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中小學 教師校本研修的探索與實踐
作者:同軍咸 吳積軍 王 霞 白 珍
發布時間:2014-05-29 10:46:56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同軍咸,陜西省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主要從事中小學教師教科研工作,被陜西師范大學聘任為碩士生導師;近幾年榮獲教育部優秀論文評選一等獎兩項,二等獎、三等獎各一項;省級(陜西省基礎教育規劃辦)和教育廳一等獎八項,二等獎、三等獎各一項。發表論文八篇,主編(著)四冊,參編教材、教參三十七冊。承擔國家教育部課題一項,省級重大規劃課題七項。
校本研修是在職教師培養的一種途徑,其所帶來的教師專業成長對于教師自身、學生以及教育行業的整體推進都有著重要意義。但是,教師校本研修在實際發展中面臨諸多困境難以解決。因此,本研究立足于我省中小學教師校本研修現狀,以國內外教師專業發展的理論作為整體框架,綜合質化和量化的研究方法,對大量的現狀數據進行調查分析和研究,以便在全面、準確地了解校本研修現狀的基礎上,建立切實可行的校本研修管理組織制度、研修方式與途徑、評價激勵制度、政策保障制度,以期能夠為教育行政部門決策提供科學依據,推進校本研修常態化的制度保障體系建設,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全面提升中小學教師隊伍整體素質。一、研究緣起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1-2020年)》中提出:“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有好的教師,才有好的教育”。“完善培養培訓體系,通過研修培訓、學術交流、項目資助等方式,提高教師專業水平和教學能力,提升教師素質,努力造就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教育部關于大力加強中小學教師培訓工作的意見》中要求:建立和完善校本研修制度。加強校本研修的指導和管理,促進校本研修與教研活動相結合,遠程教育與校本研修相結合,理論學習與教學實踐相結合,提高校本研修的質量和水平。陜西省在《關于加強中小學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中明確要求“堅持五年一個周期的教師培訓制度,每個教師每五年應接受不低于360學時的集中培訓”。由此可見,校本研修研究工作對于中國教育事業的繼續推進有著重要的意義。
同時,校本研修的現狀不容樂觀,以陜西省為例,中小學教師校本研修工作面臨多重困難:(一)從整體環境而言,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對教師的繼續教育重視不夠,投入有限,學校的辦公經費中的5%未能用于教師教育;即使在全省教師培訓經費大幅度增長的情況下,仍不足以覆蓋全部約四十萬名中小學教師。(二)從教師情況而言,教師現每人五年完成360學時,比原來增加120學時,教學任務壓力較大,因而造成離崗培訓工學矛盾非常突出。同時,中小學教師不知道怎么學,為誰學,研修積極性不高,主動性不強,研修效果不明顯。因此,要大力推進中小學校本研修工作,必須構建和完善校本研修機制與制度,把教師教育與學校教學緊密結合,教師不離開學校,不脫離教學,教師在實踐中學習、在實踐中提高、在實踐中成長,唯有如此,才能形成一種全員的、長效的教師專業成長機制。
二、研究概況
(一)研究方法和思路
具體的方法和步驟如下:
調查法:課題組于2009年10月對全省十一個市(區)進行了大規模的教師教育情況進行了系統調研,取得了科學完整詳實的第一手資料。
統計法:使用SPSS軟件系統對收集的數據進行數理統計。
實驗法:2010-2013年在校地和省地共建96個實驗區進行實驗分析。
(二)研究過程(2009年10月—2013年12月)
1.調查研究:2009年10月,課題組共發放教師調查表4142份,收回有效調查表4126份,發放課后問卷600份,回收有效問卷588份,發放學生問卷25180份,收回有效問卷20520份。經過SPSS分析后,主要得出以下分析:
1)制度建設:大部分學校對校本研修的管理、考核評價制度建設都比較重視,但仍有近30%的學校沒有建立相關的制度,活動隨機性很大;校長參與率普遍偏低,工作更多的是浮于表面,缺乏對校本研修工作的有效引導;經費投入狀況嚴重不足;督促檢查不經常。
2)同伴互助與專家指導。同伴互助機制有近40%的學校不健全,有形式無實質;專家請不進來,教師走不出去,機制促進作用不明顯。
3)活動指導。從調查中發現62.5%的教研、教師培訓機構雖然都制定有送教下鄉和送培進校的業務計劃,但定期下鄉進校指導校本研修工作不經常,隨機性大,活動不經常,效果不明顯。
4)對校本研修的態度。被調查的1630名教師中不知道校本研修約占16.8%,34%教師抽不出時間研修,也有約占5%的教師認為校本研修與現行教師繼續教育的其他方式沒有區別,同時也表明校本研修活動在現實中實施的效果并不明顯。
5)自我發展意識。調查結果表明,中小學教師普遍都有一定的自我發展意識, 82.5%的教師都認為有必要通過學習與研究來改善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在對個人的職業生涯發展規劃方面,超過一半的教師表示不僅僅滿足于勝任日常教學,而是要謀求未來更高的發展。
6)研修的主要內容。數據顯示,教師日常所參與的校本研修活動的內容主要集中在課堂教學研究、教學理論與策略、師德教育、現代教育技術幾個方面,表現出重“教”輕“研”以及缺乏實踐性的傾向。
7)研修的方式與途徑。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教師都能參加備課和教研組活動,老師還處于觀摩他人經驗的狀態,而質疑、分享、解惑的教師少之又少;教師獲得幫助的來源更多的是網絡資料和圖書資料,缺乏專業引領。
8)取得成果。中小學教師校本研修所取得的成果集中體現在公開發表論文以及執教公開課兩個方面。
經過對數據的統計研究,存在的主要問題:教師研修主動意識淡薄,動力不足;研修內容缺乏實踐性,不能滿足教師現實需求;研修形式單一,中小學教師“不愿研修”與“不會研修”;缺乏專業引領,研修實效欠佳。而這一情況形成的主要原因包括:制度不健全,機制不完善,缺乏有效的推動力;校長的校本研修意識和行為偏于保守;縣級教師業務指導部門工作缺乏合力;協作互助的校本研修文化尚未形成。
2.實踐探索(2010年10月—2013年12月)
1)出臺政策。
a.建立“3+1”領導體制,2010年省教育廳出臺文件,明確要求由省市縣三級教育行政機構牽頭加校長全權負責校本研修工作,給予人力財力和物力的支持,切實解決領導對校本研修不重視的問題(見表2-1)。
表2-1陜西省教育廳出臺有關校本研修文件情況
b.建立基本制度。建立校本研修規劃制度、建立校本研修學習制度、建立校本研修活動制度。建立校本教材管理制度、建立研修課題管理制度、建立校本研修獎勵制度。
c.建立督導制度。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中小學校建立并完善了校本研修的各項管理制度,將校本研修工作納入教育督導檢查、評估與考核范疇,要把評估和考核結果作為學校、校長和教師年度考核的重要內容。省教育廳每兩年對各地、各校開展校本研修工作進行一次表彰獎勵。
d.增加學時。根據教育部2010年一號文件規定“每位教師每五年完成不少于360學時培訓學習”,比原來240學時增加了120學時。我省共有40萬中小學教師,在建一百所培訓機構也難以完成教師繼續教育任務。通過開展校本研修,將每位教師每五年完成不少于360學時,按校本研修占150學時,網絡研修120學時,90學時集中培訓,大大減輕了學校和教師的培訓壓力。
e.加強政策導向。在評選特級教師、學科帶頭人和教學能手時,必須有本人校本研修的計劃、過程和總結。在評選高一級職稱時,必須完成繼續教育證書中150學時校本研修任務。
2)制定規劃。在各級教育行政部門的統籌規劃和統一領導下,由各級教研部門負責業務指導和管理,培訓機構和電教部門積極配合,各中小學學校具體組織實施。省教育廳負責全省中小學教師校本研修的宏觀指導,制定相關配套政策;市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科學制訂本轄區中小學教師校本研修的五年規劃和年度計劃;縣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制訂縣(區)校本研修年度計劃和具體實施方案,指導并組織中小學校全面開展校本研修工作。
3)試點先行。建立實驗區。我省建立了十六個省地和校地共建校本研修實驗區,其中高中十六所,初中三十二所,小學四十八所。試點先行,由點成線,由線成面,逐步推開。召開全省校本研修現場推進會。我省于2011、2012和2013年分別在旬陽縣、臨渭區和西安市召開了有各級教育局主管局長、教研室主任和電教館長參加的現場推進會。旬陽現場會主要解決行政推進和山區開展聯片研修問題;臨渭區主要如何調動教師校本研修主動性和校本科研方法;西安市主要推進市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分層式校本研修方法。經過三次現場會,基本解決了校本研修中教師不想學;局長和校長推不動的突出問題。
4)培育引領隊伍。省市縣成立各級校本研修指導辦公室,組織和指導校本研修工作的培訓、活動、評估等工作。省上每年培訓“引領者”1000人,市級培訓少于500名,縣(區)培訓不少于教師總數的5%。不斷壯大全省校本研修“引領者”隊伍,發揮其帶頭、示范作用。
5)專業引領。教師在不離校、不離崗、不離家的情況下,通過校本研修,完成了在繼續教育任務,很好地解決了培訓任務重、工作繁忙、升學壓力大的問題。
6)加大投入。
a.建立健全校本研修的經費保障機制。各級教育行政部門不斷加強對校本研修的經費投入。
b.落實國家有關規定。各中小學校認真落實教育部、財政部有關“教師培訓費按照學校年度公用經費預算總額的5%安排”的政策,確保校本研修的經費投入,積極為全面推進校本研修創造條件。
c.設立專項經費。省教育廳2010年投入103萬,2011年210萬,2012年690萬,2013年1600萬。市級2010年投入930萬,2011年2300萬,2012年1490萬,2013年3600萬。
d.加強督導檢查。省教育廳于2012和2013年組織校本研修檢查組,分別對各市縣和學校校本研修工作進行督導檢查,其中經費投入是重要環節。
7)加強督導。省教育廳于2012-2013年對全省校本研修工作進行了督導檢查,包括組織管理、研修計劃、制度建設、活動組織、研修效果和亮點特色并將結果通報。
三、研究成果
(一)機制創新。
1.構建“3+1”校本研修管理體系加強組織領導。構建省、市、縣三級教育行政部門和中小學校長的“3+1”校本研修管理體系。
2.構建“三位一體”的校本研修服務體系。明確工作職責。構建教研、培訓、電教機構“三位一體”的校本研修服務體系。
3.培育引領隊伍。培訓校本研修引領者一萬五千多人次。不斷壯大全省校本研修“引領者”隊伍,發揮其帶頭、示范作用。
4.共建“三點一面”的校本研修支持體系。推進校地共建。高師院校對口支援16個縣(區)開展校本研修工作。
5.開展骨干幫扶。省上安排有突出貢獻專家、特級教師、教學名師、學科帶頭人、教學能手等骨干教師對口幫扶薄弱學校。
6.建立示范基地。
7.建立資源體系。省上將在陜西教師培訓網和陜西教科研網上設置校本研修專欄,提供研修服務平臺。
8.建立“實踐反思、同伴互助、專業引領”三結合的校本研修運行機制。
(二)模式創新。
總結提煉出適合不同地域教育實際的分層研修、聯片研修、課例研修、課題研修校本研修工作內容、方法策略與工作模式,初步形成了“研修示范、校際互動、任務驅動、課題帶動、青藍共進”的聯片、校本研修模式。
(三)方式創新。
省市級有“名師大篷車”、“名師講師團”、“能手大課堂”、“省能手工作”;學校主要基于課堂教學的研修方式;基于專家指導的研修方式;基于同伴互助的研修方式;基于校際合作的研修方式;基于專業發展的研修方式;基于網絡平臺的研修方式等。
(四)理論創新。
2010年研究啟動時,我們以科學發展觀、系統論、新課程理念和行動研究理論為指導,在準確把握“校本研修”的背景、功能、目標、內涵的基礎上,大膽實踐與探索校本研修的工作機制、組織形式、研修內容和操作策略,提出學科教學研究的最新動態與成果,課程標準和教材研究,三維教學目標的設計與實現,課程實施與課程評價,校本課程的研究與開發,課堂教學的基本組織形式與組織策略,課堂教學設計與案例研究,研究性學習及綜合實踐活動的理論與實踐等,填補了相關理論與實踐方面的空白。
(五)保障創新。
1.行政保障。省市縣教育行政部門,十分重視校本研修工作,并采取行政手段強力推進。一是行政授權,強化責任意識。二是科學規劃,規范研修行為。三是注重考核,評價促進。四是積極參與,加強指導。
2.制度保障。各縣(區)上制定了《中小學(園)校本研修工作規程》、《中小學教師專業成長規劃》、《全面推進中小學教師校本研修工作實施方案》等一系列管理與考核制度;各學區、學校按照縣(區)上相關管理要求普遍制訂了校本研修工作規劃、制度,形成了聯片研修、校本研修的制度保障體系。
(六)資源創新。
校本課程開發、教育教學管理、校園文化建設在聯片研修機制下產生了聯動效應。研修活動逐漸成為綜合實踐課程的主要方式,學校在注重校本課程師資培養的同時,利用區域自然生態資源、經濟建設資源、民間文化資源、生產勞動資源,開發具有本土特色的校本教材1100余種;廣大師教研人員、學校管理人員、學校教師積極學習現在教育理念與技術,現代教育技術運用水平與能力不斷提高,并將其運用于校本研修活動中,建立教研博客,學科QQ工作群,開展網上交流,節省大量時間和成本;教育教學管理在聯片互動交流中揚長補短,規范化和人文化程度進一步提升;學校教研文化的浸潤與積淀,促進了校園實體文化、制度文化、觀念文化的構建,豐富了辦學內涵,強化了育人功能。
(七)驅動創新。
通過校本研修客觀環境的創設和主觀因素的調動,教師專業發展步伐因突破校本局限明顯加快,普遍制定了專業成長計劃,目標意識、學習意識、問題意識、研究意識和創新意識顯著增強。通過轉變教與學的行為,力求教學有效,課堂效率大幅提升,教學名師、教學能手不斷涌現,一個以中青年骨干教師為主體的科研型師資隊伍正在形成,全省基礎教育質量大面積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