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課程改革呼喚研究型教師,時代發展要求中小學教師成為基礎教育的專家,《中學教師專業標準(試行)》和《小學教師專業標準(試行)》的頒布,使中小學教師這一平凡的職業更凸顯了專業的意蘊。當今社會對職業的要求以及教育的新形勢,對教師素質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作為一名教師,你是怎樣看待校本研修的?你所在的學校在校本研修方面有什么好的經驗和做法?你個人對校本研修有什么建議?本期我們來談一談草根教師如何做好校本研修。

開發校本課程是普通教師應該具備的能力

(陜西省西安中學教師 敖宏銘)

校本課程開設對于教師而言是一個巨大的挑戰。我校提出教師應該具備“上好一門基礎課,開發一門校本課”的能力。教師自主申報,學校審批后供學生選擇。課程內容最好適應學生成長需要,貼近學生實際生活,體現學科間聯系,立足學校文化特色。

我認為普通教師自發研究校本課程可從現有課程改編、課程補充與拓展、課題實驗等幾個方面入手。學校可在學期末對教師和學生進行評價。評價可多角度,包含開設校本課程的次數、領導與教師聽課后的評價、上交材料(課程講義、學生考勤表等)、學生問卷調查結果等。以上幾個方面納入學期末對教師量化評價,并作為教師評優、晉級的參考指標。授課教師對選修學生的學習進行評價,實行學分制管理,根據參與情況、學習態度以及學習效果給予優秀、合格、不合格的評價,并賦予不同的學分。對優秀學習成果、作品予以表揚,并制作展板公布展示。

學習微型課題研究講座的體會

(陜西省安塞縣建華鎮中心小學教師 常永瑞)

在學習了全國優秀教師,安塞縣第二小學副校長高彩云關于的《開展微型課題校本研修,促進教師專業可持續發展》講座之后,我認為校本研修是一個主動性的研究。

微型課題研究就是研究自己課堂教學中遇到的無法及時解決的問題和困惑。它不像大課題那樣,環節齊全,分工明確,責任落實,參與人員多,工作協調起來困難。微型課題一般由個人進行研究,當然也可以2—3人研究,不過最好不要超過3人。課題實施方案簡單明了,就是確定題目,說明每個研究環節所用的時間和環節名稱,其中安排理論學習1個月,課堂實踐、學生調查問卷、參與人員討論并寫階段性研究小結,用時共計3個月,整理材料寫課題研究總結報告1個月。從報告的安排來看,一個微型課題從開題到結題最多6個月時間,所以說微型課題研究環節簡單、容量小、周期短、見效快。還有就是教師參與微型課題研究,政治功利性小,教師的研究過程沒有什么負擔,教師可以根據課程內容,進行有針對性的研究。

教育科研與“小確幸”

(湖北省監利縣福田中學教師黃鑒古)

教育科研是草根教師主動學習、自我發展、自我提升的強大引擎。根據你的興趣、特長、專業,確定科研課題。那么,普通教師如何“立項”,如何科研呢?我以為應該扣住三個字。

實:即緊貼工作實際,不能離開工作談科研。你是學科教師,應該緊密結合所教學科立項研究,邊工作邊研究,邊研究邊工作。

小:即課題要小,不能貪大,大了嚼不爛。要在工作允許范圍內,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從事研究。自身和同事的力量不能勝任的,一般不適合做課題。

用:即課題研究要有實用價值,要能指導、幫助自己的工作。

教育科研結題之日,正是幸福收獲之時。身為教師,沒有財富盈門,沒有權力炙手,這一個一個的小科研,就是教師不斷體會喜悅與滿足的“小確幸”。

科研自解

(遼寧省撫順市望花區塔峪鎮中心小學教師 鄭運福)

對于一線教師的科研,更應該解讀為個體的不斷琢磨、探索、成長的過程,絕非什么高深莫測的問題。

1.科研要因困惑而研究。世間無完人,作為從事教育工作的我們,對學生的教育方法、教學方式會存在著這樣那樣不盡人意的地方。有的會是一個難題,使人耿耿于懷,時常困惑著,不知如何解決。其實這個困惑及問題就是值得我們去深研、去探索、去解決的。讀專著,看名家如何解;與同事探討,借鑒優秀的做法;到實踐中嘗試,摸索解疑的好方法……這樣的過程,就是教育科研,其最終的目的是為教育服務,成長自己。

2. 科研要因風格而研究。我們每一名教師在授業解惑中,都有自己獨特的有別于他人的教育教學風格。有的時候,可以靜下心來,回顧一下自己從事的教育生涯,提煉一下其中的亮點。有些亮點也許可能只是一次偶然的嘗試,或許是同事一個好的做法,自己用來得心應手,那么,千萬別放過,深度思考一下有沒有繼續完善的,讓這樣的亮點閃爍其耀眼的光芒,把這點點滴滴的優勢給做大做強,使之成為自身一系列的教育成果,我想這更是科研。

什么樣的課才算是教研課

(江蘇省鹽城市響水縣特殊教育學校教師 顧啟洲)

教研課,要研而有果。首先得通過“首課”,組織大家找到問題的“因”,然后再組織教者和大家共同“研”問題的對策,再組織教者“再課”,再組織大家共同分析、評析“再課”中問題是否得到了解決,“研”有無新的問題。也可以由其他教師“再課”,嘗試解決辦法是否可行。總而言之,當課中出現了問題,要一追到底,不留“死角”。這樣的教研課,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教研課。

教研課,要一改往常的一人上課,其他人無事,最多是在教研活動時美言幾句的格局。為此,教研課必須以教為途徑,研為平臺,出成果為最終目的。

學校每學期可選擇一至兩名或多名有代表性、具有潛力、理論基礎好的教師上教研課,通過他們的教研課,達到全體教師共同成長,而不是“全面開花”,人均一節,有教無果。成功的教研課不在乎節數的多少,而要在乎質量的優劣,這里的質量指要通過認真教、深入研、反復研,達到化解問題,達成果,讓全體教師都能受益,在以后的課堂中不再出現或少出現類似的問題。筆者以為這樣的教研課,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教研課。

學術共同體加速教師專業發展

(江蘇省鹽城市第二小學教師 楊傳岡)

實踐證明校本研修“齊步走”的做法無法服務精致化的個性成長,因為缺乏“量身定做”,部分“領跑者”不感興趣,志向不明者疲于拖沓應付,新人無法獲得有針對性的培訓。我以為與其這樣耗費時間,還不如因地制宜,根據個人愛好、興趣、特長,雙向選擇,自由組合,以專業發展有為者為導師,在校內組織若干個“學術共同體”主攻不同的領域,吸納志趣相投的青年教師,在個人厘清專業發展的現狀、潛質、優勢、不足及努力方向的基礎上,審慎確定每一個成員未來五年的專業發展規劃,按年度為單位進行達成考核。“學術共同體”的成員因為有共同的志趣和努力方向,容易優勢互補,形成合力和團隊優勢,在組內更易形成比學趕幫超的態勢,共讀共研,共磨共長,假以時日這些好學習的團體必能成長為學校教育教學的名師開拓團隊,教育教學的示范者,優秀教科研成果的研究者,帶動學校整體教科研乃至教學水平的整體提升。正所謂一個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可以走得很遠。

專項課題——我的科研我做主

(江蘇省江陰市璜塘實驗小學教師戴秋飚

專項課題研究就是主張“我的課題我做主”,“草根”教師的研究不同于教育科研,我想可以用“小”、“近”、“真”、“實”來概括。“小”就是從小事、小現象、小問題入手,以小見大。“近”就是貼近教學,貼近自己的教學細節情況,不好高騖遠。 “實”就是實實在在,不搞什么大而空的描述預測。 “真”就是要真研究,真討論,寫好真文章,真實踐。

朱永新教授對教育科研這樣描述:中小學教育科研,應該從記錄自己的教育現象,記錄自己的感受,記錄自己的思考開始,把這一串的“珍珠”串起來,就是一條非常美麗的項鏈。一線的教師從事教育科研最大的優勢,是擁有豐富的鮮活的教育案例;而對于他們來說,記載、整理和思考自己的教育案例,就是最好的教育科研。一名優秀的教師都應該對自己的教學時時進行反思,進行記錄,在反思,在記錄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