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主要是從“校本研修”的意義、內涵、三大要素和保障措施等四個方面談談我對“校本研修”認識。首先,關于“校本研修”的意義。

美國斯坦福大學的舒爾曼教授對于教師教學知識來源問題做出了一些研究,結果顯示:

最為重要的來源:

教師自身教學經驗和反思 50%

和同事的日常交流 33%

相對重要的來源:

在職培訓 5.6%

有組織的專業活動 11.1%

最不重要的來源:

作為學生時的經驗 5.6%

職前培訓 2.8%

閱讀專業書刊 5.6%

由此可見,教師職后階段是發展的關鍵期,獲得“反思性實踐經驗”是其中最重要的環節,而校本研修則是通過教師的反思與交流增進教師的實踐知識與智慧的高效途徑。這一點在我校開展的校本研修活動中,我是深有體會的。各項研修活動的開展,有助于教師教育教學科研能力的提高,調動了教師再學習、再創造的積極性,有利于教師在團隊合作中充分彰顯自己的個性特質,進而也激發起了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探索的好奇心,最終使得學校在素質教育、學生個性培養和升學等多方面獲益匪淺。

可以說,在“校本研修”方面是否進行積極有效的探索,勢必會導致校際的差異日趨擴大,所以重視“校本研修”將是睿智的學校領導的長遠規劃與部署。

其次,當我們將“校本研修”的概念拆分后,不難看到“校本研修”的三重內涵。

1.校本研修“以學校教育、教師工作中存在的實際問題為切入點”,也就是說校本研修的基本問題不是由專家批示的問題,而是學校、教師實際工作中發現、思考和迫切想要解決的問題,甚至是看起來很小、別人以為很膚淺的問題,但就是這樣的問題在教師教育教學中卻是最有意義的,所以必須研究解決。

2.校本研修是“由學校自行策劃與實施的”,簡單說“學校和教師的問題,主要由學校和教師通過‘研修’自己來解決”。即“通過學校和教師的發展”。

3.校本研修是“以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改進學校的課程教學、提升辦學水平和教育質量為目標”。其目的是“為了學校和教師的發展”。

從學生的角度來看,學生德智體得到了全面發展,并且在豐富的活動中學生得到了充分的個性化發展,在各級各類比賽中均有突出表現,為自主招生、高考以及終身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一切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豐富的校本研修活動的開展。

以上,從對“校本研修”概念的三層內涵的解讀來看,學校享有了充分的自主權,教育行政部門、教師研修機構等充當的是指導者與合作者的角色;在這樣的機遇面前,教師、學生、學校將是最大的受益者。

再次,教師個人、教師團隊、教育專家是“校本研修”的三大要素。

1.教師個人——指教師的實踐反思。教師實踐反思是建立于教學經驗基礎上的,是校本研修活動的起點,是承擔“校本研修的個人責任”的具體落實,教師只有在回顧基礎上提出問題,才能在實踐中去解決問題;只有教師發揮主動性,解決自己在教育教學中產生的問題,才能提升教師的素質,進而提高教學質量。

2.教師團隊——指教師間的同伴互助。同伴互助是校本研修的基本形式,它必須建立在教師之間的合作基礎之上的,力求通過合作互動達到同伴之間的相互影響,以團隊的形式進行的研究。

3.教育專家——指領導專家的專業引領。校本研修的實質是理念和實踐的結合,校本研修雖然基于學校,通過學校,但這個過程中是一定要有相關專家的專業指導和學術支持的。

我校先后邀請了東北師范大學劉曉光、劉曉中等多位教授,省教育廳、市教育局領導和市教育學院學科教研員蒞臨我校指導工作。作為我校德育研修重要組成部分的“向應班”的開設更是得到了區委領導們的大力扶持,也得到了社會各界知名人士的愛心相助,這些使我校“校本研修”工作順利、有序地穩步開展。

最后,從我校的成功經驗來看,優質的“校本研修”必須要有一定的保障措施。

1.組織機制。學校領導層面成立校本研修領導小組,實行校本研修領導小組責任制;制訂并組織實施學期校本工作計劃,開展、落實校本研修課程的教材建設工作,做好資料的收集與積累工作;按計劃聘請有關專家領導走進校園。

2.經費支持。學校每年為教師提供學習所需書籍報刊費用;有一定的經費補貼支撐專家引進工作的順利實施;每項培訓活動均有經費保證。

3.考核獎勵。各項校本研修活動要按要求考核,記入教師成長檔案,保證老師用心、用力、傾情的付出能夠得到肯定,適當與教師評先評優等活動掛鉤;學校對校本研修工作期間成果顯著的老師給予一定的獎勵,來提高大家的積極性。

牛頓說:“如果說我看得比別人更遠些,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作為教育者的我們更需要站在巨人的肩頭不斷去學習,這不僅是一種汲取,更是一種謙遜和博大。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偉大的義務感,只有當它能在生活實踐的每一步中得到生動體現時,才能成為人的行為準則。”校本研修就是通過教師的實踐,來增強教師的義務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