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預習作業的有效性之我見
作者:南京市棲霞區八卦洲中心小學 丁 俊
發布時間:2014-05-29 15:34:54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在小學數學家庭作業中時常會有預習這一項,但很多時候缺乏有效性,流于形式,存在的問題還有不少。那么如何發揮預習作業的有效性呢?一、預習作業要有層次性、差異性
在數學學習上,各個學生的知識儲備、學習能力是存在差異的。所以我們在布置預習作業時提出的要求應該有差異,要考慮實際情況,不能一刀切。即使不能做到對每一位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最起碼也要分為A(優秀)、B(中等)、C(學困生)三類。對于A類學生一般要求通過自己的預習,能解決書中所有的問題(想想做做中的每一道題),甚至可以復述需要學習的內容;對于B類學生要求看懂例題和“試一試”,必要時完成“想想做做1、2”;C類學生只要求試著看例題,爭取看懂。這樣布置的預習作業,對每一類學生都具有一定的挑戰性,不至于讓成績優異的學生做起來索然無味,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看到了望而生畏。
二、預習作業要有可操作性,任務具體明確
布置預習作業時,給學生明確的指示應該做哪些、具體怎么做。那些泛泛的表述:預習多少頁或者預習明天我們所要學習的內容,都過于籠統。學生不知道預習的重點到底是什么,很多學生也只是走馬觀花地看一遍而已。對于操作性較高的預習作業可以布置給學生和家長共同完成。例如:教學“觀察物體”時,為了讓學生感知物體的“三面性”,同時也為了后面學習觀察多個正方體搭建的“組合形體”。我要求每個學生準備一個正方體(棱長:10厘米)。因為這屬于學生能力之外,所以我要求學生和家長共同完成。第二天學生拿著各式的正方體來到學校,學習的興趣很高。
三、預習作業要有針對性
小學數學知識大致可以分為四大塊:數與代數、圖形與幾何、統計與概率、綜合與實踐。針對不同的知識,我們所布置的作業要有區別。
“數與代數”內容有數的認識、數的運算等。在教學“兩位數乘兩位數”這個知識點前,我布置了一些兩位數乘一位數、三位數乘一位數的練習題,并讓學生將所列的豎式和書上的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豎式進行對比。對于這樣的知識,我們應該安排學生對已掌握的知識進行復習,并學會獨立思考,將其與新知進行對比,從而降低新知難度,將新知同化。
“空間和圖形”這部分的知識,因為和生活聯系較緊密,并且對學生的空間觀念有較高的要求,所以布置預習作業時,要側重于學生的動手操作和觀察思考。
“統計與概率”這部分內容是要讓學生經歷收集數據、整理數據(制成統計表或統計圖)、分析數據(數據反映的規律,給人的啟示等)的過程。所以布置的預習作業,在時間上應該提前,然后在課堂上交流時才會有條不紊。
綜合實踐活動的內容豐富,特點是綜合性和實踐性。一般是讓學生經歷活動過程,培養問題意識以及在活動過程中和同伴之間合作的意識,重視知識的運用,加強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在布置預習作業時,一定要讓學生仔細閱讀活動的步驟,讓他們準備好活動的材料,也可以讓學生和家長在家里嘗試著體驗活動,把遇到的問題和困惑記錄下來,以便課上交流。
四、預習作業要有反饋性
預習作業不止是教師布置給學生的任務,更要注重預習作業的反饋功能。通過前一天的預習,在第二天的課堂上教師應該多設計幾個跟預習相關的問題。多問幾句“本節課所講的主要內容,哪些地方比較難掌握,哪些地方不明白,哪些是本節課的重點”等,教師可以根據反饋信息,及時地調整教學設計。對于學生普遍理解的地方應當略講,對于比較模糊的地方應當舍得花時間細講。對于預習的比較好的學生,教師應當給予表揚,這樣會激勵更多的學生去認真地預習。教師因此也會得到更多真實的反饋,更加有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
布置數學預習作業需要注意兩個問題:首先,低年級不應該布置預習作業。預習習慣固然很好,從小培養也無可厚非。不過,過早讓學生嘗試預習得不償失。總而言之,比較適合布置數學預習作業的應該是小學三年級。其次,預習作業的量不能過大,否則占用學生過多時間成為負擔。
總之,在數學教學環節中,預習是重要的一環。對突破重點、消化難點有著積極的幫助。好的預習習慣的養成,對于學生今后自學能力的提高也有著促進作用。



