出發,努力創設學生樂于接受的學習情境,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生動活潑的學習提供充分的空間,盡量把挖掘資料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發動他們從自己的世界出發搜索學習資源,多感官的去觀察、體驗、感悟生活,在活動探究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并引導學生得出有價值的觀點或結論,獲得思想和認知上的提高,從而提高德育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4.注重過程性評價,讓學生學習激情高漲。

過程性課堂評價對學生的健康成長和發展起著促進作用,教師在教學評價時不僅要關注學生知識目標的達成,更應關注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和能力的培養。過去課堂上也給于學生及時評價,但有時存在評價用語籠統化,不論學生如何回答,千篇一律地說“你真棒”、“回答得真好”,這樣學生并不清楚他的回答到底好在哪里,時間一長,這樣的評價就會失去激勵作用。從另一方面講,過去在教學中真的沒有認真聽、沒有用心去關注學生。作為我們教師來說,應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給于確切地、具體地評價,避免千人一語,要善于捕捉最佳“評價點”。通過平日的教學實踐,我認為教學的過程性評價,首先要在學生身上找到積極的“評價點”,適時給他們以鼓勵,給他們以信心。如果沒有及時評價或評價不當,就會使學生產生疑問,出現異議或反感,就會削弱其參與的積極性,給下一階段的課堂教學帶來負面的影響。總之,教師要善于敏銳地發現學生的優點,以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學生的成長,促進每一個學生發展。充分運用好教學評價手段,認真傾聽學生的話語,實事求是、恰如其分地和學生進行心靈間真誠的對話,使他們能在評價中認識自我,體驗成功、發現不足,不斷改進自我,完善自我,促進道德認知的發展,這是提高教學實效性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全面關注學生,讓他們成為課堂的主人

“知識的獲得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學習者不應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應該是獲取過程的主動參與者。”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在以往的品德教學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就是重教輕學,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使他們的主體能動性和創造性得不到發揮,課堂教學內容比較枯燥、乏味、抽象,引不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不起學生的積極思考,臨考試之前的死記硬背更是成為學生的負擔和壓力,嚴重束縛了學生創新思維、創新活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與發展。通過近年來的課程培訓和教學實踐,讓我深深認識到課堂教學一定要以學生為主體,應多多思考如何進行創新性的教學,如何指導學生進行創新性的學習,如何把課堂還給學生,如何讓學生做品德課的主人,使學生不但喜歡上這門課程還要從中有所受益。當然,新課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僅要關注到每一個學生而且要關注學生的各種體驗,努力營造一種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創設學生能主動參與、和諧發展、勤于思考的教學情境,擯棄說教式的教學,多觀察學生的行為,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使學生能不斷體驗學習的樂趣,在生活中能不斷質疑和反思、體驗和感悟,使他們不僅獲取知識而且獲得真實的感受。每個學生由于他們的生活背景不同,認識水平不同,行為能力不同,表達方式不同,使學生之間存在個體差異。因此,教師應由“關注知識”轉向“關注學生”,而且要關愛每一位學生,既注意面向全體,又要特別關注所謂的“學困生”,在教學活動中既要關注他們在道德認知層面的差異,又要關注他們在情感與態度、行為與習慣、過程與方法層面的差異,更應關注學生不同的心理體驗,尊重他們在價值觀念上的差異,允許學生有不同見解,使全體學生都能主動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讓他們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總之,創新理念下的教學是要把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讓學生充分參與教學活動,而學生參與教學活動不僅僅是看學生參與活動的人數和時間,也不在于學生回答多少問題,而是看學生積極參與活動的有效性,看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自主進行學習活動、思維活動的廣度和深度,也就是看學生參與活動的程度和質量,看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及情感變化和能力的提高,教師只在教學過程中將學生閃光的思想火花、進行精彩的質疑提問、點撥引導,既促進教學又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行成學生聰明才智的相互感染,讓一個個“慷慨激昂”的孩子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從而實現由重教轉向重學,重結果轉向重過程,重知識轉為重能力的創新性課堂教學的探索和嘗試,這樣的課堂教學才能使德育教育的實效性真正得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